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学模式在助产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2023-05-30田晓勤王秋静望家琴郭玉婷
田晓勤 王秋静 望家琴 郭玉婷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协同教学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在医学领域内协同教学也是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协同教学在医学领域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本文着重研究协同教学模式在助产教学领域所能打破的限制,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探究其具体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希望能通过本文的分析,让人们对协同教学在助产教学领域的应用发展前景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协同教学;助产专业;应用现状;前景分析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 in Midwifery Professional Teaching
Tian Xiaoqin11* Wang Qiujing1 Wang Jiaqin2 Guo Yuting3
1.The Central Hospital of Wuhan,Jianghan University HubeiWuhan 430056;
2.The First 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HubeiYichang 443008;
3.Hubei Three Gorges PolytechnicHubei Three Gorges Polytechnic HubeiYichang 443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are more and more extensive,and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n the medical field is also in full swing,but th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edical field has not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imitations that th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 can break in the field of midwifery teaching,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drawbacks in reality,and explores its specific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rospects.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paper,people can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n the field of midwifery teaching.
Keywords:collaborative teaching;midwifery;Application status;Prospect analysis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为全方位贯彻与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落实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转变教学思路。此外,《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1]。同时《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助产士队伍建设,强化助产教育,持续提升、提高中国自然分娩和母婴喂养率,有效保障母婴安全[2,21]。有研究显示,助产士在保障母婴安全、降低阴道分娩十大并发症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3]。如何有效提高助产士的临床实践技能,我们需要从教学源头出发。助产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性与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助产专业与医院进行联合教学培养模式是现在教学领域的一个有效出发点。构建其符合学生需求的助产专业协同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反思的方法进行修订,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及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在助产教学领域中进行应用推广。
一、协同教学模式概况
协同教学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国,协同教学之父美国华盛顿大学夏普林首次提出协同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定义[4]。美国将协同教学模式分为跨学科与多学科协同教学、教师合作与教师分队协同教学、搭档合作式协同教学等不同类型[5]。而我国台湾学者也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美国的协同教学实验,以我国台湾学者郑博真的定义为代表。协同教学最早开始盛行于小学、初中及高中教学课程改革阶段,尤其外语教学领域是广受欢迎[6],但是在医学领域开展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助产专业教学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为强化高等院校实踐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世界各国的高等教学院校逐渐开始关注跨学科与多学科合作与研究,尤其在当今课程思政与互联网背景下更是颇受欢迎。当前协同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参与主体趋向多元化,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协同教学模式的新理念与新成果,根据国内高校教育环境与政策积极开展与创新协同教学模式,更好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创新[7],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推进与发展人机协同教学、网络协同教学及AI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二、助产专业教学现状
由于我国助产属于护理专业的分支,助产专业仍属于护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缺乏独立的管理体系和专业体系,没有规范统一的助产教育培养模式和标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助产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缺乏有效结合,临床培养周期不能达到助产能力实践考核标准;工作中职称晋升完全按照执业护士标准进行,不仅造成助产士人才流失同时导致助产士临床实践核心能力严重不足[8]。研究显示助产学实践技能是助产学的基础与精华,是指导临床开展围生期保健的重要技能[9]。如何提高助产实践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等助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最有难度的环节[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应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1]。目前我国高等助产教育刚刚起步并亟待进行改革,我国助产专业教育应借鉴国外普遍推行的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模式[12]。同时,高等院校与医疗机构由于健康卫生资源限制,使得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我国大部分助产专业院校对助产方向的实习培养与护理实习生培养无明显区别,造成培养的助产士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13]。
我国传统高等医学教育分为基础理论课程、临床专业实践课程、下临床实习三个阶段,长期处于专业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环节不对称的现状[14]。绝大多数助产教学也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助产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习局限于被动的理论学习环境中,导致学生知识面窄、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如今随着高校课程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演变,各种学科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并发展了协同教学。在高等教育和国家顶层设计推动下,我国需致力于建设助产师资队伍,探索医学高等院校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借鉴国外协同教学模式应用于助产专业建设中,崇尚自然分娩,倡导“助产士主导模式”,构建专业教师与临床教师协同教学模式非常必要和迫切。
三、协同教学模式在我国医学领域的应用
《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院校与临床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模式。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走出校门,主动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等临床教学实践机构共同协作,依托医教协同共识打造资源共享与互惠共赢的教学新局面。同时在护理领域内,要实现附属教学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以合作的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实现高等院校、附属医院、政府部门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有利于达到多方共赢的新局面[15]。研究显示,基于医教协同背景下实施医教协同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实习生与规培医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1617]。同时国内王秋静等研究指出,协同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助产专业实习生的助产专业核心胜任能力[18]。协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它以协同论为基础,以教师之间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相互学习并进行反思与修订[19],协同教学的协同论理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充当重要角色。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中,学校的模拟实践操作过程已无法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助产专业课程体系,与临床实践教师进行协同教学,提高助产专业学生临床问题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促进各项技能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培养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不同社会时代独特的文明形态和社会需求往往造就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和满足人的自我发展需求[20],助产专业建设需要深化课程改革,探索符合临床需求的教学模式,创建兼并临床教师的协同教学团队,注重教学与科研并进。在助产教育中融入协同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兼具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助产“双师型”教师。“双师型”助产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学校与医院的深度合作、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人才、坚持临床与教学结合、实行考核与评价结合,通过协同教学模式,提高专职教师的临床经验、临床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助产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三方共赢。因此,高等学校借助附属医院倡导联合培养的协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思维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符合助产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解决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助产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协同教学模式在助产专业课程改革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与附属医院建立助产专业协同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助产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协同育人的理念内涵,促进了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教师与临床教师的双向发展,为医院、高校、政府提供了政策制定依据。同时,协同教学在我国助产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发挥专业教师与临床教师的专长,不断优化教学路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推进协同教学模式在助产专业的实践中,首先需要构建一支优质的教学团队;其次加强教师间定期的沟通与交流;最后灵活选择协同教学模式,主要是因为有的学科需要学科内整合,有的需要跨学科整合。总之,当前高等院校课程改革之路还需要从学校自身的优势出发,充分考虑院校的基础社会资源与硬软件条件,采取多轨并行的协同教学路径,充分发挥高校与附属医院、社会机构协同育人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J].中國护理管理,2022,22(06):801804.
[2]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N].人民日报,20210928.
[3]王德慧,唐玄珩,陆虹.近十年我国助产专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3(01):26.
[4]孟亚玲,刘格,魏继宗.协同教学的内涵、价值意蕴与实施步骤[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0):4447.
[5]钱丹洁,张伟平.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2(15):36.
[6]周幼林.协同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
[7]吉标,陈庆新.协同教学的历史、进展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1):5763.
[8]熊永芳.助产士专业职称晋升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1):1013.
[9]李振霞,张晶.案例教学法在助产教学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6):12671271.
[10]Bharj K K,Luyben A,Avery M D,et al.An agenda for midwifery education:Advancing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midwifery[J].Midwifery,2016(33):33.
[11]罗洁,谭凤林.高职助产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6):247248.
[12]黄美凌,章雪玲,罗太珍,等.粤港澳大湾区助产本科师资互认研究新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15):22802284.
[13]陶花,丁焱,王晓娇,等.护理学助产方向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方案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15):11801186.
[14]齐眉,王红,刘娟.我国基础医学“医教协同”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以医学微生物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2(07):3138.
[15]賈金忠,尚少梅.护教协同背景下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961966.
[16]李晓娟,王侠,王莉,等.医教协同背景下外科护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研究[J].护理研究,2020,34(01):168170.
[17]高越,孔军辉,王君,等.医教协同政策实施后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21,40(03):1317.
[18]王秋静,田晓勤,沈苏桃.协同教学模式在助产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2(01):5758.
[19]梁静.协同教学模式下韩国普通高中汉语文化教学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0]李爽,林君芬.“互联网+教学”:教学范式的结构化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8(10):3139.
[2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N].人民日报,20210928.
基金项目: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074),项目名称:“协同教学”模式在助产专业教学中的构建及应用
*通讯作者:田晓勤(1973— ),女,汉族,湖北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