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差不多”怪圈,释放童年正能量
2023-05-30谷珵王妍妍
谷珵 王妍妍
没有人生来就愿意放弃对优秀和美好的追求,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温暖的爱和支持,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欣赏。当孩子遭遇了“差不多”行为的陷阱,如何调整教育策略,陪伴他们调适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做事方式?且听教育人的建言献策。
◎《教育家》:面对家长的高要求,应如何与其沟通?学校和教师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减少“差不多小孩”出现的概率?
朱晓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应该聚焦这一区域。如果要求过低,则不能很好地推动儿童发展;如果要求过高,则与学生的能力不匹配,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产生“差不多就好”的心态。对孩子要求过高的家长,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了解孩子的能力特点,充分与孩子共情,这样孩子才可能觉得家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而是朋友和智慧长者,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与烦恼。家长可以与孩子商量,共同制定“跳一跳、够得到”的成长目标。
学校在学生中开展系列活动,可以从小事入手,锻炼孩子的责任心、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例如,寻找孩子的长处和闪光点,从此入手分解任务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一件件小任务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胜任感,从而建立信心;给“差不多小孩”布置一件能够胜任的班级小事,要求其尽可能做到细节完美,并长期坚持。与此同时,对他们逐步提出学习和作业上的要求,例如,首先要求他们将字迹写端正,过一段时间后再要求他们把基础计算做正确,这样一步步提高要求,最终让孩子成为认真、负责、细心的人。
王丽:首先,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全貌。教师应该把孩子可爱、可贵、可塑的全貌讲给家长听,让“完美主义”者自愧不如:我怎么不知道这些!要让家长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和优缺点,可以用提问引导家长了解孩子,比如:孩子写小动物真是惟妙惟肖,知道他怎么做到的吗?
其次,帮助家长学会鼓励孩子。借助教学开放日,请家长走进孩子教室一起听课,参加孩子的大课间、社团活动,以及教师评课教研等,让家长熟悉充满鼓励的情境,以及在这种情境下孩子身心舒展的样子。教师还可以用鼓励“突袭”家长——他(她)可能很长时间没得到这样的惊喜了,这样也可以帮助家长重新学会对“不完美”的认同。
第三,让孩子学会规划,提高自信。“差不多”孩子一般没有规划,缺乏进步的阶梯,与其指责,不如帮助孩子寻找通向理想的路。比如让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阅读过程,选取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创编剧目,从而提升孩子的自信与表达。学期末,教师可以进行“读书明星”“最美读书家庭”的评价和表彰,让家长和孩子相互支撑、信任。
◎《教育家》:有些孩子对学习或生活中的事情没有动脑思考、只是一味“努力”,不管方向正确与否。如何帮助这类“差不多小孩”找到适合自己的做事方式?
朱晓红:这是典型的“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其原因有可能是这些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法策略上有所欠缺,甚至还可能存在能力与任务不匹配的问题。另外,做事习惯性敷衍更可能是因为仅仅受外在动机支配,没有内在动力。
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该明确一件事:孩子目前所进行的学习或生活活动是否与其能力相匹配?如果不匹配,可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并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训练和指导,让孩子学会遇事勤动脑。给孩子布置任务时,应做到“少而精”。其次,应该评估孩子的学习动机,看看其学习或做事是应付教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还是发自内心地“想学”或者“想做”。如果是前者,那么,应当想方设法将孩子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转化的途径主要是给孩子创设条件,满足他们的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和歸属需要。胜任需要的满足要求成人尽量使孩子做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事,经常体验到成就感;自主需要的满足要求成人经常“放手”,让孩子选择适合的任务和方法;归属需要的满足要求成人给予孩子真正的关心和爱护,让孩子体验到爱和温暖。从内心喜欢而做,才不会成为敷衍的“差不多小孩”。
◎《教育家》:刚入学的孩子容易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开始糊弄、倦怠。如何在关键的适应阶段,帮助孩子从生活到学习各方面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王丽:结合我校的实践来看,我们坚持将幼小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首先,构建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营造宽松、平等、愉悦的氛围。比如创设“文创园”,每月定期有学生绘画、手工、园艺等作品展示,随着季节、节日的更迭进行展览,像是创意柚子大赛、约会风筝等。
其次,做好幼小衔接的习惯培养。各种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梯度、分主次、循序渐进。一是学生入学初,教师进行必要的习惯养成训练,然后进行课堂常规培养,即如何听课、发言、读书等。教师及时点评学生每天的表现,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能主动坚持养成良好习惯。同时给予家长规范的引领和指导,使家长有的放矢,陪伴孩子成长。二是要抓住学生习惯培养的“第一次”。也就是说,在学生的每一项习惯养成之初就给予准确的指导,并且要持之以恒,直到达成目标。如教师会逐一查看和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养成正确的握笔习惯。
再次,开发幼小衔接的始业课程。一是设置幼小衔接准备周、准备月、适应期的学习要求,注重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教学方式,强调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二是上好入学第一课,解决入学焦虑。制作《始业课程手册》,孩子和父母一起阅读,做好入学准备。组织有趣的开学典礼,走过欢迎门、签名墙等,开启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第一堂课。三是推出“创+”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的识字教学基本模式,学生以小组方式,按照一看读音、二看结构、三看关键、四看范写完成自主识字;数学学科的益智拼摆游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还通过音乐+戏剧、科学+科学小实验等教学,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埋下创造新知识的种子,助力学生顺利过渡。
◎《教育家》:学校应如何给“超佛系”孩子创设激发他们迎接挑战和实现自我的环境,帮助他们学会专注和负责?
朱晓红: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导致很多学生没有长远目标,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学习动机缺乏。学校应做好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的生涯教师,开设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还可以邀请校外优秀教师、家长代表等为孩子开设生涯讲座,与孩子分享成功之路,帮助孩子“寻找未知的自己”,规划人生方向。除了生涯教育课程,学校还应该调动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将生涯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与学科相关联的职业信息;在平时的阅读课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阅读名人传记,从名人的生涯发展故事中汲取营养,确立奋斗目标。另外,可以利用寒暑假,带领孩子走出校园,进入企事业单位开展职业实践,近距离了解各种职业,获得亲身体验;鼓励父母带领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场所,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职业,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强化和矫正学习动机。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生涯规划竞赛,让孩子演绎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设想与规划,并在竞赛中培养孩子的生涯意识、竞争意识,从而帮助他们找到努力的目标和人生的榜样。
王丽:找准突破“佛系”的切入口,只要是孩子,就一定有兴趣。学校要以环境激励、常态化引领为指导,营造教师、家长在生活中多鼓励孩子进步的氛围。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为目标,通过“多点”的综合活动架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尝试给“佛系”一个任务,过程中给予积极的评价。学校创设“班班参与、人人受益”的实践活动,如科技节、戏剧节等,给每个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从中发现孩子的能力特长倾向。班级开展“你我心连心”“今天我当家”活动,教师把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用一张张便利贴写出来加以肯定,把班级里大大小小的事务细化分类,交给孩子负责承担。
进行必要的专注度的技术训练。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不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特点,给孩子创设培养专注力的环境,不随意打扰,否则孩子会很难达到。专注度明显不够的孩子可以通过专业训练方式加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