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绯红树》:“悲伤”情绪的多模态隐喻表征及诗学冲击力探析

2023-05-30方格致

今古文创 2023年17期
关键词:情绪

【摘要】 多模态情绪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模态符号系统呈现个体情绪的隐喻。多模态情绪隐喻往往通过巧妙组合各种符号表征完成对情绪信息的再传递,从而产生无法比拟的诗学冲击力。本文基于认知诗学视角,对儿童绘本《绯红树》中“悲伤”情绪的符号表征进行分类,并从“体态”“色彩”“空间”三类情绪符号表征系统及其组合变化,深入剖析绘本中“悲伤”情绪隐喻下的艺术冲击效果。

【关键词】 《绯红树》;“悲伤”情绪;多模态隐喻;诗学冲击力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7-008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7.027

基金项目:作者主持的2021年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202210423542X)项目部分研究成果。

一、引言

“悲伤”是由分离、丧失和失败等诱发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包含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等主观体验,作为负面情绪常在儿童绘本中被施以多模态隐喻手法 [1]。袁红梅[2](2014)、李兴忠[3](2017)、但菲[4](2021)等学者已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悲伤”情绪的多模态表征特征及其相对应的认知机制,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见之于儿童绘本的具体解读。

《绯红树》(The Red Tree)[5]是澳大利亚华裔Shaun Tan(陈志勇)的儿童绘本(图画书)作品。陈志勇十几岁即开始为奇幻小说作插图创作,在文学、绘画诸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主要作品有《绯红树》(The Red Tree)、 《抵岸》(The Arrival)、 《观像镜》(The Viewer)等,获得过世界奇幻文学最佳艺术家、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等多项荣誉。打开《绯红树》,一幅幅独树一帜的图画无不展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严谨的创作态度。绘本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她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在灰暗的、密不通风的生活中挣扎的场景。整个绘本呈灰色调,绯红的枫叶贯穿其中,最终枫叶长成参天大树,隐喻着亮丽而耀眼的希望。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给予了《绯红树》极高的赞誉:“《绯红树》是一部高水平、独树一帜的图画书创作,处处洋溢令人惊艳的美感。” ①在澳大利亚Quality Time书评中同样写道:“《绯红树》的每一页都是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它们结合了华丽的想象、多重的艺术美感,以及显著的个人特色。” ②陈志勇的《绯红树》,还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十分偏爱的绘本作品。在他看来,《绯红树》“很感人、很有美感”,因而他首度参与了儿童作品的翻译,成为《绯红树》绘本的译者。

本文将“悲伤”这一情绪概念置于认知诗学视角,并将之与儿童繪本《绯红树》相结合,对《绯红树》多模态情绪隐喻表征及其内涵进行深入考察,通过“体态”“色彩”“空间”三类情绪符号系统及其有机组合,深入探讨其诗学冲击力。

二、“悲伤”情绪的多模态隐喻表征

“悲伤”情绪概念往往不以直观形式在儿童绘本中出现,常被施以多模态隐喻手法而体现,往往是委婉的、隐晦的。统计结果表明,《绯红树》中关于悲伤情绪的符号表征共76个(频次),主要包括“体态”“色彩”“空间”三类情绪符号系统,其中体态符号表征16个(频次),色彩符号表征40个(频次),空间符号表征20个(频次),分别对应“悲伤是向下的”“悲伤是混杂的”“悲伤是失控的”等多模态情绪隐喻表征。

(一)体态符号表征:“悲伤是向下的”

参照以往研究成果对于体态符号的分类方式,共统计出《绯红树》中“悲伤”情绪的体态符号表征16频次,主要以“低头耸脑”“含胸弯腰”“蜷缩跪地”三种表征方式体现(见表1),占“悲伤”情绪符号表征总频数的21.05%,为出现频率最低的表征方式。

第一,注重以体态指向表达情绪走向。在《绯红树》中,作者有意淡化人物自身具体的悲伤表现。绘本中女孩的神态表情自始至终是朦胧的、模糊的,甚至没有出现“哭泣”“皱眉”等明显的悲伤神态。女孩展现给读者的,只有她小小的身躯和向下的体态,她始终是低头耸脑、含胸弯腰的。当枯黑的叶子从天空飘落时,她弯着腰缓缓起床;当无尽的落叶掩埋她身躯时,她低着头拉开房门。在绘本中,“低头怂脑”符号表征出现4频次,“含胸弯腰”符号表征出现5频次,“蜷缩跪地”符号表征出现7频次。女孩向下的体态指向她颓丧的情绪,她的心情如体态一般低落忧伤。

第二,注重以氛围塑造体现悲伤情绪。作者有意通过向下的体态营造低落的氛围,通过忧伤、颓丧的昏暗环境反映女孩内心的真实世界。她垂下脑袋打开胸前“心灵”,却空空如也;她含胸弯腰站在人群之中,却无限孤独。女孩的具体神态表情都被模糊淡化,忧伤的体态强化忧伤的氛围,更能表现出悲伤情绪带来的无尽虚无。

(二)色彩符号表征:“悲伤是混杂的”

在《绯红树》中,色彩符号表征共出现40频次,占“悲伤”情绪符号表征总频数的52.63%,形成占比最大的符号表征系统(见表2)。本文对《绯红树》中色彩符号表征进一步细化,分类出“红色调”“黑色调”“蓝色调”“黄色调”“绿色调”五种具体表征方式。其中红色调出现10频次,黑色调出现9频次,蓝色调出现8频次,黄色调出现11频次,绿色调出现2频次。

第一,每一种色调都有其独特的悲伤情绪隐喻。在以红色调为主的画面中,女孩往往与暗红的背景交融为一体,色彩成为她宣泄情绪的窗口,那些无法言喻的焦灼的悲伤在这一刻完全释放。比起焦灼的悲伤,蓝色调和绿色调更多呈现宁静的悲伤。在这些色调的渲染下,女孩的悲伤好似同天空一起凝固在忧伤的世界,四周万籁俱静。黑色调带来的悲伤则更具有卷入感和吞噬感,也更添女孩的无助感,是充满虚无的悲伤。《绯红树》中的每一种色调都有其悲伤的归所,从悲伤的不同方面尽现女孩的精神世界。

第二,多种色调的混合展现出“悲伤是混杂的”。不同的色调暗示女孩不同的悲伤,有焦灼的悲伤,有宁静的悲伤,亦有虚无的悲伤。当红色调与黄色调结合时,画面就更添昏黄,情绪更显压抑;当蓝色调与绿色调结合时,画面则更加凝固,情绪更显阴郁。当五种色调集中于同一画面中时,色彩最纷乱,女孩混杂的悲伤情绪也达到顶峰。多种色调的混合使用将这些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悲伤交织为一体,以“悲伤是混杂的”这一隐喻方式映射女孩的悲伤情绪。

(三)空间符号表征:“悲伤是失控的”

利用空间符号表达悲伤情绪是儿童绘本常见的隐喻表征方式。统计结果显示,《绯红树》中空间符号表征共出现20频次,占“悲伤”情绪符号表征总频数的26.32%。其中,“封闭空间”符号表征出现9频次,“无尽空间”符号表征出现9频次,“扭曲空间”符号表征出现2频次(见表3)。

第一,空间表现形式与悲伤情绪状态紧密相连。空间表现形式常常影射人的精神世界状态。在《绯红树》中,作者将女孩置于封闭狭小的空间,使画面充满沉闷感和堵塞感,表现压抑的悲伤状态。不同于封闭空间,《绯红树》中的无尽空间是辽远无际的,但作者却将之与阴沉色调搭配使用,展现出空虚迷惘的悲伤状态。而扭曲空间则将悲伤情绪宣泄至极致,各种建筑扭曲崩塌,洪水如猛兽般袭来,画面如失控般倾斜,女孩的悲伤情绪更增添了恐怖色彩。

第二,多种空间符号显示“悲伤是失控的”。在《绯红树》中,短短的30多页的绘本画册,却在封闭空间、无尽空间和扭曲空间中反复转换,给予读者时空的幻灭感和不真实感,女孩的悲伤情绪也在其中回转,处于一种失控状态,并在扭曲的空间中达到无序的顶点。空间的界限隐匿了,悲伤也失去了它的容器,四处流溢,失控而疯狂。

三、多模态情绪隐喻下的诗学冲击力

《绯红树》将“悲伤”放置于各种情绪符号系统中,综合运用“体态”“色彩”“空间”等表征系统,赋予其多样的表征方式,将女孩无助的情绪隐匿在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构图中,并通过独出心裁的图像元素对语言隐喻陌生化表征,刷新了读者的视觉接受与常规认识,产生了无法比拟的诗学冲击力。

(一)画面本身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

在《绯红树》中,“体态”“色彩”“空间”等表征系统不是索然无味的情绪符号,而是凝聚作者巧思的隐喻表现,其呈现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符号表征内容与符号表征比例两方面。

第一,多种符号表征反映同一内容。无论是“体态”表征系统、“色彩”表征系统,还是“空间”表征系统,其反映的内容都指向“颓丧”这一事件,映射“悲伤”这一情绪,形成合力相互印证、相互加强,突出人物的悲伤情绪。如绘本第6页的图画,女孩蜷缩在半满的漂流瓶中(体态符号表征),被生锈的头盔桎梏(空间符号表征),又被狭小的瓶子囚禁(空间符号表征)。这些隐喻的情绪关键词为“低落”和“压抑”,悲伤的情绪在拥挤的空间内无限堆积。而另一方面,整幅图画的大背景又是辽远无际的(空间符号表征),其与阴郁的蓝黑色调搭配(色彩符号表征),使悲伤更具空虚感。女孩此时是极其矛盾的,她被禁锢于窄小的天地,却漂泊于无尽的虚无,只觉悲从中来,悲上加悲,产生了极强的艺术冲击效果。

第二,符号表征比例反差强烈。《绯红树》以“小人物”和“大背景”塑造画面的巨大反差,形成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如绘本第13页,女孩半跪在蜗牛壳上描绘着重复的符号(体态符号表征),蜗牛壳与女孩相比如庞然大物(空间符号表征),几乎占据画面的全部。随着镜头慢慢拉远,一个更加宽阔的空间出现,女孩的身影几乎消失不见。土地上的回字纹好像形成了一个更加巨大的蝸牛壳,女孩同无尽的大地和远方的天空相比更显渺小。如若说有限的符号图纹是女孩渴望打破“等待”的追求,那么无限的回字花纹则代表无边无际的停滞和悲伤,永远处于回旋往复之中。这样一大和一小、有限和无限的强烈反差,使画面迅速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引发读者无穷的深思。

(二)多采用陌生化手法打破创作常规

作为独出心裁的隐喻巧思,“体态”“色彩”“空间”等表征系统浸润了作者的全部凝思。《绯红树》采用陌生化手法一反创作常规,打破读者的定式阅读思维,沉浸式拨动读者心绪。这种陌生化手法赋予《绯红树》强烈的诗学冲击力。

第一,隐喻表征使用复杂多变。《绯红树》从未孤立地使用某一种隐喻表征,而是将不同表征符号复合使用,且每幅画面使用的复合办法不尽相同,隐喻表征始终服务于作者的表达。如绘本第1页,作者使用了“低头耸脑”“暗红色调”“封闭空间”的复合隐喻;又如绘本第10页和第11页,作者使用了“含胸弯腰”“暗红色调”“无尽空间”的复合隐喻;再如绘本第24页和第25页,作者使用了“蜷缩跪地”“暗红色调”“扭曲空间”的复合隐喻。虽然这五幅图画都被暗红色调渲染,但因其与“体态”“空间”符号表征的不同搭配从而衍生出悲伤情绪的不同侧面:第一幅图画的悲伤更显压抑,第二幅和第三幅图画的悲伤更显迷茫,第四幅和第五幅图画的悲伤则更显虚无。

第二,隐喻表征极富个人特色。《绯红树》中的隐喻表征往往另辟蹊径,通过捕捉到两件毫不相干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将对象“陌生化”。如绘本第5页穿梭于楼房间的鱼。本应生活在水中的鱼却不合常理地出现在街道上,眼中噙满泪水。它停留于女孩的正上方,仿佛在无声呻吟。这条鱼便是女孩悲伤情绪的化身,它痛苦而无言,停滞而空洞,是其他绘本作品从未出现的隐喻表征,极富个人特色。再如绘本第18页被女孩抱于怀中的骰子。骰子通常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多可能性,在此处却隐喻着女孩不可预测的未来。女孩脚下的路无限延伸至远方,不知方向;怀中的骰子尚未投掷,不知结果。这些独特的隐喻都为女孩的悲伤增添了一抹未知和空荡。

四、结语

陈志勇的《绯红树》将“悲伤”隐喻于各种情绪表征符号中,主要包括“体态”“色彩”“空间”等情绪符号系统,分别对应“悲伤是向下的”“悲伤是混杂的”“悲伤是失控的”等多模态情绪隐喻表征。这些表征符号绝不是僵硬生涩的,而是凝聚了作者独出心裁的巧思,在陌生化展现中刷新了读者的视觉接受与常规认识,产生了无法比拟的诗学冲击力。当读者凝思阅读时,就会被绘本中多样复合的情绪符号带至书中世界,不仅深刻体验到女孩无言的“晦暗时光”,同时也看到了光明和自我提升,看到了人生继续前行的力量,从而和女孩一起重新迎接亮丽而耀眼的希望。

注释:

①转引自美国学校图书馆月刊书评。

②转引自澳大利亚Quality Time书评。

参考文献:

[1]蒋长好,赵仑.悲伤及其应对的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袁红梅.情感隐喻的动力意象图式分析——以“愤怒”“悲伤”和“恐惧”隐喻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04).

[3]李兴忠.电影中的“愤怒”隐喻多模态表征[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03).

[4]但菲,刘慧贤.幼儿绘本中悲伤情绪的多模态隐喻表征——基于动力图式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21, (6).

[5](澳)陈志勇.绯红树[M].余光中译.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方格致,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