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体育学科教学研究
2023-05-30扈婧刘志华刘超
扈婧 刘志华 刘超
摘 要: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源于身体,而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决定了人的认知方式。具身认知具有身体参与性、情境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体育学科教学要注意将学生的“强体”与“修德”进行融合,充分发挥其“以体育人,以体立德”的内在价值,强化学生体育品德教育;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经验和身体感觉,让学生的情绪与身体全方位同时参与到认知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要注意创设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将健康行为教育有机地渗透进体育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运动、竞技中不断提升自身运动水平及感知能力,获得良好的体育运动感受与乐趣。通过充分运用学生身体实践活动促进,其认知、情志和运动技能均得到了良好发展。
关键词:具身认知;体育学科;教学
有关具身认知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莱科夫和约翰逊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首先是通过身体来感知周围环境,身体经验是产生认知的首要条件,身体运动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人类的抽象思维源于大脑、身体和身体经验。国内学者叶浩生[1]认为身体的状态影响人们认知的程度。他认为人的认知源于身体,而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决定了人的认知方式。
一、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意蕴
素养是指个体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和实践、培养而具有的品德和能力。有别于素质,素养更加关注的是平时的积累、后天的学习与实践。人的核心素养是指在课堂内外学到、现实中能用的技能,主要体现为专业知识素养、自我发展素养、社会适应能力素养[2]。我们平时所指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相应学段通过学习逐步积累、养成的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生存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念、良好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某门学科课程后所具备的能力和品格,集中体现了该学科的育人价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体育学科有关课程后,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和具备的外在强身健体关键能力及内在人格提升的必备品格,即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3]。
(一)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学科体育品德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的责任与使命,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体育课程作为高素质人才“五育”培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阵地,关系到未来国家建设者的健康成长与综合素质。体育课程是学校设置的所有课程中跨学段最长、教学内容最丰富多彩的课程之一,这一特征彰显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连续性和纵深优势,也为长周期、循环性促进学生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换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实践环境。
体育品德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為规范和体育规则,以及在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4],涵盖体育道德、品格和体育精神等。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该课程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还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和合作能力,并能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勇于拼搏、爱国奉献的优秀思想品质和积极向上、健康规范的行为。具身认知理论启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穿插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教师要树立身、心、物一体的思政教育理念,要精心甄选身心参与、植根生活的思政教育内容,采用注重身体与环境互动的思政教育方法,创设身体参与互动的思政环境,真正将体育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相关课程总体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科学制订、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课程的实施与科学评价等教学过程中,将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与文化充分转化为课程思政教育素材,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消化,将体育课程打造成培养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强健的体魄、优良的品德、健全的人格、规范健康行为的“完整人”的新型育人阵地。
(二)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课程体育运动能力培养
运动能力是指以身体为主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的运动技能和综合能力,反映了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的机能、素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它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是最关键的要素。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首先要立足于教会、勤练、常赛,把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其次要让学生了解体育竞赛规则、锻炼身体方法、遇险逃生技能、自我保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学会在日常生活、工作实践中应用运动技能[5]。个体运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逐级递进的过程,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还要经过长期练习、坚持应用,不断提高和生成新的运动技能。因而,具有明显的具身认知特征。首先,任何动作、技能的获得都源于个体视、听、触、味等感受器接受信息,然后人体神经系统对身体接受的各类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其次,任何运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教师示范、相关体育器材使用、运动场地等情境性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才能得以实现,且易受开放环境中干扰因素的影响。如各类运动竞技技能,只有在不断的实战比赛和各种“干扰因子”的对抗中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由此,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在体育相关学科课程练习中,若加入相应的音乐元素,用强烈的节奏感带动学生的情绪,营造欢快的气氛和环境,以及在运动技能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小组比赛环节,既能体现课程的趣味性和多样化,也能使学生在比赛的激昂情境下快速强化和提高运动能力。因此,将具身认知的情境性应用于体育相关课程教学中,能使学生习得各类运动技术从精确、熟练再到灵活运动,完美实现从掌握技术到获得技能,再到具有超强的运动能力的过程。
(三)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课程健康行为教育
健康行为是以健康的知识为基础,在人体不断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内化和生成的行为表现。一般是指个体在健康意识引导和促进下所表现出来的健康行动的综合表现,涵盖掌握并运用健康的运动知识、科学的锻炼意识与良好的锻炼习惯、良好的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体育学科相关课程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认知均在个体身体感受、运动实践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运动体验,因此具有鲜明的具身性特点[6]。在体育学科相关课程教学中,基于具身认知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将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有机地渗透进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积极自觉地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运动的健康习惯,并通过健康运动愉悦身心、健康体魄、提高素质、丰富生活,为生活增添色彩、为学习和工作提供良好的健康保证。
二、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学科教学策略
体育课程教学的元素包含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体育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师生认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只关注对学生心智的培育,其实,身体是智育的载体,身体与心智并不是分开的、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摒弃身体与心智分离的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思想,回归身心统一的具身化体育教学思想已成为新时代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诉求。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和认知才能完成学习过程。
(一)将体育品德教育贯穿于体育学科课程教学中
具身认知理论在体育学科教学的运用,开阔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具身认知观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囿于身体训练和运动技能传授,还要注意将学生的“强体”与“修德”进行融合,并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既关注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养,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遵守体育规范,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以体育人,以体立德”的内在价值,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强化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坚定学生顽强拼搏、勇敢坚强、爱国奉献的信念,激发学生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体育学科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德教育,不是单纯地将品德教育内容“硬性塞入”体育课程中,而是体育学科课程与品德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合、嵌入式发展,将品德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贯通于体育学科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体育品德教育还要结合现实问题,构建有意义的相关活动内容,使体育品德教育内容根植于学生的身体结构及身体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
(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身体感知体验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经验是学生感受、接收知识和思考、内化、交流的起点和基础。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具身认知理念的应用,要注重“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观学习经验和自身感受,多关注学生的身体感知体验,尽力用更多感官、直观易接受的教育模式强化学生的认知;时刻注意将“身体主题”落实到教学内容中,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身体体验的互动性,引导学生进行相应适宜的身体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触、味等多通道感官,要让学生的情绪与身体全方位同时参与到认知活动中。要针对授课内容和运动需求,科学设置具身的教学目标,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我反省与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强化生生、师生互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学会相应的体育知识,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获得独特的身体经验。
(三)精心营造具身认知的体育教学情境
由于人的认知取决于身体,扎根于情境,认知是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于体育学科教学而言,理论模式的教育很难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体育学科课程教学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采用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的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依托现实的情境因素,选择、设计、创造能给学生带来身体体验的实践内容和活动环境。教师要注意创设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充分为学生提供提升运动能力的良好学习环境,如通过强化实践、组织学生深入体育俱乐部、培训班以及组织、服务体育赛事等,促进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体育训练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组织恰当的体育竞赛活动等,通过系列模仿、练习和比赛等活动,确保学生及时获得相关体育运动实践知识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运动、竞技中不断提升自身运动水平及感知能力,获得良好的体育运动感受与乐趣,在掌握体育技能、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学会了团结,懂得了合作,具体感知了“体育精神”的理念内涵。体育课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尽力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为学生提供特色的教学活动,创建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身体的不断实践,有效促进其认知、情志和运動技能的发展。
(四)充分发挥身体、时间和环境对具身认知的多因素综合作用
认知是具身的,由于人体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效果取决于身体体验以及身体所处的环境。而身体所处环境的生理体验,能够促进人们在心理上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在大学体育学科相关课程教学中,身体、时间、环境是三位一体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要科学安排身体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环境,充分考量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根据教学内容,可适时安排学生进学校、进社区,应用自己所学,对中小学生、区域居民等进行体育运动、科学健身指导;利用各类假期,通过鼓励学生担任家乡各类赛事裁判员或对社区居民及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指导等,促使学生将课上所学知识用到实处,将自己所学技能回报社会,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增强学生自信,从而将学校体育实践活动所蕴含的体育品德教育元素,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育体与育人同向培养的最大效应,也为其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7]。
具身认知观为在体育学科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拓宽了思路和路径;具身认知理论在体育学科相关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2010(5):706709.
[2]姜勇,王梓乔.对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构成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6,3(10):3943.
[3]尚力沛.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学习评价的若干问题讨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1):5660.
[4]尹志华,刘艳,孙铭珠,等.论“身体素养”和“体育课程/课程核心素养”的区别与联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4):7783.
[5]钟秋.论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及教学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24(2):8790.
[6]姜勇,马晶,赵洪波.基于具身认知的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意蕴与培养路径[J].体育学刊,2019,26(4):8893.
[7]郜健,杨波.尚武崇德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青少年体育,2022,126:2628.
课题来源: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具身认知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项目编号:jg2020005);衡水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意蕴研究》(项目编号:jg2021026)
作者简介:扈婧(1988— ),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博士,讲师,从事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