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研究
2023-05-30戴奕雯
戴奕雯
摘要:在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值得不断认真思考的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高校密切联系大学生,注重人文关怀,更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做好思想引领,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发挥网络课堂优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评价引领,从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C961;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0-0001-04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转型,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本文基于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路径进行论述。
一、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新时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统一。但当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高校着重解决。
1.教育工作者工作量大,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工作量很大,部分教师甚至要对应几百名大学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有些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枯燥乏味,使大学生忙于应付,并不关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的目的和意义。一些高校在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时只关注活动氛围是否热烈,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并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缺乏实践性与大学生参与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师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授课形式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组织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更是难上加难,导致创新创业课成了“讲座”,没有进行教学互动的空间,甚至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就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例如,有的教師会组织大学生分享创业计划,然后给出相应的意见,有的教师会采取收集大学生意见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由于缺少大数据分析,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
3.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关注
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大学生可能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大学生轻易相信网上的不实信息,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干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动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不小的挑战。同时,一些错误的观点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产生影响,会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偏离正常轨道。对此,高校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4.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足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只是临时开设一些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之类的课程。一些高校没有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为只要举办一些创业设计大赛或开办几场创业讲座就可以了。这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真正意义上使大学生具备自主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一些大学生一旦走向创业战场就会立即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和能力的欠缺,挫伤自信心和创业热情。
5.缺乏创新研究意识
目前,互联网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应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但高校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没有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没办法给大学生提供符合实际的帮助,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6.教育人员创新创业教育本领和综合素质欠缺
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员呈现年轻化、学历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年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员越来越多,且学历多在硕士以上。尽管年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者学历高、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但实践工作经验较为欠缺,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很难为大学生指引创新创业的方向。
7.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规划和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缺乏较专业的组织管理人员,不能统筹协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没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和协调保障机制。部分高校没有积极寻求与其他高校和相关社会机构的协同合作,推进学科和专业间的互补,建立结构完善、多样合作、交叉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路径
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根本是要去做人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教师要提高专业能力,在思想上对大学生起到引领作用,还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创新教学实践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1.密切联系大学生,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来说,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水平固然重要,但是对大学生的关怀更重要。孔子教人,首先教“仁”,“仁者,爱人也”。人文关怀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泛泛说教,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爱和关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重视人文关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华中师范大学董泽芳教授提出了“以生为本、以爱为基、以学为尊、以法为序、以变应变、以和为贵”的理念,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对大学生要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才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教师要把人文关怀作为职业责任,在教学知识之外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品行及社交表现,激发大学生的探究欲,与学生之间形成反思性的互动、开放式的交流。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肯定与激励,认可大学生的进步。这样,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建立自信的人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需要人文关怀,因为创新创业明确体现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计划,需要学校提供身体发展、社交发展、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等多维度支持。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人文关怀也应该尊重每个大学生的特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变化,并使用仪式化的表扬方式强化大学生的成就感,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第二,教师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课堂之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确保大学生理解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核心素养。例如,可以组织创新创业分享会、大学生联谊会以及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活动,通过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使大学生增强对自我的身份认同。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活动与大学生交流,最好每周安排一个小时左右的谈心时间,以了解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受到关怀。第三,教师要转变自己角色,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无论是教室上课、课外活动,还是食堂就餐、宿舍生活,教师都应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心理状态。一旦大学生有需要,教师应立刻予以帮助,主动并有意识地对遇到困难的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2.更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做好思想引领
教师应改变原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能一味地进行“灌注”式教育,要想办法使大学生自己融入到创新创业氛围中。为此,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上时间,还应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专业教育,调动大学生的课堂互动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师在强化课堂互动的同时,应带领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创业教育讲座、职业竞赛、创业活动等,建立“课赛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高校可以建立以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的合作小组,在群体鞭策下激发个体成员的参与热情。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以合作小组为载体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善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让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师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有正确价值观、责任感、爱国意识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在与大学生的互动中要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授课与学业辅导的过程中,把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的情感导向、良好的心理素养、和谐的人际模式传递给大学生,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为此,教师要坚持“正人先正己”,做到以德立身、以德育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定期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思想交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3.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发挥网络课堂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大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了解大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发掘不同大学生的个性。这样,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设置,健全完善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能够突出专业特性,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教师还要遵循时代发展潮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課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课堂使学习变得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让数据共享变得轻而易举。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课堂的优势,给大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乐趣。高校应搭建创新创业网络教学平台,给大学生提供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寻求帮助和分享信息的渠道,并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开展专业化孵化服务,使大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4.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以及成为创新型人才所需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创新型人才则需要拥有灵活的创新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具备丰富的创新知识以及不断进行社会实践的精神。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润物无声,始终在影响着国人,但仅受其影响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学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大学生在领略古代人民的杰出创造时,把民族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创新创业中。教师应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使大学生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评价引领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应将理论学习作为重要任务,鼓励教师勤学多想,提高道德素养,培养责任感,在教学工作中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思想上、业务上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尽职尽责,求真务实,不断学习积累。为了守好师德师风底线,必须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对此,高校应构建一套科学的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查,把师德师风评价成绩作为评先推优、表彰奖励的依据,出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置程序,对违反师德师风相关制度规范的行为予以严惩。教师评价还要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充分调动教师的育人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着眼大学生全面发展,探索核心素养的量化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教育治理能力”。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系统地搜集、汇总和分析评价结果,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价值识别、评价诊断,并做到长期追踪,构建全过程、立体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加强教师评价引领,可以有效激发教师对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探索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三、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工作应把握新时代要求,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创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承担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为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研究实践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高校应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密切联系大学生,注重人文关怀,更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做好思想引领,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发挥网络课堂优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评价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绪荣,申群喜,罗兆麟.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刘存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6).
[3]岳敏,刘航.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探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7).
[4]王鑫明,张艳沁.创新创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的综合研究———基于创业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
[5]张岩,王东明,赵林楠.浅议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12(19).
[6]谷力群,佟雪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创业精神培养研究评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7]王雪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S1).
[8]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創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
[9]孙爱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22(02).
[10]肖芳,魏文颖.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2(12).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ai Yiwen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4,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problem worthy of continuous serious consideration. In the new era,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t is necessar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losely contact with colleg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humanistic care, upd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do a good job of ideological guidance, innovate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classroom, inheri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and pay attention to evaluation and guidanc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ir growth.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