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渗透本土文化资源的策略

2023-05-30刘冰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

刘冰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部分小学所沿用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脱离了语文课程教育的初衷,因此深度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意义逐渐突显。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将地区、校区实际课程资源相融合,并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展开分析,进而实现合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教学资源的目的。针对此,教师作为教授课程知识的主要执行者,应明确自身的岗位责任,将本土文化资源充分地融入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中,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语文教学;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0-0087-03

本土文化是丰富多元的,也是亲切灵动的。本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践应用主要有课堂自由探究、亲身体验以及融入课文等方式。由于小学生的人格还未健全,若将本土文化资源合理的穿插在语文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人格素养的形成。因此,在语文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本土文化资源设为课堂教学主体导向,引导小学生展开综合性的语文课堂学习。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本土文化资源展开细致分析,以求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1.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然而人们逐渐忽视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本土文化的思想,让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受到熏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热爱家乡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能为祖国发展做出有用贡献的优秀人才。就教育现状而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能正确把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处在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中。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单调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把重点放在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而很少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不成熟的时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本土文化资源,有利于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小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树立素质教学的教学思想,把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的策略

(1)渗透本土文化资源,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在语文教学中适度引入一些本土文化资源,与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整合,有利于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学内容实现向课外的拓展和延伸。例如,教师在讲解《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周边有哪些美丽的建筑物,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园林的美丽图片,让学生不在园中也能感受到苏州园林中的优美风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完文中的园林布局后,让学生将其与周围的园林建筑的特点结合起来,比如,漳县东泉乡陇盛园林,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文中所讲的园林建筑的特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读写训练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为了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写作的联系。例如,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介绍自己家乡有哪些优美的建筑物、有哪些特殊的节日习俗,或者有哪些特色的美食等。如果还想多锻炼一下学生的自信心和演讲能力,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举办一场“我爱我的家乡”的演讲比赛。在这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既能提高学生的演讲和写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定西市漳县的乡土文化为例,九居谷的地质生态文化体验村建立在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地区,是十分壮观的自然风景区,这里有着世界上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是集丹霞地貌、峡谷地貌、自然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等于一体的地质遗迹景观区,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可以借助地理的独特优势,让学生亲自体验去深入感受韩家沟九居谷的地质生态文化,让学生欣赏峡谷中不同季节的优美自然风光。比如,贵清峡谷里的银蝶飞舞,八龙峡谷里的密集冰瀑,还有植物园里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象。让学生深入此地去感受丹霞地貌的栩栩如生,还有鲁班崖的恢宏气势,禹王崖的威严肃穆,新媳妇崖的面容娇羞,情人峰的热吻忘情,莲花台的负气含灵,小麦积山的惟妙惟肖,巨舰入海时的澎湃磅礴壮观景象。在这壮观景观的震撼之下讓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观,对家乡文化由心底产生无尽的赞美之情。

(2)走进本土文化,在实践中感受家乡的美丽

语文知识的学习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课外的实践环节对教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所以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如何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外探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收获课本中所不能习得的丰富经历,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充分锻炼,让学生能够领悟到语文知识学习的真谛。本土文化中也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所以语文教师也要积极探究本土文化资源的应用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定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拓展阅读的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著作。在讲课时可以多涉及一些经典国学故事,如《孟母三迁》《曹冲称象》等故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扩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库。

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探索,和学生一起去寻找家乡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然人文景观中感受家乡的美丽。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潜力。教师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回归大自然,亲自感受漳县优美的自然风光,在质朴的民俗风情、恬静的自然生活中放飞心灵,领悟到课本中无法学到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定西市漳县大草滩中的农村人家,让学生参观长乐人家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在冬季可以让学生留心欣赏峡谷中晶莹剔透的冰瀑冰雕等壮观景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徒步穿峡活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顽强毅力,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各种惊险刺激的冰上体育活动,比如,冰上攀岩、冰上拔河、滑冰运动等。

(3)课文讲解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

小学语文学科是培养小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主要途径之一,教材内容中不乏会出现一些富含深层次教育意义的课文。但由于小学生自身思想的限制,不能将其真正吸收,这种现象若长期存在,极大可能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教师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前期基于教学内容开展系统的备课工作,分析课文内容并将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此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学意识,最终促使学生了解课文核心内容,掌握课程重点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应要求学生初步的阅读课文大致内容,并抛出相关性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五位革命先烈不畏生死勇敢跳崖的?”“除了跳崖难道没有其他解决办法了吗?”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会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低,此种现象是因为学生对此故事内容的了解几乎为零,对故事内容与抗战历史的背景认知短板是导致课程教学效率减退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应在此类课文教学实践中以红色小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如董存瑞炸碉堡:“在初春时期董存瑞连队接到上级指令执行爆破隆化中学附近碉堡任务,董存瑞作为爆破组长带领战士顺利完成指定任务,但在后续冲锋拼杀的过程中遭到桥梁上暗堡内重武器阻击,董存瑞看着我方战士相继倒下暗自下定决心并主动请求执行暗堡爆破任务道出:作为共产党员我应为国家付出生死,请允许我执行此次爆破任务。在董存瑞一再地坚持下连长批准了他的作战请求,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布满炮火的战场,最终以身体顶住炸药包完成碉堡爆破任务,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待故事叙述后学生会有所触动并陷入沉思,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空间,在短暂的沉思后则会有部分学生回答教师在课前提出的问题:“我认为促使他们不畏生死的原因是一颗纯质的共产党员思想,一心为救国不惧生与死。”“他们若不跳崖会受到更加残忍的对待,不如一死了之。”通过讲述红色小故事的形式促使学生加深对革命先烈的敬畏之心,更为重要的是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我国抗战历史,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牢记在心。学生经过引导学习后理解了五壮士英勇跳崖就义的背后内涵,进而掌握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

(4)识字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作用则是扫盲教育,良好的识教学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社交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在识字学习的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认识短板,并仍然沿用着死记硬背的传统记忆方式进行学习,此种方式的应用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弃学心理,影响自身学习效率的提升并且识字数量与质量也不容乐观。针对此,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在完善自身教育模式的同时将本土文化引入识字教学中,使学生学会睹物识字只有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读懂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识字的技巧。

例如,教师在《丝绸之路》一课实践教学时,进行到课后生字听写环节时有部分学生“丝绸”二字全部写错,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不应给予责怪,而是尝试合理地利用汉字背后文化刺激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将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资源引入识字课堂中,毕竟在根本处解决问题才是遏制问题产生的最好办法。如教师在课堂中播放当地蚕丝企业中日常蚕丝生产与丝绸制作等视频,并适当地给予语言描述:“桑蚕分泌一种犹如丝线的物体,经过长期的积攒后工作人员会将其统一收集并进行加工处理,最終成品则为丝绸。”学生通过结合视频内容得以了解丝绸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对“丝绸”二字形成较为深刻的视觉记忆。此种方式的应用在提升学生识字效率的同时还起到丰富课堂内容的作用,将识字课堂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最终提升学生文字记忆与书写能力。总体而言,在识字教学实践课程中合理地融入本土文化资源能够促使学生对汉字形成视觉性记忆,从而实现提高自身书写质量掌握识字技巧的目的。

(5)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改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要求一切的教育工作均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重点工作,所以在日常实践教学中,教师需适当地将本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课堂,以丰富课堂内容的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利用本土文化的亲切感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程学习活动中去,利用此种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求学意识的,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求实现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例如,教师在进行《秦兵马俑》一课实践教学时,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兵马俑所处地区的本土文化特色引入课堂中,如文物甲天下、天然历史博物馆、历史古城等,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教学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兵马俑出自什么地方?”“兵马俑是怎样塑造的?”“如果你身临兵马俑景区内会有什么想法?”待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继续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并将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文化向学生讲述:“兵马俑是秦始皇墓葬陪葬品,这种人殉的形式在历史中尤为常见,作为一代君王则更为注重。但经过长期沿用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人殉方式改为俑殉,秦始皇兵马俑是由秦朝丞相李斯设计,修建工期长达39年之久。”深入教学结束后学生对以上问题有了具体的认知,如:“兵马俑出自西安,古称长安是利用陶土制作而成的,如果有机会我定会亲身参观感受一下兵马俑的雄伟气势。”由此可见,本土文化资源的合理应用有助于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使学以了解兵马俑文化背景的形式提升对课文的认识。对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合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实现改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目的,进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好各种时机,努力探索将本土文化资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有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应该探索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结合识字教学、诵读、课外实践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学习本土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谢小通.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分析[J]. 考试周刊,2021(22).

[2]常久慧.浅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南北桥,2021(02).

[3]朱玉洁,李佳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9(22).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小学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