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探究
2023-05-30李菲
李菲
[摘 要] 根据国家针对高等学校教育的指示,结合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特点,对“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以《猪带绦虫》章节的微课为例,详细介绍了“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方法。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使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对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体寄生虫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体寄生虫学;猪带绦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烯醇化酶-1单克隆抗体抑制T细胞糖酵解防治T细胞耗竭的作用研究”(82001675);2021年度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IL-2/IL-7等细胞因子调控造血干细胞功能衰退的作用研究”(lzujbky-2021-4)
[作者简介] 李 菲(1989—),女,山东济宁人,理学博士,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结核病致病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4-0157-04[收稿日期] 2022-09-28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在后续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努力做“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逐渐成为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深入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有志青年。
就“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而言,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通过课堂讲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对医学相关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具备未来从事医学相关行业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为学生与专业知识之间的“纽带”,高校教师还应从社会和科研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使其成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教学的冲突与联系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偏重思想政治理论层面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讲授,往往是纯理论教学,教育方法较为单一,而这样的知识传授方式往往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甚至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表现为不重视、没兴趣、不满意等,认为平时应付签到、考前背诵知识点即可通过考试,导致教学效果欠佳。传统的专业课授课往往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单一地讲授医学基本概念、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通常表现为“灌输式”教学,缺乏人文教育,这也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专业课学习只是为了获得未来从事相关工作的技能,缺乏对医生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专业课割裂,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贴标签”的现象,未能很好地达到育人合力、课程育人的效果,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2]。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互融互通、相辅相成的,专业课程中蕴含着思政元素。任何一门学科的创立和发展都經过广大学者的长期思考、探索和改进,最终形成专业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理念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各行各业都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尤其是医学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极易导致医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加剧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疗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要深挖和提炼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念的有机结合、同向而行和相互促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进行“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下面对“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及问题进行总结。
(一)课程内容陈旧,与临床需求脱节
人体寄生虫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形态学和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对寄生虫病的有效控制,寄生虫病的疾病谱发生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和输入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教学内容少有更新[3],实际教学过程中仍以常见寄生虫虫种讲授为主,导致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需求脱节,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当前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和现状。
(二)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往往被动地接收知识,疏于对知识的自主思考,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考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的能力,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而且,由于传统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较少,带课教师无法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进行教学调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学生对课程知识领悟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低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尚未接触临床,由于课程门数较多且临床思维相对欠缺,加之部分院校课时缩减以及人体寄生虫学的相关知识在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所占比重较低,导致学生对寄生虫学知识重视程度不足、理解不透,缺乏职业认同感[4],医患纠纷等负面新闻极易引起学生对医学相关课程的厌学心理,对病患缺乏仁爱之心。
三、“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主要由医学原虫学、蠕虫学和节肢动物学三部分组成,经过深度挖掘和提炼,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可以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的文化自信
早自先秦时期,我国《黄帝内经》就有寄生虫病的记载,而后有诸如《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等古代医学相关书籍,均有大量有关疟疾、蠕虫病等多种寄生虫病的记载。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成功提取了治疗疟疾的首选高效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无数人的生命,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纵观古今,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堪称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造福人类。因此,当代医学生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二)“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的民族精神
历史上,传染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与寄生虫病的抗争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是全球82个丝虫病流行的国家中最先消除丝虫病的国家。全世界首次证实犬是中国黑热病重要保虫宿主的是我国热带病学家钟惠澜院士、致力于血吸虫病研究及奔赴疫区的送“瘟神”专家陈心陶教授、寄大志于小虫的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学者卢思奇教授、60余载奉献蚊虫科研的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退休专家董学书、将寄生虫学这门科学作为终身事业的我国寄生虫学开拓者唐仲璋院士以及“女承父业”做祖国需要的逆行者的唐崇惕院士等,他们都是中国医学界的光荣与骄傲,体现了中华儿女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的时代精神
我国在寄生虫病防治过程中涌现了无数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也反映了我国广大医学工作者吃苦耐劳、勇于承担责任、不断创新、甘于奉献、救死扶伤、造福人类的伟大时代精神。科学家们埋身实验室或投身疫区,呕心沥血,攻关克难,也是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体现与责任担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行业为国民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感恩先辈的付出,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由此可见,“人体寄生虫学”课程包含的思政元素是非常可观的,可以充分挖掘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结,增强学生从事医学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改革应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但思政元素的融入并非简单的“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的授课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先讲解寄生虫学专业知识,后介绍思想政治故事,无疑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硬融入”“表面化”的问题,与寄生虫学教学思想政治改革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在寄生虫学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使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寄生虫防治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人体寄生虫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应树立未来从事医学行业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以《猪带绦虫》章节的微课为例,讲解寄生虫学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和举措。
(一)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展示典型病原体的照片,使学生对绦虫有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借助模式图和动画,对猪带绦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六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详细介绍。讲解绦虫的诊断部分时,强调肉类检疫过程应遵循的原则、作为医务工作者对待标本采集和送检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在讲解吡喹酮治疗的副作用时,引入职业道德教育。再次,介绍临床真实案例,深入讲解猪带绦虫幼虫和成虫致病的全过程,通过课堂互动和提问,学生认识到猪带绦虫对人的危害和及时诊治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介绍猪带绦虫疫苗研发的研究进展,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研究动态,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科研灵感和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突破精神。
(二)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第一部分:以猪带绦虫成虫联合“米猪肉”或“豆肉”的照片引入主题,在“图片中这是什么?听说过‘米猪肉或‘豆肉吗?这种肉能不能吃?为什么?”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猪带绦虫》这一章节的课程教学。这种课程导入方式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绦虫有感性认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第二部分:借助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对猪带绦虫的专业知识进行重点介绍,包括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1)讲完猪带绦虫的形态、生活史和致病部分后,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們应如何做好预防工作?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学生认识预防猪带绦虫病重要的环节——不吃含幼虫的“米猪肉”,不让猪吃含虫卵的粪便,进而表明市场上供应的猪肉都是经检疫合格后才能够出售的,检疫过程一定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公正和法治原则。(2)讲授疾病的诊断常常会涉及痰、尿、脓、血、便等标本的采集和送检问题,引导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要及时送检,有时还需进行恒温处理后送检,引导学生要有责任心,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应承担的职责,遵守职业规范,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素养。(3)讲解防治部分时,吡喹酮是治疗绦虫病的首选药物,但吡喹酮在治疗眼部或脑部囊虫病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失明、脑水肿甚至脑疝、猝死等。引导学生以后进入临床工作后,需向患者耐心讲解诊疗方案的利弊,消除认知误区,尊重患者的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理性处理医患纠纷,提高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同感[5]。
3.第三部分:结合猪带绦虫的临床真实案例,介绍猪带绦虫的致病机制、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案,并通过提问实现师生互动,加上对问题的阐释和点评,达到对知识点中的重难点进行补充说明及强化记忆的目的。引入绦虫病的真实案例,可激发学生对探究式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此外,可在案例讲解过程中穿插简单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还能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第四部分:在充分学习猪带绦虫专业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介绍当代防治过程中绦虫病疫苗研发的研究进展,使课程内容趋于完整。绦虫病防治领域尚无商用疫苗问世,但在疫苗研发领域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制备天然蛋白疫苗(六钩蚴抗原诱导)、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疫苗、多肽疫苗及核酸疫苗等。绦虫病疫苗的研制方法和效果评价充分展现了疫苗研发领域的最新思路。通过对相关前沿技术的介绍,学生拓宽了学习视野,激发科研思维和创新潜能,有助于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突破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三)课后思考与教学质量评估
通过在课后布置一些问答题或安排绘制思维导图的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深入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主动学习,强化记忆,更好地巩固学习效果。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在期末进行常规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课前小测验、课上互动提问、分组讨论、课后习题测试等过程性考核环节,多方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在日常、考在平时。在期末闭卷考核方面,通过设置猪带绦虫病有关的案例分析题,辅以相应的临床知识引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通过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教育过程,可使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念有机结合,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又提升了学生运用人体寄生虫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2-08-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425/c1024-32408556.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2022-08-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曹淳力,郭家鋼.“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寄生虫病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8,30(2):111-116.
[4]杜宇,苏建荣,王建成.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课程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6):2426-2428.
[5]丁淑琴,哈丽娜,师志云.“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临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80-8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parasit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of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 and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of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 in detail by taking the micro-class of Taenia solium chapter as an example. Deeply digging and ref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human parasitology course and infiltrating them into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cess, combining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value guidance and ability training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elp medical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human parasitology and cultivate their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Key words: human parasitology; taenia soliu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