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经典化育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023-05-30王友

教育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晏子祥林嫂木兰

王友,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上海市教师学研究會副会长,全国优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中国教育专家网“千人计划”教育名师。著有《文体透视》《学做教师,解读教学》《天地化育》《明代寻求真我的人》等,编著参编传统文化教材读本十余本。

当下“新课改”各学科齐头并进,各学段同步开展。所有学科都在强调“核心素养”。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从各学科课程标准来看,核心素养在表述上是基本一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从以上表述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而在这四个方面中,“文化自信”的地位更高,对其他三个方面起统领和指引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树立坚定信心,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当在经典化育的语文教育中,用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出经典的深邃主旨,建构情境,彰显经典的时代价值。

深入文本,读出经典的深邃主旨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要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树立坚定信心,必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孙绍振在《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一文中提出,阅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因为经典文本的结构不是单层次的,而是至少有三层——第一层次是一望而知的显性感知;第二层次是在显性感知过程以下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第三层次则属于更为深邃的主旨内涵。因此,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引导学生从经典表层走进深层,于经典同化调节的过程中读出经典的深邃主旨。

例如,读《木兰诗》,我们从诗歌中读到的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 “从此替爷征”前,我们看到木兰“愿为市鞍马”行动决定的果敢。因为在“木兰当户织”时,我们听到的只是木兰“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为什么会“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呢?因为这里存有一个巨大的矛盾冲突——军帖中“卷卷有爷名”,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为了替父分忧解难,木兰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替爷征”的过程中,两次“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当初下决定时是为了爷、为了家,而此时就不单是为了爷和家,更是为了国,以国为重。出征归来,面对天子赏赐,木兰直接提出“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在这里,我们看到木兰替父从军不是为了“勋”,不是为了“赏”,而是为了家和国。读乐府经典《木兰诗》,我们就要读出经典的深邃主旨,读出诗歌中的家国情怀,读出木兰身上的英雄气概。

在《橘逾淮为枳》中,我们看到在晏子还未到楚国之时,楚灵王就刻意安排了辱晏之计,因为晏子是“齐之习辞者也”。于是,楚王以“齐人固善盗乎”之问给晏子出了一道难题,把晏子置于两难境地。面对故意刁难,晏子“避席对曰”,首先做到了不失礼。然后,经过一番类比大胆反问,把问题抛还给楚王,最终令楚王无言以对。

从表面上看,由“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事实寻找原因,得出“水土异也”的结论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却不能由“水土异也”再进一步推导出“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之结论。在这里晏子没有直言,而是用同样的问句——“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把问题再次抛给楚王。楚王只能以“圣人”相称,自我戏谑一番了事。晏子为什么能够从一个“习辞”之人一下子就变成“圣人”了呢?通过对经典文本具体语言的细细品读,我们发现晏子“于民为忠臣,于行为恭敏”,他爱国爱民,出使列国有礼而不辱使命,并且在使楚的过程中为了国家利益而将个人的论辩才能发挥到了极致。读经典,尤为关键的是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由浅入深,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读出经典文本背后的深邃主旨。

建构情境,彰显经典的时代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做了“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等明确要求。传统经典毕竟离今天比较久远,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才能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也指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设计明确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进而彰显出经典的时代价值。

比如,在学习鲁迅经典小说《祝福》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填写档案的经历,创设情境,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

近日,鲁镇户管部门要为祥林嫂建立档案。请根据小说《祝福》内容,填写相关档案表格。

填写的结果能够体现学生对《祝福》的熟悉程度。比如,祥林嫂的姓名、籍贯怎么填写?如果能够清晰地根据小说内容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学生对小说内容必须相当熟悉。由此,学生会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会没有姓名,卫家山、鲁镇、贺家墺这几个地方与祥林嫂有什么关系,祥林嫂究竟是哪里人,等等。由此继续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鲁镇上的每一个人都与祥林嫂的死脱不开关系,在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中遇到的诸多不幸都与封建礼教有关,是封建礼教的荒谬和不讲道理酿成祥林嫂的悲剧。时至今日,我们身边是否还存在着柳妈、四婶这样的人?我们的生存环境与过去的鲁镇相比,有什么变化?由此,《祝福》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都得到彰显。

在经典化育的过程中,要让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并且让经典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源泉。再如读名著《西游记》,我们可以这样建构情境,创设学习任务:

孙悟空看到微信在人间如此流行,也有了使用手机微信的想法。于是想找一位代言人。如果你是孙悟空的代言人,请你根据经典小说《西游记》的内容替孙悟空开设微信公众号,并把孙悟空的经历发到朋友圈上。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有发朋友圈、开公众号的经历。这样的学习任务,可以将学生阅读经典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替孙悟空开公众号、发朋友圈并不是轻松随意的事情,因为要根据小说内容想象孙悟空的“社交”情形,要体现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还要用孙悟空的口吻去阐述。微信公众号如何命名?发朋友圈又该如何配图?这就涉及审美创造的问题了。我们建构情境,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经典的恒久魅力,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运用语言表现美、创造美,体现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用语文的方式传承经典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也明确提出“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人文知识、文化常识,有人格修养、道德判断,有价值追求,有文化力量,有一整套成体系的价值观、是非观和道德认知,有一个个有血有肉站立着的大写的“人”。中华传统经典蕴含着无穷的魅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经典化育的过程中,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告诉学生是什么”,而要用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到这是什么”。

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都是围绕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编排的,并且在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导语中都有所提示。笔者认为,单元提示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很多单元的人文主题大多指向了“价值观”,而要认识到单元的“人文主题”则需要通过“语文要素”来实现。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是这样的: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寫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从“人文主题”的角度来看,这一单元是“亲情”单元;从“语文要素”的角度来看,我们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如何认识“亲情”这一主题呢?显然,需要聚焦“语文要素”,通过关注朗读的技巧、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情感的路径等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来认知。于漪老师说:“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个整体。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对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两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传承经典,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深处,就是通过语言认识文化的过程。这里,朗读、整体感知、从字里行间品味等就是语文的方式。

在经典化育的语文教育追求中,教师当以文化自信为统领,引领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用语文的方式读经典,在经典中徜徉,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创造能力,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责任编辑:周丽

猜你喜欢

晏子祥林嫂木兰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木兰剧片段展示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晏子不辱使命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若是木兰能网购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