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中的颜回形象

2023-05-30李玮

今古文创 2023年11期
关键词:颜回庄子

【摘要】 颜回形象在《庄子》中出现的次数达十五次之多,分布在《大宗师》《田子方》《盗跖》等十一篇中。在不同篇目的叙述中,颜回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与《论语》中的颜回形象相比,《庄子》中的颜回形象既有呼应,也有转变。这与《庄子》一书的创作手法、儒学的显学地位以及儒道思想的碰撞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庄子》;颜回;儒道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1-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1.002

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基地本科生课外研究计划资助(编号:JD2019015)。

《庄子》是先秦最有影响力的说理散文巨著之一,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文学上,都可谓瑰宝一般的存在,历来对《庄子》的研究不胜枚举。《庄子》一书中出现过形象各异的众多人物,有的是正面人物,有的是反面人物,有的代表道家思想,有的代表其他百家思想。颜回是孔门的重要弟子,与儒家有紧密的关联,颜回在《庄子》中出现的次数达十五次之多,是儒家中仅次于孔子出现次数的人物,颜回在《大宗师》 《至乐》 《让王》等十一篇中都有记录,在《庄子》不同篇目的叙述中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一、《庄子》中颜回形象与《论语》的呼应

颜回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以《庄子》中的颜回和《论语》中的颜回,必然有一致、共通之处。《庄子》对颜回的描述,比之《论语》,有更加客观的视角,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颜回。

(一)好学善学

不论是在《论语》还是《庄子》中,颜回“好学”的形象都是一以贯之的,颜回的“好学”也正是孔子给予其极高评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论语》中,对于颜回的好学,孔子从来不吝惜自己的赞赏,如《论语·先进》中记述,“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借孔子之口表现对颜回的惋惜,认为世间再没有如此好学之人,以此凸显颜回的好学,除了孔子对其好学的赞赏之外,颜回的同门子贡也曾经提到过颜回的善学的特质,并自以为不如,他在《论语·公冶长》篇中曾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而知二。”[2]可见,颜回的好学善学已经是一种共识的存在。

庄子笔下的颜回,将这种好学善学的特质保留了下来,《庄子》中颜回分布在十一篇中,大多数篇目中的颜回都是作为问道者的身份出现,《大宗师》颜回问仲尼孟孙才丧母之事、《天运》中颜回问师金孔子西游于卫一事、《山木》颜回问孔子“无受天损易”、《田子方》中颜回问孔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之因”、《知北游》中颜回问孔子如何做到“游”、《达生》中颜回问孔子津人操舟之语,这些篇目中的颜回都是以问道者的形象出现的。因此,他的好学善学的特点,在《庄子》中与《论语》中是相互呼应的,《庄子》为人们巩固了颜回勤学好问的形象认知。

(二)安贫乐道

提起颜回,最广为人知便是《论语·雍也》中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3]颜回虽然家境贫寒、身居陋巷,却从不为此烦恼,仍然勤奋好学并且自得其乐。

在《庄子》中,颜回安贫乐道的形象基本保持了一致。《人间世》“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4]《让王》中,“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5]。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孔子仍旧弦歌不辍,以至于子路和子贡对老师的做法感到不解甚至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却只是采摘野菜,对其所处困境安然处之。在这里,庄子借子路和子贡的言行衬托颜回的安贫樂道,颜回在此正作为“安贫乐道”的典范形象来呈现。

(三)儒家身份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这是他的身份特点,这一点无论在《庄子》还是在《论语》中都是确定无疑的。因此,《庄子》中的颜回依然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也就是以儒家子弟的身份出现。

《至乐》讲述的是颜回想要往东到齐国,向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人间世》中,颜回有着宏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入世的态度,想要去改变卫国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拯救卫国生民于危难之中,《庄子》这两个篇目中所塑造的颜回是一个关心政治、关心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正是其代表儒家入世思想、实现一定的政治理想的鲜明体现。

为了阐明道家思想,体现“道高于儒”的主张,颜回在有些篇章中是恪守礼规,不察大道,一味盲目坚持儒家思想的“腐儒”形象,为庄子所批判。

《大宗师》中,颜回就孟孙才母亲之死这件事情进行提问,认为其“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却以善处丧而闻名鲁国,心里存疑。颜回满口“孝”“礼”思想,恪守儒家的伦理规范和礼法思想,而庄子对这样一个拘礼的腐儒形象,自然是给予很大程度的批判和驳斥。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在这一章中,巧妙地借用孔子的言论,对颜回的提问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和反对。而此处的孔子,也并非是历史上真实的宣扬立法思想的孔子,而是经过庄子的巧妙加工之后,成为道家思想的代言者和传道者,从而展开对颜回的教育,“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 ,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6]

《田子方》中,庄子也正是借助极力书写颜回对孔子的绝对追随,讽刺恪守伦理规范,不知变通,思维僵化的“腐儒”。《田子方》中的颜回,一味模仿追随孔子,停留于对老师表面行为的学习和模仿,却发现孔子永远出于一个望尘莫及的位置,“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7]孔子对此给出了“心死”的解释,“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8]此处亦是庄子借孔子对颜回的教导来宣扬道家的思想,此处孔子对颜回的教导中暗含着庄子对颜回不察大道的抨击。

事实上,在《田子方》中,“庄子与鲁哀公论儒服”的故事,也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该寓言讽刺“儒士”中虚伪者居多,深刻揭露了鲁国众人穿儒服,不过是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而真正能行其道的也就只有一人,《庄子》中的这段话是对儒士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9]

另外,在《盗跖》和《渔父》篇中,颜回被庄子塑造成孔子的驭者形象,也就是与孔子思想保持一致的儒者形象。《盗跖》篇中,庄子选择盗跖这样一个不仁不义、无法无天的强盗形象来对儒家思想进行抨击,运用极端手法来解释儒家“仁义”礼教思想的虚伪。《渔父》篇同样如此,庄子借渔父之口批判儒家思想,认为儒家的“仁义”思想被俗世之人所利用,成为沽名钓誉,谋取私利的凭借,阐释“本真”的含义,即“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10]主张人顺乎自然、顺乎生命,追求人的本真和自然,从而宣扬“保真”思想。庄子对颜回的抨击,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可见一斑。

二、《庄子》对颜回形象的改造

《庄子》是道家经典,除了保留颜回既有的历史形象以外,也对颜回的形象有所改造。在《大宗师》《让王》等篇中,颜回或是扮演问道者的角色,或是直接阐释道家思想,都一度成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

《人间世》中,颜回以问道者的形象出现,在孔子的提示和教导下,最终得到“心斋”之真谛,实现了由儒者向追随道家思想的从道者的转变。颜回的出发点是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并以此作为前提来影响和改变他人,端而虚,勉而一,从而治理国家,教化民众。即颜回一开始的立场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更讲求道德的教化力量,主张用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本来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本应该本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去鼓励颜回,然而此时的孔子已经被庄子塑造为道家思想的阐述者,自然否定了颜回的思想,接着庄子借助颜回提出了“内直外曲”的问题,认为内直是顺应自然的法则,而“外曲”则是现实社会的约束下灵活地做出适应的措施,最后提出了“心斋”的理念,即庄子所主张和宣扬的道家的主张。经过“心斋”之后,开始达到对“道”的直觉,能够以顺从自然、安于必然的方式去处理政治上的事务。可以看到,“心斋”在此构成了某种中介,一开始的执著渐渐地通过“心斋”而转换为对“道”的领悟,并由此走向合于自然和顺乎必然。颜回在此篇中被庄子塑造为“问道者”的形象,借以阐释自己的思想主张,同时,他的好问、勤学的特点,在《庄子》中与《论语》中是相互呼应的,《庄子》为人们巩固了颜回勤学好问的形象认知,使得颜回的形象在改造的同时保留了其部分特质,增强了说理的信度,达到了绝妙的效果。

《大宗师》中,孔子对颜回说:“丘也请从而后也。”这使得颜回不再单纯地是《论语》中请教者、询问者的身份,而甚至获得了孔子的引领者、教导者的资格,他和孔子的师生身份发生了互换。之所以颜回能成为孔子的老师,是因为颜回悟得了道家的思想精神,阐发道家“坐忘”思想,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认为这种道家精神是超越儒家的真理,于是借颜回之口对儒家的代表人物进行压制。师生互换的背后是扬道抑儒的思想交锋。这里颜回的形象就直接转变为道家思想的布道者,庄子让颜回成为道家的代言人。

《让王》中,孔子问颜回,“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的回答则是“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11]颜回直接表达了自己“不愿仕”的理想,体现的是一种不为世间功名利禄所动摇和束缚,安贫乐道的自乐的精神和处事态度。同时强调“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即强调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这些理念和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契合了道家追求个体生命自由的,逍遥隐逸的出世思想。孔子聽到颜回的回答之后,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12]颜回此时亦是作为“布道者”的身份向孔子阐释道家思想,并使得孔子“学有所得”,又一次实现了扬道抑儒的思想交锋。

历史上的颜回怀有致仕之才却终身未仕,加之颜回本身在《论语》中“安贫乐道”的形象略带有出世意味,正是颜回这样的经历和形象使得具有相似经历的庄子选择颜回作为代言人。庄子正是借助颜回的地位和道德高度来阐释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增强自家学说的力量和信度。

三、颜回形象的复杂性

《庄子》一书中,颜回既具有儒家身份,又要做道家思想的代言人,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庄子对颜回形象并非完全的虚构以及不切实际的创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据,对颜回的品德、人格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歪曲。《庄子》是道家经典著作,而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思想的遵循者和传播者,《庄子》中花大量笔墨来塑造颜回的形象,也是出于多方面的目的。

庄子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采用历史名人和故事的手法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增强观点的权威性、认可度和说服力,达到“以重言为真”的效果。《庄子章义》对重言的作用做过中肯的评论:“托己说于圣言以自重。”[13]然而,《庄子》采用“重言”的形式,用“重人”来为自己的主张造势,其笔下的人物形象、所援引的故事,并非完全是尊重历史的真人真事,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寓言故事的方式,即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这也就可以解释《庄子》中颜回既被肯定又被否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方面,颜回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或是以“问道者”的身份引出对道家思想的阐释,在《天运》《田子方》《达生》等篇目中,就关乎“道”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或是在《大宗师》《让王》中直接成为道家思想的代言人,都是庄子借重颜回以自重,增强阐释的信度的手法。另一方面,由于儒道思想的对立性,庄子在借重颜回,为己学说代言的同时,也假托寓言故事,对以颜回为代表的儒者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对其进行尖刻的批判,从而达到扬道抑儒的目的。此外,庄子借颜回作为道家的代言人,保留了颜回勤学好问、安贫乐道等美好的品格,符合实际的情况,也使得其论述更为可信,论证更为有利。

不仅仅是《庄子》善用、好用“三言”的说理模式,战国诸子中的许多流派在说理论道之时都有运用“三言”的倾向,例如《墨子》《孟子》《韩非子》等,各家尤其好用重言,在加之儒家也是百家争鸣中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及人物经常出现也就有理可循。

庄子选择对颜回形象进行加工和塑造,也客观地反映出儒学当时所处的显学地位以及颜回在庄子所处时代的影响力。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维护周礼,即维护等级制度,满足统治者的执政需要。重视“仁义礼智”,重视血缘关系,也得到百姓的认可。儒家经常性地四处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和思想观点。诸种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儒学在先秦时期显赫一时。庄子在阐释道家思想时也必然会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而颜回形象的复杂性正是儒學作为背景文化以及儒道思想碰撞的一个生动体现。但更要看到的是,庄子将颜回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追随者身份予以批判,看似是对颜回的批判,实则是对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抨击,儒道思想,究其根本,仍是处于水火不容的对立面,因此,庄子的批判一针见血,尖刻而猛烈,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四、结语

《庄子》中的颜回形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论语》相比,有一定的相通性,其好学善学、安贫乐道的儒者身份得到了保留。与此同时,《庄子》也对颜回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道家的代言人,与孔子发生身份互换,实现扬道抑儒的目的,借重颜回以自重,增强阐释的信度。也假托寓言形式对颜回形象作一定调整,将颜回作为批判的对象,实现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颜回的复杂形象是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提出者,面对儒家思想时的复杂态度。儒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在当时是文化背景式的存在,《庄子》一书必然会受到其影响。研究《庄子》中颜回形象无疑对人们研究百家争鸣环境下儒道思想的关系,以及研究《庄子》写作的特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和发现。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45.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59.

[4][5][6][7][8][10][11][1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129,813,218-219,571,572,874- 875,810,811.

[9]田小林.论《庄子》中的儒生形象[J].戏剧之家, 2015,(11):278+285.

[13]高书文. 《庄子》借重儒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

作者简介:

李玮,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本科生。

猜你喜欢

颜回庄子
颜回偷食
颜回之乐
孔子为什么喜欢颜回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四)
《庄子说》(十五)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