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2023-05-30卢兰云

学周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整本书初中语文

卢兰云

摘 要:名著晦涩难懂、语言繁复,而初中生普遍没有完整的阅读经验,这为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研究初中语文名著整本書阅读现状,对以往教学案例展开分析,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巧用调查问卷合理引导、妙用人物故事培养名著情结、借互联网之力科学指导阅读等策略,欲在读前引导、读中指导、读后分享与评价三个层面,促进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化,为学生翻开名著阅读新篇章。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名著阅读;策略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4-011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4.037

名著,泛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包含永恒主题与经典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它们在时间的考验中经久不衰、意蕴绵长,对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初中语文各版本教材中,都能看到名著的身影。并且,为加深当代初中生的名著阅读与学习,教材基于名著特别设计了整本书阅读活动。教师只有对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才能不负名著,高效教学,让学生在名著整本书阅读中得到语文素养的成长。

一、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现状与研究

基于初中语文教材对名著的有意编排,名著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纵观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际,教师应意识到其现状仍有待改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动力。名著阅读之难度远高于教材其他文章的阅读难度,这是初中生不愿阅读名著的主要原因,使其在教学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动力不足的表现[1]。若此现状得不到改善,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便不能顺利推进。

第二,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认为,名著整本书阅读是学生的任务,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没有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跟踪、持续的指导。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存在的名著整本书阅读困惑无法被解决,既可能降低其名著整本书阅读质量,也可能降低其名著整本书阅读热情。

第三,师生缺乏充分的分享与评价。分享是增长智慧的方式之一,在分享中表述自身观点并发现不恰当之处,倾听他人想法并学习特别之处,能使学生的智慧不断增长,对其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助益颇深。但当前教学实践中,鲜有教师在名著整本书阅读基础上利用单独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分享,而是将分享分散在不同教学环节,这种碎片化的分享,较难使学生从中系统获益,也便影响了教学整体效用。同时,也有部分教师并未及时评价名著整本书阅读活动,造成了教学效果不足的情况。

二、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策略与实践

一般来说,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有效性受读前引导、读中指导、读后分享与评价三因素影响,若以上三因素能够满足合理、科学、灵活三点要求,便能保证阅读有效性。

(一)读前:合理引导,培养名著情结

整本书阅读听上去枯燥无趣,极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当阅读对象为历史久远的名著时,学生难免出现积极性不足的表现。教师只有培养其名著情结,使其在引导中产生读名著的热情,才能有效开展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2]。而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调查问卷与人物故事的合理应用,均可起到有效引导之效。

1.巧用调查问卷

直截了当地培养初中生名著阅读情结,效果远不如提前了解其名著阅读想法、再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培养其名著情结。为此,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读前引导中,教师首先应巧用调查问卷。比如,在问卷中设计“你平时喜欢阅读哪些类型的名著”“你平时喜欢通过哪些方式阅读名著”“你是怎样评价名著的”“你认为名著为你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应,了解其倾向于选择的名著类型与阅读方法,在教材推荐的名著书目之外适当选择其他学生喜爱的名著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借助问卷,能使学生在自己的回答中直观认识名著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价值,增强对名著的认同。学生的名著阅读情结在潜移默化中增长,为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立足之地。

2.妙用人物故事

精彩的人物故事、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一波三折的写作过程,这些关联名著的信息,都能引发初中生对名著的好奇,激发其阅读兴趣,增长其名著情结。因此,在进行读前引导时,教师还可以妙用人物故事。比如,对名著中各人物的故事进行解读,梳理精彩片段,分别总结成一个个小故事,辅以名著插图设计为夺人眼球的PPT课件,在名著整本书阅读引导阶段进行展示,让学生对名著中不同的人物故事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从而增长其名著情结。再者,教师可借互联网之力收集关于名著作者、名著创作故事的真实信息,将其进行整理,总结为生动的小故事,在阅读教学的引导中,向学生讲述作者创作历程、人生故事,使其与名著作者形成情感层面的共鸣。在这一共鸣的影响下,学生同样能够增长名著阅读情结,让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顺理成章地展开。

(二)读中:科学指导,充实阅读活动

朱熹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阅读,不是简单“用眼睛看文字”的过程,而是“用心理解文字”的过程。在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越是指导学生参与丰富的活动,越能充实其阅读过程,增进其学习收获。因此,教师应立足“充实阅读活动”这一角度展开科学的读中指导。

1.制订阅读计划

名著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所以基于名著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在阅读中制订清晰的计划,做到对“读什么”“读多久”“何时读”“怎样读”心中有数,便难以实现有效阅读,甚至会在阅读中期出现放弃的念头[3]。为跨越此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障碍,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在确定整本书阅读对象后,以教师的名著阅读计划为示范,重点提示“整本书阅读总时长”“日阅读时间”“阅读方法”等信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语文阅读水平与名著理解能力,制订与实际相符的阅读计划,进而统计并分析学生阅读计划,在其“整本书阅读总时长”与“日阅读时间”中选择最佳教学时间与进度,制订科学的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严格按照计划推进教学活动,避免随意更改教学进度与学生自主阅读时间,让教学有规律地展开。

2.融合影视作品

根据名著改编的优质影视作品不胜枚举,观看此类影视作品是当代初中生在课余时间放松身心的方式之一,可以使其从不同角度分析并理解名著。因此,教师可以在指导环节融合影视作品,将与学生整本书阅读对象相契合的影视作品进行灵活运用,打造“影视+文字”的课堂,让学生在“看影视剧”的过程中提高名著阅读热情,加快阅读理解速度。例如,在进行名著《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活动时,1998版《水浒传》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都可以被应用起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进度与名著主要情节,提前通过网络视频播放器下载精彩片段视频,组织学生一边阅读名著文字,一边观看视频片段,综合二者理解主要情节,使其在“有声”的阅读中加强对名著的理解。

3.重视笔记摘抄

俗语有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扩大名著整本书阅读对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影响,离不开对名著语言的摘抄。名著之所以流传在世,不仅因为其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更因为其精彩的语言,无论是平铺直叙之语,还是妙笔生花之句,名著的语言总有值得初中生学习之处。因此,教师应重视“笔记摘抄”策略,在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等方式,发掘名著具有学习和模仿价值的语言,并鼓励他们将相关语言抄录在积累本、阅读笔记中。在此基础上,学生语言储备量得到拓展,积少成多地提高语言感知能力,更能在名著整本书阅读中理解语言、发现语言价值,进入良性的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循环。

4.创新读写结合

在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产生的心得体会是十分重要的,是其理解名著内涵的重要过程,也是其通过语文学习升华个人情感的关键。有鉴于此,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落实“读写结合”策略,并对其进行一定创新,在相对漫长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丰富学生读写结合形式,避免使其厌倦读写,不断利用具有新鲜感的“写”,带动他们对名著的整本书阅读[4]。比如,在阅读初期,指导学生对名著不同章节的关键语言进行仿写;在阅读中期,指导学生根据所阅读章节内容,写下简短的“读后感”,从个人角度重新解读名著,使其将心得体会通过读后感表达出来,写下在名著中习得的人生哲理;在阅读末期,鼓励学生对名著片段适当进行改写,如将片段改写成剧本、话本、诗歌等。如此,在写中理解名著,在读中书写名著赞歌,学生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文学艺术的再加工,更加充分地吸收名著思想价值,整本书阅读教学目的得以真正地实现。

5.渗透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多为小说,也包括《昆虫记》等与小说形式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但其存在一个共性,即:信息丰富。面对名著中丰富的信息,学生经常在整本书阅读中出现“读后忘前”的表现,这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科学指导。思维导图就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随着初中生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展开,教师可以找准时机,介入思维导图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整理名著各章节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梗概等。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能将名著中的信息全面、清晰地整理出来,自然而然地跨越阅读障碍,增强名著整本书阅读效果。

(三)读后:展示评价,巩固教学成果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由教师教、学生学、师生评构成,教、学、评达成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果。有鉴于此,教师应重视读后评价,灵活设计评价环节,巩固整体教学成果。教师可将展示置于评价之前,先鼓励学生将阅读成果以自身喜欢的形式展示,再融合其展示内容进行评价,这具有增强评价质量之效。因此,本策略中,笔者将从“特设阅读展示活动”“落实形成综合评价”两个角度,阐述实践观点。

1.特设阅读展示活动

引导学生展示名著整本书阅读成果也是检验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项读后活动,只有他们乐于展示,才能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立场上,根据他们喜爱的不同展示形式,特别设计多样化的名著整本书阅读展示活动,如朗诵、读书报告、人物短评、名著手抄报、名著情景剧等[5]。以人物短评为例,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模仿新闻报道中的人物评价形式,为名著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写下短评,向教师与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人物以及喜欢该人物的原因,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通过短评传递出来。再者,以名著情景剧为例,学生可以自主合作,选择名著关键情节,将其改编为情景剧在班级中进行演绎。此时,动作、台词、神情,都能传递出他们对名著的理解,增加其名著整本书阅读体验,为后续评价创造良好條件。

2.落实形成综合评价

适用于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是综合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这是因为以往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在某些环节的阅读结果,忽略了他们的持续努力和微小变化,影响了学生名著整本书阅读自信与动力的形成,对教学造成了一定阻碍。那么,如何落实形成综合评价?教师可以名著整本书阅读为背景,设计“阅读理解程度”“人物评价情况”“阅读方法适当性”“阅读速度”“思维发展程度”“阅读表现”等评价标准,先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名著整本书阅读过程,进行自主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交换“《XXX》整本书阅读评价量表”,促进其相互评价,使其在互评中深化自我反思,强化对自身不足与优势的认识。最后落实教师评价,以学生自评与互评为载体,从多个角度点评其名著整本书阅读过程与结果,表扬其优势,针对其不足提出成长建议,鼓励学生按照建议调整名著整本书阅读状态与方法。如此一边阅读、一边反思,一边分享、一边调整,学生不断突破进行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局限,不断实现自我成长,阅读水平得到提升,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何愁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三、结语

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耗时长,内容多,难度大,教师想要将教学有效落实,同时通过名著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突出的语文素养,必须研究教学现状,汲取客观经验,发掘更恰当的教学策略。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讨论,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以供一线教师在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运用,让学生静心走进名著,感受其文字与思想之美。

参考文献:

[1] 谢红玉.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困境与提升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2):106.

[2] 王凤.初中整本书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与突围[J].现代教育,2021(1):58.

[3] 叶利伟.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优化策略初探[J].教师教育论坛,2021(6):50.

[4] 林立琼.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优化措施[J].语文建设,2021(15):79.

[5] 路廷俊.基于整本书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43.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整本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