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的改革探索

2023-05-30谭萍姜纪沂孙珍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4期
关键词:物理学防灾一流

谭萍 姜纪沂 孙珍军

[摘 要]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专业是本科教育的基本单元,一流专业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质量本科生培养工作成为必然趋势。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学专业拥有47年的办学历史,在秉承传统专业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防震减灾行业特色。近年来,地球物理学专业以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于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分别探讨了地球物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保障、师资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并提出了推进下一步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规划。

[关键词] 一流专业;地球物理学;专业建设

[基金项目] 2021年度防災科技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在地球物理学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JY2021B01)

[作者简介] 谭 萍(1990—),女,山东德州人,地球物理学博士,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学研究;姜纪沂(1979—),男,山东临沂人,水文地质学博士,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学研究;孙珍军(1982—),男,山东威海人,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地质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4-0101-04[收稿日期] 2022-11-16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1]。2015年,我国开始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又于2018年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而专业建设是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重点,“双万计划”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本科教育建设的具体行动[2-3]。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质量本科生培养工作是必然趋势。

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为地球及其周围空间,通过定量的物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地球内外各种物理场的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测固体地球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自然现象及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为探测地球内部的精细结构和构造、寻找资源和能源、开展环境与灾害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为自然灾害预报和灾害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4]。地球物理学对认识地球物理性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予以重视和发展[5]。

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同时也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支撑专业。近年来,本专业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各方面开展专业改革,全面推进本科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明确专业定位,突出行业特色

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学专业拥有47年的办学历史,在秉承传统专业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防震减灾行业特色,是目前全国唯一面向防灾减灾事业,致力于培养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人才的本科专业。目前,防灾科技学院已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输送人才3 000余名,全国80%的地震台台长毕业于该校,因此,该校被称为“地震系统的黄埔军校”。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学专业围绕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需求,坚持服务防震减灾行业,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科研素质高,具备从事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孕震环境探测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具备地球物理数据观测、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能力;掌握地震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技能;掌握地震前兆异常识别判定、地震趋势分析和地震会商以及地震速报与预警等核心业务的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备防震减灾业务组织管理能力、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的初步能力,以及在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专业改革措施

(一)改革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学专业在“全灾种、大应急”的管理体制下,以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采用两增两减的策略,优选和精炼通识课,减少总学分和必修学分,增加选修学分和实践课时。同时,开放所有选修课,增加学生自主选学、按需学习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扩大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实践教育,使其成为学生弘扬行业精神、贯通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另外,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应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从单一知识学习向“知识学习+方法掌握+能力提升”的综合学习体系转变,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地球物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助力学生实现“长—宽—高”培养目标。其中,“长”于行业特色,培养学生“长”于行业精神和行业知识,胜任行业工作的能力;“宽”于专业口径,培养学生以其行业特色服务社会的多元发展能力;“高”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潜力。此外,地球物理学专业应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专项活动和专题内容学习,成立自然灾害防治专业兴趣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组织有针对性的学科竞赛、技能大赛、创业大赛,强化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邀请高层次专家和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题报告,使学生能够紧密把握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如大学生科技活动月、野外地质实习成果展、地学知识竞赛、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等[6]。

在教学模式上,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物理学专业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现全程雨课堂教学,并对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利用在线开放课、MOOC、国家精品课程、虚拟仿真等平台,开展互动式、讨论式、翻转式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索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地球物理学专业推进“四年不断线、三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训练。地球物理学专业依托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见表1)、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见图1)和校级地震孕育环境探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并协同中国地震局系统等技术力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地球物理学专业以虚拟仿真系统为载体,不断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电子探针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地质野外教学实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地电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地震前兆重力观测站虚拟仿真系统等,对野外实践过程开展虚拟仿真系统建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践能力,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细化教学过程中的质量标准,标准化各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第二,建立《教师工作规范》等系列制度和规范,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教学运行过程中的质量保障工作。第三,建立“学生—同行教师—院督导—校督导—第三方麦可思”的五级教学评价体系。第四,在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方面,建立多元反馈体系,包括开展毕业生座谈、跟踪走访、用人单位评价和第三方麦可思评价等。

(四)师资队伍和团队建设

第一,通过“引进+培养+共享”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与举措,逐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震监测预测的2个中国地震局级教学团队和1个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第二,注重专业教学团队师德师风建设,每年开展师德考评,并评选师德楷模,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第三,建立“系—教研室—课程组”三级组织体系,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教科研会议和培训;每年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选拔青年教师参加國家级教学比赛,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下一步专业建设规划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实现地球物理学与勘探地球物理的融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地球物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继续推进院所台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模块化培养[7]。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融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强专业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培养新时代地球物理学创新型人才。

(三)以行业协同育人为助力,打造特色课程体系

以国家、省部级“金课”为目标,以校级“黄大年团队”为抓手,依托“学校‘金课50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打造地球物理学专业系列“金课”,建设一批省级一流课程,出版一批防灾减灾救灾特色教材。

(四)以虚拟仿真系统为载体,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行业的地震台站实践环节,建设和完善地电、地磁等地震监测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践能力,进而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五)以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加强科研反哺教学

依托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加强科教融合。鼓励本科生入驻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不断加强和提升科研反哺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08].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闫长斌,时刚,张素磊,等.“双一流”和“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动因、策略与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42(3):35-43.

[3]尚志海,陈楚滢.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布特征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1(1):135-141+156.

[4]李伟宁.用执着的精神揭开地球物理科学的神秘面纱: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祖安[J].中国高新科技,2018(19):18-20.

[5]滕吉文.当代中国地球物理学向何处去[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327-339.

[6]刘兵.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59-60.

[7]龚维,黎阳,付海.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2):21-24.

Abstrac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main body of higher education, major is the basic uni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 is the focus of realizing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undergraduate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geophysics major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has a 47-year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it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institute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geophysics into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 and beneficial reforms and explor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various aspects,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orientation and goals of talent training, further discusses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eaching mode,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teacher and team building, and proposes the plans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Key words: first-class major; geophysics; major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物理学防灾一流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美食物理学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定积分在几何、物理学中的简单应用
物理学的困顿:下一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