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3-05-30杨富国宋宪强潘兆琪北原晶子

科技风 2023年11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创新创业大学生

杨富国 宋宪强 潘兆琪 北原晶子

摘 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提出新时代高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其创新创业能力是影响双创教育成效的关键。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不仅能够强化企业发展的人才保障力量,还能够促进行业内中小型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强化行业发展新生力量,对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分别阐述了国内高校创新創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举措:完善教育课程的联动机制;综合多方力量强化师资队伍;学生要立足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双创活动。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培养路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本科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创业教育方面,要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并在实践中让学生结合创新精神,勇于开创事业;在创新教育方面,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培养[1]。目前,许多地方高校都积极行动起来,着重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高,就业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也为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提供助力。

1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为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互联网+”是创新创业的新动力。通过以“互联网+”为抓手,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创新,促进了传统行业的升级和转型,激发了地方高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创业的环境也大大改善。在“互联网+”背景下,全社会及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共识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优惠的政策也不断涌现[2]。但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二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配备不足;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团队缺乏合作精神。

1.2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 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般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很多地方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论型,一种是实践型,与专业课程相比较,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地位体现不明显。在实际中,很多地方高校主要讲授理论课,给大学生宣传理想理念,动员大家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足,教学理论水平相差很大,在教学方法上,以旧的传统方式为主,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互动性较差,实践性不强。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老师的教学方式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与创业相关的实际内容又很薄弱。另外,多数学生对地方高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太感兴趣,认为完成学业是大学期间的全部任务,创新创业理念没有在大多数学生心中真正建立起来。

1.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配备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与高校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关。在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中,高校老师先了解整个实践过程,掌握难点与重点,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高校专任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比例偏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人数不多,他们认为大学生创业项目专业性不强,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大学生的社会经历较少,而且

会耽误学习。并且,大多数地方高校由学工部、实验室工作人员、就业队伍兼任创业创新教师,虽然有些高校创业导师队伍聘请了校外企业技术人员,但是,大多是以咨询和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很少是一对一开展指导工作,实际效果不明显。此外,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相对比较高,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中占比较大,一般是担任校内行政岗位的老师。虽然年轻老师做事有激情,身上有一股冲劲,但是他们大多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显然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重实践”“小班化”“强互动”。因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

1.2.3 学生创新创业力不足,团队缺乏合作精神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志和精神很重要,在创新创业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再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了一定的创业能力。2012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提出,高校要支持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书创业模拟活动,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3]。2012年起,各地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组织体系,分为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大类[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大规模发展,得益于由上而下的推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验过程中,有的项目问题导向和社会需求导向不足,有的项目进度依赖老师的研究项目,有的项目企业参与较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转化成果也比较匮乏。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与实践

2.1 教育课程的联动机制

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要依据地方高校的专业特色来考虑,不仅要有专业、会计、各种风险控制内容,还需要法律、商业和管理等相关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再通过实践,就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达成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很重要,学习创业理论知识后,可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通过学习,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者融合,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要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三位一体、三创融合”创意、创新,创业的高层次教育体系,必须打破院士壁垒和专业限制,制订新的课程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2 综合多方力量强化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仅仅有厚实的专业基础是不够的,要增强老师的实践经验,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跟班实习等,地方高校可通过产学研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高工,到学校上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为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新的师资力量,这样可以解决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创新永无止境,高校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倡导终身学习,鼓励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也要不断更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力。

2.3 大学生要立足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正确的创新创业认识和真正的创新创业实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推动下,地方高校大学生要立足主体地位,充分抓住机遇,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或读研做好准备。

以赛促教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赛促学可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以赛促创可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以具体创业项目为案例,一个项目在听取不同专家的修改意见后,从不同角度反复打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这样可使学生切身感受创业过程中从无到有的经历。在创业学习过程中,理论方面需要学的知识包括技术攻关、创业设计、财务预算等方面,团队协作,项目反复打磨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检验不可缺少的内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和科研训项目等。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完成实践活动,成长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实践平台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第一,为了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用,拓宽知识面,每年举办校级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同时获得一等奖或金奖的作品可参加省赛,省赛获奖作品可参加国赛,使学生能够在更大的平台锻炼交流。

第二,通过学校科学选拔,学生自主报名,采用重点培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省级课题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再进一步参加国家级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通过参加国家级、省级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准确对自我进行定位,在更大的平台进行学习交流,认识自身不足与短板,然后有的放矢。

3 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

为了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培养一大批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要通过课程思政,准确把握并贯彻落实价值引领这一核心要素,这就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的需求[5]。

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投入一直比较少,地方高校突出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注重双师型,重视培养本科生专业实际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课程理论建设一直比较薄弱,创新创业课程一般作为通识课,担任通识课的老师大多是兼职老师,对创新创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最新理论研究不太关注,教学理论一般参考其他专业课原有理论,在创新创业课程理论方面较为淡薄,忽视了学生在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理论研究与需求等,认为只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即可,因为多学科教学知识与理论的融合创新应用是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迫切需要[6]。

创新创业教育要厚植家国情怀。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前所未有地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伟大创造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通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创新创新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新时代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一场融合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具有鲜明新时代特征的划时代变革,我们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使命驱动,落实需求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打造双师双能队伍,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构建创业帮扶体系,强化创业实践训练;要全面巩固拓展新工科建设成效,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衔接,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实干型人才,让创新创业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引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时代潮流中,找到人生目标,争做时代先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怕困难、勇立潮头。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元素为例,目标是通过课程思政,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进一步了解社会、深入行业、认识国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7]。

结语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为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大学课程信息化改革、创新创业课程跨学科教学等已迅速开展,态势发展良好,其对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推动作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开展或完善的地方,比如完善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学期制度、学分制管理等。然而,由于地方高校自身条件或制约于社会整体大环境,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制度層面缺乏顶层设计,教学内容陈旧且教育方法趋同,主要是由招生就业部门与校团委依照传统教育方式开展。因此,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智敏,龙苏兰,孙志强,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0):160162.

[2]何春霞,张方舟.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12):7778.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EB/OL].(2012011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142870.html.

[4]李东伟,李永民.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J].科技文汇,2021(23):3032.

[5]段辉琴,冯丽霞,李昕,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36(2):3034.

[6]王艳,邓晓.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4):3638.

[7]陈雯婕,蔡亚文,吴赞儿.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236240.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19JXTD 078);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9619,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环境科学专业(工学)地方性和应用性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1年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课程思政建设改革项目(No:6);2021年度第二批校级质量工程立项建设项目(No:36)

作者简介:杨富国(1964— ),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后,教授,研究方向:水处理技术。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创新创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