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中所体现的 “ 侘寂 ” 美学
2023-05-30冯荣
冯荣
【摘要】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集中体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意识,并且他也深受“禅宗”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影响,将其与日本传统文学融合,从而创作出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侘寂”美学作为日本文学重要的审美理念之一,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本文以《雪国》为例,从《雪国》的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环境描写和思想内涵等方面深度剖析“侘寂”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进而分析出“侘寂”的深层意义以及考察川端康成作品中所展现的独特审美意识。
【关键词】 侘寂;川端康成;《雪国》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1-002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1.009
一、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
日本文学作为东亚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审美上体现出了鲜明的日本特色,这也是日本文学能够吸引众多读者的原因之一。日本文学向来注重文学的审美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审美理念,包括最广为人知的“物哀”,具有日本特色的“幽玄”,颇具禅宗意味的“寂”以及江户町人文学中常见的“意气”等。不同时期的作家们虽然身处的时代不同,文学表达的题材与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共通的一点是日本作家们无一不擅长用细腻而精到的文笔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以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自己的万千思绪与生命体验。所以,与其说是这些文学作品形成了这些美学思想,不如说是他们刻在灵魂里的民族性格与审美理想帮助他们造就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作为日本文学中的几大审美理念,其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贯通、一脉相承的。最早出现的“物哀”,也是日本文学迄今为止最具有代表性的审美理念,或者说是整个日本美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思想,以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学为例,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状态,日本人的“哀”是多元的、美丽的又淡漠的。他们可以为自我生命的无常而“哀”,可以为自然无情变迁而“哀”,可以为人情世态而“哀”,为一切而“哀”,在他们的“物哀”里,“我”与“物”是同等重要的,由“物”及“我”,物我合一,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或许这与他们“万物有灵”的思想也有某种渊源。“幽玄”则在“物哀”基础上将其发展到更深的广度,它讲究空寂而深远,讲究不显露的美,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①,有的时候空白会比填满更有艺术上的回味之感正是这种幽玄美的体现,它将“物哀”的官能之美内化到精神层次②,它比“物哀”更内敛、更含蓄,如果说前者是流泪的哭泣,那么幽玄则是一种无声的悲伤。发展到近世,就出现了“侘寂”美学,跟“幽玄”相同的是二者在艺术追求上是相通的,都追求一种古朴的、朦胧的、雅致的美,在视觉上就是晦暗不明,在听觉上就是宁静悠远。但与“幽玄”不同的是,“幽玄”讲究留白,“侘寂”则讲究不完美和残缺。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③,因为不完美,所以更深刻;因为沧桑,所以破旧;因为瞬息万变,所以更加期待永恒。“侘寂”与“禅”意相通,“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④,一句话就道尽了“幽玄”与“侘寂”的美妙。所以如果说“幽玄”是宁静幽远的,那么“侘寂”就是古朴寂寥的。到了“意气”,则是将前三者综合,从身体美学和“色道”的角度分析美,阐述美,这其实也不难看出,随着时代发展,日本人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极致,他们冲破伦理道德的束缚,展现出为了美忘却一切的极端自我的释放。事实上,许多日本文学作品里所包含的审美理念都不是单一的、机械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包含,共同贯穿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流淌在作品的生命与灵魂里的。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往往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可以说,日本文学发展过程中,变的是时代,是物质,是人流,不变的是创作者们骨子里的浪漫与悲悯。
川端康成作为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被人提到最多的审美理念无疑就是“物哀”,甚至可以说他的作品被视为日本物哀之美的巅峰。事实上,在他的作品中,除了“物哀”,“幽玄”和“侘寂”也很常见,或者说是无处不在。“侘寂”或者“寂”,分为“空寂”(わび)和“闲寂”(さび)两种,前者注重幽玄之美,多表现苦恼之情,更具情绪性;后者则更强调风雅之美,多表现寂寥之情,更具情调性 ⑤。提起“寂”就必须提到“禅宗”,实际上“寂”发展成为审美思想与禅宗的世俗化是分不开关系的。当然,这里的“禪”不仅是宗教的“禅”,更是文化的“禅”,文学的“禅”。发展到后来,不仅限于文学、戏剧领域,而且渗透到绘画、茶道、空间艺术等广泛的艺术范畴。
二、《雪国》中的“侘寂”美学
川端康成的小说作品,在汲取了日本浓郁的“禅宗”之后,经由其独特的艺术加工,与日本传统文学融合之后,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变成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⑥。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侘寂美学”也有着深刻的体现。无论是《伊豆舞女》《雪国》还是《千羽鹤》等作品,他都用其清丽婉约的文笔勾画了一幅幅美妙的图景,读他的作品,在感同身受主人公的悲戚命运的同时,又像是在欣赏一幅幅写意画,幽然宁静而又古朴淡雅,一切人物活动也仿佛被赋予了某种诗意的美,读来又有一种在广袤自然中作为人的个体的宿命感与流逝感,不禁“心有戚戚焉”,哀而不伤,美而不俗,一切都有种刚刚好的美妙与分寸。以《雪国》为例,书中男主人公岛村与驹子、叶子相遇在雪国,与她们之间的故事发生在雪国,最后分别也是在雪国,一切都发生在雪国的背景下。如果这本书有颜色,那它一定是雪白的,洁白的雪花,美丽的驹子,纯净的心,美好的情感,一切都是纯粹而自然的。用一幅画来表达的话,那它一定是素色的写意画,皑皑的白雪,低矮的房屋,清丽的美人,在这里时间定格,看不到边际也寻不到头。这种象征主义的悲戚与情感勾画上的细腻,正是侘寂美学最生动的体现。
(一)《雪国》人物刻画中的“侘寂”美学
《雪国》的故事很简单,没有过多的情节,没有过多的人物,寥寥数笔介绍了一个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的故事。不务正业的男子岛村,书中多次提到他的时候都要给他加上“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定语,充满了讽刺感,又颇具宿命的意味。出入在雪国温泉旅馆的艺伎驹子,与她复杂的生活环境和坎坷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天真又纯情的女子,那么坦率那么真诚,正如书中对她外表的描述“清洁”。在故事的开端那辆通往雪国的列车上的叶子,那个被岛村在玻璃窗上久久凝视的美丽女孩,后来又与岛村有几面之缘,但却始终神秘而琢磨不透。正是这看似不相关的三个人构成了这一段故事,看似荒唐却又像命中注定。读完全文,好像对这三个人有所了解,却又好像并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感官层次上,“寂”包括“寂之声”“寂之色”和“寂之心”三个层面 ⑦。“寂之声”是听觉上的寂静,“寂之色”是视觉上的古旧,“寂之心”则是感觉上的寂寥。而在《雪国》当中,“寂”的这三个层面在对人物的描写中都有着生动的体现。全书借用叶子的声音来表达“寂之声”,“她的话音优美而悲戚,那嘹亮的声音久久地在雪夜里回荡” ⑧,川端深谙以动衬静的手法,叶子几乎每次出场都伴随着她那优美而清澈的声音,在茫茫雪国之中她的声音盘旋回荡,更加烘托出雪国的苍茫无边,同时也赋予人物更多的“寂”的色彩。在“寂之色”层面,川端擅于运用色彩的对比,故事开端就被茫茫白雪覆盖,紧接着出场的驹子也像雪一般洁白无瑕,而此时她浓密的黑发与泛着红晕的脸颊就显得更加的惹人怜爱,表达了作者朴素雅致的审美体验。而代表感觉层次的“寂之心”则贯穿着全文,无论是无所事事寻求慰藉的岛村,还是命途多舛、被迫接受离别的驹子抑或看似坚强实则脆弱的叶子,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无疑都是寂寞的。
(二)《雪国》情节设置中的“侘寂”美学
《雪国》并不像一般的小说拥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事实上,川端的描写十分含蓄,对故事的很多细节都没有明确交代。这种留白式的描写正是幽玄的“空寂”之美的最好体现。在情节设置方面,首先采用倒叙手法,由一辆行进中的列车开启故事,没有铺垫,没有过渡,没有起承转合,由岛村与驹子的重逢回忆起二人的初次邂逅。而二人之间的故事发展则是一些零碎片段的组合,没有过多的情节,而只是一连串的相处片段,仿佛在这里唯一变化的只有时间的流逝,其他都是亘古不变的,雪国和生活在雪国里的人就像是永恒存在般美好又虚无。这种意识流式的写法将空间无限扩充,也将“寂”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更加不可捉摸。
川端着重描写了岛村与驹子的几次离别,“从火车上望去,好像一只出奇的水果孤零零丢在这个荒村的一家水果店的旧玻璃箱里” ⑨,一个简单的比喻却道尽了驹子无法寻得自由却又孤独无依的处境,而此时的岛村尽管听得到驹子的呼救,也无能为力,“连时间和距离的感觉也消失,陷入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 ⑩。细读全文,几乎处处都埋藏着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尽管有片刻欢愉,却又最终限于孤寂。而最终的那场大火,无疑是将情节推向了最高潮,雪国的冷与烈火的热,雪的洁白与火焰的深红这一切都充满了幻灭的味道,而在这场漫天大火中,岛村与驹子奔跑着,却看到了夜里的天河,看似荒谬却又极尽浪漫。生与死、虚与实都在这场大火中达到了微妙的平衡,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寂”的体现。
(三)《雪国》环境描写中的“侘寂”美学
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以及烘托情节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点在《雪国》中无疑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可以说环境描写即景物描写占据了《雪国》的大量篇幅。故事开篇就将视野固定在了雪国之中,以“穿过边界上的漫长隧道”的列车引出全文。并且环境描写始终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初次在列车上邂逅叶子时,对玻璃窗外的景色的描写,“远山上的天空还淡淡地残留着晚霞” ?,流动的黄昏景色与叶子美丽的面庞交相辉映,画面干净又纯粹,以空间流变来表现“侘寂”之美。与驹子见面的时候,“黑暗的树叶遮住了天空,真是万籁俱寂,鸦雀无声” ?,昏暗的景衬托出驹子明媚的脸庞,在感官上凸显“寂”之声与“寂”之色。文中还多次点出了环境的寂静无声,如对太阳与星群的描写,对天空与群山的描写,对溪流与旷野的描写,对晨光与积雪的描写,对晚霞与房屋的描写,对灯火与人间的描写,一切都浪漫又真实,仿佛连同驹子一起刻上了虚无的烙印,却又无比真实地出现在眼前。
与岛村生活的繁华亮丽的东京相比,雪国的世界是空旷而幽深的,甚至是朴素而鄙陋的,雪国里存在的一切景物也是美丽而又虚无的。而正是这种亦真亦幻、虚實相生的描写,赋予了整个故事岁月流逝的无常感与沧桑感,仿佛发生的整个故事都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下看不清、道不明,却又有一种无法阻挡的震撼人心的美,而这恰是“侘寂”美学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即所谓的一种原始的、古朴的、残缺的、充满岁月痕迹的美的体现。
(四)《雪国》思想内涵中的“侘寂”美学
无论是岛村、驹子、叶子三个典型人物的刻画,朦胧而又意识流般的情节设置,还是明暗交织、虚实相生的环境描写,《雪国》都在感官以及精神上深谙“侘寂”之美。透明的车窗、美丽的容颜、洁白的雪场、寂静的远山,这些意象都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充满了原始意味,仿佛每个人都象征着某种命运,每个情节都预示着某种结局,每一处景都透露着某种精神审美。可以说无处不带有象征主义的味道,而这也正是“侘寂”美学演变而来的。
于岛村而言,他企图在雪国静寂枯淡的自然中寻找这种自然的闲寂,以获得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而这种企图本身就包含着悲凉的情趣,它是与人生的哀愁和悲苦之情融为一体的:于驹子和叶子而言,雪国中的生活充满着无奈与悲哀,她们渴望离开却又无法挣脱,在命运裹挟之中陷入绝望的边缘。四时风物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生世相无一不充满着孤寂,自然之美与人生无常相互交织,自然与自我在某种层次上达到统一?,“侘寂”之美所表达的幽玄与风雅也在这种统一中得以实现。
在《雪国》的描写中,处处体现着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他深受禅宗影响和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影响?,人生的无常、爱的虚无缥缈都在字里行间无情透露,驹子对爱的信仰与无畏皆化为空,叶子执着顽强却又在劫难逃,而岛村明知一切都是徒劳却又深陷其中,巨大的虚无主义贯穿全文,而这种虚无看似“无意义”与消极,实际上却又蕴含着“顺随造化”的人生态度。结尾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夺去了叶子美好的生命,而岛村却并没有陷入悲哀,而是认为这是“一个转折点,是她内在生命的变形” ?,这其实是一种超脱于自然的力量,川端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也在这一结局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而这实则正是“侘寂”美学之于人生,之于生命的看法,充满了“禅宗”的哲学意味。
三、结语
作为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之一,《雪国》以行云流水般优美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悲戚又哀婉的故事,同时又勾画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却又朦胧寂寥的雪国风光图。无论是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环境描写抑或思想内涵都生动展现了川端康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每个人身处时代的洪流中都是无力的,却又挣扎着追求自由、追求爱与被爱,《雪国》中的“侘寂”美学正是如此。所以这种“侘寂”美学尽管包含着人生的孤独与寂寥,却又在这种孤独寂寥之外暗含着一种对纯粹心灵与纯粹自由的无限追求。领悟《雪国》的精神内核,除了感受到无限的悲怆与哀愁,更应得到某种来自生命的原始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超脱于生死、超脱于虚实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得生与死相连,美才得以永生。
注释:
①出自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孫玉婷:《浅谈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名作欣赏》2020年第23期,第171-172页。
③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④出自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第223页。
⑥赵姗:《禅宗思想对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影响》,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学位论文。
⑦陈家雨:《从〈雪国〉领略“寂”之美》,《文学教育(下)》2019年第2期,第132-133页。
⑧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雪国》,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
⑨⑩???川端康成著,尚永清译:《雪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5页,第226页,第117页,第190页,第280页。
?陈斯绮:《东方文化视野下川端康成的文学审美取向》,《名作欣赏》2020年第6期,第78-80+90页。
参考文献:
[1](日)川端康成.雪国[M].叶渭渠,唐月梅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2](日)川端康成.雪国[M].尚永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王向远.论“寂”之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寂”的内涵与构造[J].清华大学学报,2012,(02):66-75.
[5]孙玉婷.浅谈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J].名作欣赏,2020,(23):171-172.
[6]陈家雨.从《雪国》领略“寂”之美[J].文学教育(下),2019,(02):132-133.
[7]陈斯绮.东方文化视野下川端康成的文学审美取向[J].名作欣赏,2020,(06):78-80+90.
[8]尚涤新.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禅宗思想[J].名作欣赏,2017,(11):149-150.
[9]王珺.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美学中的“悲美”风格[J].文学教育(下),2020,(04):116-117.
[10]赵姗.禅宗思想对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