APP下载

科技创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3-05-30宋晓云杨斌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涪陵区民营经济科技创新

宋晓云 杨斌

摘 要: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5年至2021年重庆市涪陵区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对两者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涪陵区科技创新指数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逐年提高,科技创新指数由0.549提高到0.865,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由0.388提高到0.778,两者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26。根据调研并结合实证研究发现,涪陵区存在研发投入不高、研发人才不优、潜力企业较少、企业创新成果不显著等问题。对此,提出科技创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引育并重,做好科技创新人才保障;二是多措并举引进企业,夯实科技创新主体;三是完善政策机制,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涪陵区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相辅相成,科技创新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创新夯实了基础。重庆市涪陵区的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的97.4%,是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涪陵区,科技创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到底如何,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线上+线下”调研,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企业中发放问卷50余份,召开座谈会2次。结合调研收集的问题和数据,测度了涪陵区科技创新以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涪陵区科技创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科技创新指标选取

根据研究目的,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及考虑数据可得性,最终选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授权量、专利申请量、市级科技进步奖成果数6项指标,测度涪陵区科技创新水平。在指标选取之前,本研究团队开展了问卷和现场调研等活动,主要经过以下步骤确定测度指标。

(1)通过文献搜集法拟定指标。在中国知网上用关键词“科技创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搜索,共检索出论文4篇,其中仅有1篇采用模型进行测度;用关键词“科技创新”和“经济”搜索,共得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的文章约200篇。杨胜利、冯丹宁等选用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R&D经费投入强度、有R&D活动企业占企业比重、人均R&D人员引进技术经费支出、人均课题数、人均全时当量,作为衡量创新投入的评价指标;选用人均R&D人员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人均R&D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人均R&D人员新产品销售收入、人均R&D人员论文数来衡量创新产出[1]。周风、王方用科研院所、省级以上研发平台、高等院校、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的数量指标来衡量创新环境[2]。杨立生、龚家,贾洪文、张伍涛、盘业哲选用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R&D经费内部支出等来衡量创新投入,选用专利授权量、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来衡量创新产出,选用高等院校数量、每10万人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人数等来衡量创新环境[3][4]。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涪陵区实际,初步拟定科技创新指标为:企业研究经费支出占总产值的比重、企业研究人员数量占总人员数量的比重、科研机构数量、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研究人员数量的比重、企业专利申请量占研究人员数量的比重、企业创新产品总产值、政府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举办科技创新人员学习次数、高校数量或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

(2)利用头脑风暴法调整科技创新测度指标。为选出合理有效的指标测度涪陵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特邀请1名长期从事民营企业管理的区工商联负责人、3名长期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学者、4名“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组成头脑风暴专家小组。专家们认为,应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3个层面构建科技创新测度指标体系;认为衡量创新投入的测度指标应更加聚焦工业企业,应着重从工业企业的研究经费数量、科研机构数量、研发人员数量来思考;认为衡量创新产出的测度指标应更加贴合实际。同时,涪陵区工业企业主要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工业企业发表SCI论文数极少。因此,应从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专利获批量等方面衡量科技创新产出大小。创新环境主要看政府为整个地区创新人员所营造的氛围,如政府财政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政府组织全区科技创新人员培训次数等。

(3)采用实地访谈法优化科技创新测度指标。为进一步验证头脑风暴法确立的科技创新测度指标是否合理,课题组进行了预调研和正式调研活动。预调研中实际走访了重庆首键医药包装股份公司等4家公司,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涪陵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困境。

根据上述操作所选取的指标以及实际调研结果,最终确定了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研发投入的最直接指标。一般而言,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该国家(地区)对科技创新投入越高,同时也体现了该国家(地区)对科技创新越重视。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员数量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员越多,说明该国家(地区)科技创新氛围越浓厚,成为科技创新强国(强区)的可能性越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是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地区)所拥有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越多,说明该国家(地区)科技创新动力越足、科技创新水平越高。专利授权量、专利申请量是两个相近指标,都是衡量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相较而言,专利授权量比专利申请量更能体现一个国家(地区)科技创新成果。一个国家(地区)专利授权量、专利申请量越多,说明该国家(地区)科技创新水平越高。市级科技进步奖成果数同样是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成果,成果数越多意味着科技创新水平越高。

2.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选取

采用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构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质量越高的国家(地区),其第三产业越发达,也即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越高。民营经济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比值越高,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越牢。民营经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质量越高的国家(地区),其第一产业越萎缩,也即民营经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越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越能体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1.测度方法

目前,学者们构建科技创新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时,主要采用几个关键性指标来评价整体水平[5][6],常见的方法有熵权TOPSIS法和主观赋权法(AHP)[7][8][9]。由于主观赋权法(AHP)是通过专家打分和构建判断矩阵来测度权重,主观性较强,而熵权TOPSIS法是采用模型测度权重,相较主观赋权法(AHP)而言更加客观。因此,本文在测度涪陵区科技创新指数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时均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测度。

2.测度模型

利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指标权重测度,关键是对各级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一级指标的权重值[10],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是为消除各测度指标的单位差异及方向差异,运用极差法对各测度指标做标准化处理,具体如公式1和公式2所示。

正向指标数据处理:

(1)

负向指标数据处理:

(2)

其中i表示年份,j表示测度指标,表示各测度指标的原始值,表示各测度指标数据标的标准化数值,表示值的最大值,表示值的最小值,d为数据进行非负化处理后平移的距离。

二是对各测度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如公式3所示。

(3)

三是计算各测度指标的信息熵,具体如公式4所示。

(4)

四是计算各测度指标的权重,具体如公式5所示。

(5)

五是计算一级指标的权重,具体如公式6所示。

(6)

3.数据来源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涪陵区统计年鉴(2015—2021)、调查问卷,从涪陵区统计局和区工商联收集的数据等。

(三)测度结果

1.涪陵区科技创新测度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选用2015年至2021年数据,对涪陵区科技创新各衡量指标进行测度,最终得到各测度指标的权重(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科技创新测度结果中,6项指标权重较为接近,即各项指标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相近。其中,市级科技进步奖成果数量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从事科技创新人员数量。实践中,这2项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另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专利授权量3项指标权重接近,说明它们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程度相近。专利申请量指标权重最小,相较于其他指标而言,专利申请量越多并不代表科技创新水平越高,其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较其他指标而言最小。因此,以上各级指标权重值均符和实际情况,权重有效。为方便后续回归分析,本文运用公式6测度了2015年至2021年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见表4)。

2.涪陵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结果

为有效测度涪陵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分析了涪陵区2015年至2021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测度指标权重(见表5)。

通过表5可以看出,4项指标对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相近,权重均为0.250左右。民营经济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相较其他3个指标而言,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较小。这一指标反映了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但其并不能说明比值越大,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程度越高;只能間接反映其比值越大,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程度越高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相较其他3个指标,此指标对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偏弱,测度权重与实际情况相符。为有效测度科技创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同样运用公式6测度了2015年至2021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见表6)。

二、涪陵区科技创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选取本文第二部分利用熵权TOPSIS法测度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用HQD表示;选取科技创新指数作为主要解释变量,用INN表示。为尽可能消除其他因素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准确反映科技创新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应选取合适控制变量,从而有效、准确判断科技创新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受到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同样也受到其他经济形式发展的影响。因此,通过查阅文献,根据数据可得性 和有效性最终选取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控制变量,用GEN表示。

(二)数据回归

利用上述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控制变量构建二元回归方程,具体如公式7所示。

(“t”表示年份)

(7)

为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避免伪回归,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此模型二元回归结果符合正态分布,准确、有效(见表7)。

如科技创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回归结果所示,主要解释变量在10.0%置信度下显著,控制变量和常数项在5.0%置信度下显著。拟合系数R2为0.884,说明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显著性检验系数F在5.0%置信度下显著,说明模型的回归结果整体显著。科技创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回归方程,具体如公式8所示。

(8)

(三)结果分析

1.科技创新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正相关

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显示,从2017年开始涪陵区科技创新水平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科技创新指数为0.426,到2021年达到0.865,增长率为103.1%;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显示,2017年至2021年涪陵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也显著上升,增长速度达95.5%。这与实证结果相符合,两者正相关。但科技创新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只在10.0%置信度下显著,说明涪陵区科技创新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仍待进一步挖掘。涪陵区工业多为传统制造业,科技创新水平低,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较少。为提高涪陵区科技创新水平,亟须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助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

2.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负相关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负相关,但显著性不强。

三、涪陵区科技创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根据实证分析和实地调研发现,涪陵区科技创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存在研发投入不高、研发人才不优、潜力企业较少、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显著等问题,阻碍了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研发投入不高,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力不够

调研发现,涪陵区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高等问题。“专精特新”企业的入选标准之一,是研发投入占总产值的3.0%。但截至2022年底,涪陵区部分已被评为“专精特新”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低于3.0%。这些企业当年为参评“专精特新”企业而有意按照评选标准临时提高研发投,被评上后便恢复之前较低的研发投入水平,这种现象在涪陵区比较普遍。研发投入是创新的主动力,创新离不开研发,根据前文分析,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科技创新指标中的权重为0.171,影响较大。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下降,意味着研发投入下降,会导致科技创新水平下降,进而难以发挥好科技创新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

(二)研发人才不优,科技创新发展受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畅

涪陵区科技创新人员总量较小,截至2021年底,全区科技创新人才8235人、科技创业人才13295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数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仅为2.2%。且存在科技创新人才分布不合理的问题:科技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而产业领域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度不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相关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是创新的第一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产业领域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够,导致科技创新水平不高,难以助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潜力企业较少,未来创新主体不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不牢

涪陵区大型企业多、中小型潜力企业少,呈倒三角分布。截至2021年,涪陵区工业增加值达619.6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513.6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82.9%。涪陵区现有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共90家(民营企业占9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仅为8.9%,其余为中小型企业。可见,科技创新离不开中小型企业,但涪陵区工业企业“倒三角”的分布导致科技创新主体不多,阻碍了科技创新发展,使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牢。

(四)企业创新成果不显著,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效果不佳

专利授权量、市级科技进步奖成果数等是最直观表示科技创新成果的指标。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涪陵区企业累计有效发明专利671件。与重庆市长寿区和合川区相比,涪陵区有效发明专利数为长寿区的50.3%,为合川区的62.5%,差距主要为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不足。“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是创新,但截至2022年底,涪陵区“专精特新”企业发明专利数平均不到2件,远低于涪陵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件,更低于长寿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件和合川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件;另外,涪陵区企業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的成果数仅为2个。可见,涪陵区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较少、水平较低,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从而影响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涪陵区科技创新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涪陵区科技创新步伐,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人才引育、主体培育、政策保障等方面入手。

(一)坚持引育并重,做好科技创新人才保障,打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堵点

1.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平台,吸引人才

可由涪陵区委组织部、区经信委等部门牵头,聚焦“科创+产业”,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集聚科技创新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用产业吸引区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另外,依托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重点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创新平台,以此吸引更多科技创新人才。

2.深化校地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引育人才

着力破解制约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制定“升级版”的校地合作方案,优化运行机制,制定政策措施。利用重庆市内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高校优势,推动实施平台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氛围共创。探索构建新型校地、校企合作关系和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支持高校围绕涪陵区产业链、创新链,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完善覆盖地方全产业链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做好科技创新人才保障。

3.优化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生态,留住人才

涪陵区政府和企业应强强联手,为科技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科技创新人才留在涪陵就业无后顾之忧。在工作平台上,可将现有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确保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平台的稳定;在个人发展上,为科技创新人才的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继续教育等提供便利;在安家生活上,做好居住、子女教育、医疗交通、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后勤保障。

(二)多措并举引进企业,夯实科技创新主体,筑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

1.以产业链为亮点,吸引链上企业入驻涪陵区,充实科技创新主体

借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经验,通过产业链吸引更多优质中小企业入驻涪陵区。可充分利用区内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化工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吸引和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充实全区中小型企业队伍,夯实科技创新主体,为民营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2.发挥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涪陵区具有一定的环境资源优势。例如,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水陆空铁交通较为便利,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气候较为宜人,等等。可充分利用上述资源,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中小型企业入驻涪陵区,为科技创新发展夯实基础。

(三)完善政策机制,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完善企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机制,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一方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池,资金池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专项资金池主要用于企业科技创新奖励、项目扶持、科研投入等,确保企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信用体系建设机制,畅通科技金融服务链,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创新企业有效对接。对评选为重庆市级及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可扩大其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用金融手段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完善企业科技创新要素保障机制,确保企业科技创新顺利进行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资本等要素保障机制。例如,为帮助科技创新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涪陵区可建立包括人才引进补贴、住房补贴、薪酬补贴、子女受教育优先等在内的保障机制。另外,对于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企业,涪陵区不仅给予企业奖励还可给予科技创新团队(个人)奖励等。涉及科技创新企业的资本、土地等要素,涪陵区也可出台相应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胜利,冯丹宁,段佳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0.

[2] 周风,王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以皖北地区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12):45-49.

[3] 杨立生,龚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经济论坛,2022(8):13-26.

[4] 贾洪文,张伍涛,盘业哲.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21(5):50-60.

[5] 柳卸林,董彩婷,丁雪辰.数字创新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6):3-15.

[6] 桂黄宝.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4(6):100-107.

[7] 邓同心.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021:7.

[8] 周柯,周雪莹.空间视域下互联网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工业技术经济,2021(11):28-37.

[9] 陈晓慧.浙江省乡村振兴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12.

[10] 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11):3-20.

责任编辑:蒋建忠

收稿日期:2022-12-02

作者简介:宋晓云,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杨斌,重庆市涪陵区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研究方向为民营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重庆三线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2022NDQN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涪陵区民营经济科技创新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探析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东辽县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
涪陵区阳光行政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