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构建的政治逻辑

2023-05-30范劭兴王智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民性社会新时代

范劭兴 王智

摘 要:新时代统战工作呈现出社会化、互动化和组织化的政治特征,彰显增进人民团结、发展人民力量、治理人民国家的政治价值定位。基于实践经验与发展难点,从“党-政府-社会”结构关系的视角,审视统战工作过程,探索建立党领导的“一核多重”的统战工作体系。通过整合多空间、宽领域的统战要素,打造“立体式”的综合统战工作模式,建构三维机理,有助于推动和完善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

关键词: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人民性;党;政府;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出发,对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工作领域更加宽广、工作内容更加丰富[2]。为此,要深刻分析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政治特征,明确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政治价值依归,弄清楚实践经验与发展难点,明晰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构建的政治过程,推动和完善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

一、“三化”趋向: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政治特征

(一)社会结构转换中的社会化

“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3],而人是处在一定社会结构中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大工业越是发展,传统生产方式就越会出现分化,社会结构也就越易发生重大变革”[4]。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与社会结构的调整、市场主体创造活力的释放紧密相关。在新时代,随着共同富裕目标的推进,新的社会结构调整将会进一步提升人的社会化水平,并对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构建提出新的要求。

新时代社会结构的调整加深了统战工作的社会化倾向。第一,统战工作对象在活动空间与内在构成属性上更趋社会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传统“时空限制”加速消解,市场机制影响下的“社会人”已成为统战工作对象的重要形态。以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业界精英为主要工作对象的统一战线体系逐渐向更广大范围的代表性群体扩展,统战工作对象呈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思想观念多元易变、生产活动功利性明显、社会敏感性强烈等社会化特征。因此,“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集众智、增强合力;越是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5]。第二,新时代统战工作运转的体制机制具有高度社会化的倾向。新时代统战工作开展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动员一切积极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因此,新时代统战工作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突破传统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开门搞统战、创新筑统战,实现体制内外及党内党外之间的连接、上层精英群体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连接、统战工作诸要素之间的连接,构建起高度社会化的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

(二)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互动化

“统一战线工作对象为党外人士,重点是其中的代表人士。”[6]在一定意义上,统战工作是做“精英”的工作。同时,统一战线更是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群众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密切联系群众,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构建,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则要求,有效连接精英与大众,重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利益,推動统战工作提质增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样、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多样的新变化。同时,在爱国统一战线的构成要素中,新型产业工人和农民工大量涌现、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意识逐步增强、知识分子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不断扩大、海外新华侨和华裔新生代逐渐成为侨社主体,这些新变化增加了凝聚共识的难度,传统“精英统战”模式已无法充分满足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需要,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互动成为发挥传统统战工作优势与打造统战工作新亮点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秩序塑造中的组织化

将分散的、行为特征多样的、价值取向多元的统战力量整合起来,对于增强统一战线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建设对社会的秩序性有着强烈要求,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形态是现代化的内在属性和重要推动力量。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统战网络具有塑造社会秩序的功能,有助于保障社会成员在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与组织共同体相契合,减少社会离心力,增强合作向心力。新时代社会的“自组织”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并在市场秩序下不断优化重组;网络空间成为各类社会主体的活跃场域,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向更广领域拓展,这些都对增强统战工作的组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统战工作承担着重塑社会动能、推动社会再组织化的重要使命。其一,统战性社会组织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我国的统战性社会组织已由承担多种功能的组织形态向更富效率、功能更为专一的高度专门化的组织形态转变,众多市场组织、民间社团组织也被纳入统战工作体系,统战工作的依托平台和载体不断扩展。例如,部分地区为适应网络统战工作的需要,建立党委部门主导下的“网络自媒体联盟”或“网络论坛联盟”等组织。其二,新时代统战工作的组织化与国家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更为契合。党和国家将构建统战工作的组织体系与健全和完善政治协商工作机制、加强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和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等共同置于党的统战工作体制机制大格局中,有力增强统一战线的组织化能力。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统战工作实现了“对多元社会主体及其所掌握的资源的化多为一、化差异为统一、化分散为团结”[7]。

二、人民性本位: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政治价值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理念和统战实践的价值旨归,是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构建的内核本位。新时代统战工作就是要以增进“人民的团结”为任务、以发展“人民的力量”为要义、以治理“人民的国家”为使命,通过构建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实现增进民生福祉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相统一。

(一)增进“人民的团结”的任务

维护人民的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所在,也是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构建的根本任务。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就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8]

“人民的团结”中的“人民”是由不同社会阶层、团体、组织力量所构成,体现出巨大的包容性、广泛性。新时代“人民”的内涵空前丰富,是“四者”的联盟。大统战工作格局构建中所坚持的“人民的团结”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党内的团结是人民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使人民团结起来”[9],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明确的基本共识。其二,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各阶层、团体、组织力量的团结与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各组织力量的主心骨。其三,其他各阶层、团体、组织力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社会是由各个阶层、团体和组织力量构成的,只有促成社会各阶层、团体和组织力量之间的团结,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团结。需要强调的是,“人民的团结”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進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团结、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

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主题,也是统一战线的“安身立命之本”。面对经济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革调整对人民的团结造成的挑战,新时代统战工作要高举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两面旗帜,广泛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重点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关系。尤其要正确处理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以减少社会失范失序,增强人民团结的广泛性、包容性、有机性。同时,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增进人民福祉,汇聚更多力量和资源。

(二)发展“人民的力量”的核心要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10]其中,构成人民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是拥有自己利益、独立意志和个人生活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增进人民团结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统战工作,应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人民的力量具有内在一致性。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代人民的期盼,去组织“人民”这个集合体,并与人民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历史[11]。在此过程中,统一战线不断发展人民的力量,促进人民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个体的公民主体性和社会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利益需求更加多元,人民力量的发展迫切需要将拥有自主地位的社会成员聚合为拥有共同意志的有机整体。为此,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构建,应着眼“人民”这个集合体,通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12],将民众聚合为能承载社会发展的人民力量。另一方面,“群众发挥作用正是由于其自身的政治主体性被激活,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13]。因此,新时代大统战工作应关注具有某种独立性的政治主体,从人的自决和需要的满足、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社会关系的延展等维度,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策、社会资源,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三)治理“人民的国家”的现实要求

从国家治理的整体角度看,党在新时代将统战思维上升到彰显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层面,并将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列入国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应包括国家对社会的治理和社会自身形成的治理体系两个部分。其中,国家对社会的治理主要指“国家基于一定的制度体系,通过其所掌握的公共权力以及运行公共权力的政府实现对社会治理的过程”[14]。新时代国家治理两个部分呈现出共生共治的良性局面,这就客观上为整合现代化力量,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提供了良好社会氛围。一方面,党和政府发挥作用的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高效;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活力与效用加速释放,企业、个人、市场以及各类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的自我协调和自我组织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在国家治理日趋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离散力量的异变也会给新时代统战工作带来压力。

因此,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迫切需要新时代统战工作发挥好社会整合与凝聚的功能,加速国家治理两个部分间的衔接互动,有序引导企业、个人、市场以及各类民间团体提高参政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形成“上下互动、内外联动”的双向参与格局,以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实现人民的国家由人民共建、共治与共享。

三、实践与路径: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构建的政治过程

(一)建立“一核多重”统战工作体系

1.“一核多重”统战工作体系的主要内涵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5]。党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体现的是一种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将全社会力量引导到现代化建设目标上的能力。面对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使命,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与作用关键在于能否联合和团结全社会的力量,在壮大党的力量的同时,实现社会与国家的有机整合”[16]。因此,“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统一战线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17],是新时代做好统战工作的根本所在。在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主要通过两个工作体系发挥作用:一是党内的组织制度体系,即通过程序严密的党的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整合党内资源,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更加巩固有力;二是党的统战工作整合体系,即通过党的政策、策略的实施与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群体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并通过他们联结更广大的统一战线成员。两者交叉互动,构成“一核多重”的统战工作体系。

2.“一核多重”统战工作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核多重”的统战工作体系是根据新时代统战工作高度社会化、互动化、组织化的特点作出的战略调适,也是针对统战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统一战线不统一”、过于追求一致性或过于放任多样性等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散多元的社会力量的统合仅依靠政党、政府和社会精英参与是不充分的,必须在发挥传统统战工作优势的基础上,以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前提,充分利用社会自身形成的治理体系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方面的作用,不断扩展统战工作的资源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18]。“一核多重”的统战工作体系着眼于实现“精英统战”与“大众统战”的结合,既有利于发挥党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各业界精英及普通群众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又有利于党的执政权威在全社会的延展。一方面,“一核多重”的统战工作体系主张一种统战工作人员主动“走出去”的工作策略,即统战工作人员走向精英与大众,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全社会,为统战工作对象排忧解难,引导社会力量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一核多重”的统战工作体系也是一种由外到内的利益沟通机制,即社会主体可以通过组织化的统战网络表达政治诉求、维护自身权益,以增进党和国家政策回应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国家治理效能。

(二)打造“立体式”综合统战工作模式

“黨-政府-社会”的结构及互动关系是审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新时代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构建必须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党的有效领导,保障国家制度优势发挥,促进社会力量整合,凝聚起“立体式”的新时代统战工作合力。

1.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党-政-社”结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政府-社会”的结构大致经历了“从相对分立到同构化,又从同构化到分野化的变迁过程”[19]。进入新时代,党和政府以及各社会主体势必需要建立一种多方互动的社会治理与发展体系。“党-政-社”结构关系的合理优化,深度影响着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效能。首先,“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0],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原则。其次,政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行扁平化管理,建设有为的服务型“好政府”。最后,社会自组织能力快速发展,各类社会团体、机构不断涌现,呈现“和而不同”“活而有序”的社会秩序。新时代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就是基于“党-政-社”之间的良性关系。

2.“立体式”综合统战工作模式

新时代统战工作日益由集中于政治空间的“平面式”模式,向国家空间、政治空间、社会空间整合集聚的“立体式”综合模式转变。“立体式”综合统战工作模式基于多因素整合联动,实现国家空间、政治空间、社会空间的整合,构筑党、政府、社会“三元一体”的统战力量,多维度强化统战工作布局。第一,增强大统战的制度体系建设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持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内含的统战优势;另一方面,以社会化、网络化、组织化的方法再造统战工作体系,以增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第二,从战略层面加强统战人才队伍培育,主要包括从事统战工作的干部队伍和作为统战工作对象的社会精英两部分。第三,强化政治共识教育和统战文化熏陶。没有建立起思想政治共识,就没有真正的认同与合作。“党如果不能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大局中确立起整个社会能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共同理想,是无法从思想上联合和团结各种力量与党一起奋斗的。”[21] 在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共识就是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因此,统一战线的政治共识教育和文化熏陶工作要紧密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展开。

(三)构建“内外-上下”二维统战工作机理

1.“内外”连接,推进统战部门内外的互联互通

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不仅仅是统战部门的事情。统战工作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方面面,涉及国家建设和治理的全局,需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理顺统战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整合起它们的力量。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将统战工作纳入统战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评价体系中,建立清晰的工作台账和全程责任制度;对不同部门制定各有侧重的量化指标,并强化统战工作考核,将贯彻落实统战工作决策部署纳入政治巡视巡察,进而建立一套环节清晰、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统战部门应积极主动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推动构建“大部门”统战工作协作机制,变“一人独唱”为“大家合唱”。

2.“上下”互动,推进统战部门上下互联互通

新时代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应打通层级限制,改变传统“区块”统战的思维模式,通过强化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纵横联动的工作机制,压实统战工作主体责任,明确“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统筹全地域资源,共同打造大统战工作平台和活动品牌,建立以上带下、分级负责、协调配合、齐心共进的统战工作新格局。为此,要针对不同层级统战部门工作机制中存在的堵点,构建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组织体系,让整个统战部门真正“动”起来;构建条块相衔接、上下相连的网络体系,让整个统战部门真正“连”起来;构建规范有序、运转顺畅的制度体系,让整个统战部门真正“转”起来;构建紧扣中心、紧贴发展的服务体系,让整个统战部门真正“活”起来[22]。同时通过上级对下级的联系帮扶、学习培训、动态管理、工作督导、考核评价,实现上下层级的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8、11.

[2] 尤权.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J].中国宗教,2019(11):9.

[3][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04、304.

[4] 丰子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98.

[5][8][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4、128、128.

[6][17]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

[7] 张艳娥.中国制度“最大优势”的发生逻辑与转化机理[J].社会主义研究,2021(3):67.

[9]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8.

[11]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

[12][2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83、181.

[13] 王培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的内在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21(2):10.

[14] 林尚立,赵宇峰.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06.

[16]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127.

[19] 王智.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的党-政府-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08.

[21]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162.

[22] 杨卫敏.全域统战:新时代大统战的总驱动[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3):100.

责任编辑:王天海

收稿日期:2023-01-04

作者简介:范劭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成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变迁;王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执行主任兼首席专家,研究方向為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与逻辑研究”(21ADJ002)、江苏省委统战部委托课题“党的百年统战主要成就和历史基本经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人民性社会新时代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与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