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学习互动模式的延异与重构

2023-05-30齐正达肖长春朱力诚郭宇祺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期
关键词:互动模式在线学习

齐正达 肖长春 朱力诚 郭宇祺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在线学习成为疫情防控期间教学任务实施的主要形式。在线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与互动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重构,为新技术、新媒介视域下的教学实践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章基于伯格曼聚焦实践论视角,对在线学习互动模式进行审视,并为师生提升在线学习效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在线学习;聚焦实践;互动模式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在线学习成为疫情防控期间教学任务实施的主要形式。虽然在线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不同于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教学模式,在线教学和在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与师生互动模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文章基于伯格曼聚焦实践论视角,研究在线学习情境中教学互动模式的转变。

一、在线学习的兴起与聚焦实践

在线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学习的活动,是一种将网络技术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特殊学习模式。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在线学习由异步、零散、间断走向同步、整合、实时化。近十年来,在线学习主要覆盖“课外”学习、“选修”学习、终生学习(以成人教育为代表)等领域,覆盖群体比较有限。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和对疫情防控工作的考虑,聚集式、跨区域流动的线下课堂教学被“居家网课”取代。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在线学习,呈现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在线学习的参与群体及规模发生了变化,在线学习从线下学习的补充手段转变成师生课堂互动和沟通的首要途径;其次,在线学习平台主要充当传播渠道、传播介质而非内容生产者的角色,部分即时通信工具也加入了提供线上学习服务的大军之中;最后,各种各样的线上学习模式出现,实时互动(如举手发言、弹幕、送花等)成为重要沟通方式。

在前疫情时代,针对在线学习的研究多集中于慕课平台的教学模式、行为互动以及教学效果[1-2];而在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代,直播教学成为主要的授课模式[3]。因此,有关线上教学的研究在近两年明显增多,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以“在线学习”为主题,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人文社科”领域,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检索可得:2019年发表在北大核心和CSSCI 上的相关论文有363篇,2020年有495篇,2021年有589篇,关于在线学习的研究在近两年有明显增加。国内学者对在线学习的研究大多从具体实践入手,分析教学效果并探究相应的改良方法[4],而从理论视角切入,再概括整体规律的研究稍显不足。在近两年的核心期刊中,仅有孙田琳子的《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的伦理反思—基于伯格曼技术哲学视角》一文,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在线教育的伦理关系。

伯格曼技术哲学与现象学的研究思路类似,注重研究对现象本身的建构及其所表现的意义。因此,伯格曼提出了焦点物、聚焦实践以及设备范式这三个核心概念。焦点物是指具有会聚其所在场域中各种要素的能力,并吸引人围绕其展开行为互动与情感表达的事物;聚焦实践是指人们在焦点物的指引下进行互动与交流的实践过程;设备范式作为与焦点物、聚焦实践相对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聚焦实践的异化,其核心内涵是现代社会人群在追求可用性的指引下,根据可用性法则决定自己的行为活动和生活方式[5]。焦点物和聚焦实践更多出现于前技术时代,设备范式更多的出现于工业革命后的技术时代,其本身带有对人受制于技术人工物的批判视角。

那么,相较于线下教学,在线学习技术究竟是作为一种焦点物存在,还是作为一种设备范式发挥作用?其对原属于聚焦实践的师生互动有何影响?文章将从伯格曼技术哲学的理论视角,对在线学习的行为延异进行审视,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在线学习对教学模式的重构

(一)单向注意与体验剥离

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干扰,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容易脱离学习状态。在线下教学情境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聚焦讲台、黑板等物体,开展真实可感的实践。当脱离这种机制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便受到了物质数字化及场域虚拟化的影响,学习的主导权会向学生一方偏移。

在线学习情境下,学生脱离场域的本质是对互动的脱离。因为在聚焦实践的标准下,在线学习更加倾向于发挥设备范式的功能,即机械化单向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人及其活动不再是在线学习的主体,导致学生缺失不少在互动引导下的课堂体验。

(二)教学逻辑的重新建构

多媒体演示在出现之初,更多是充当教学辅助手段。随着这一技术的广泛运用,其取代了黑板成为新的课堂焦点物。设备范式在形成前,其本身即具有某种功能,能够替代以往人类活动中的焦點物,这也会导致原本的情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一定是消极的,例如,幻灯片在线下教学中很好地替代了黑板与粉笔,作为新的焦点物并构建出新情境。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技术人工物时,首先要明确其功能是辅助教学,而非建构教学,其是帮助学生聚焦实践的辅助性手段。如果技术手段占据主导地位,行为主体便会受到设备范式的影响。在缺乏情感互动与人文关怀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主体更容易“离场”。

(三)技术辅助下的师生“在场”

在线学习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离场”状态下也能建构规范与评估反馈机制。而其建构过程,实际上是要塑造技术环境下的虚拟场域,以此达到师生在技术辅助下的“在场”效果。

教师群体往往具有将线下教学行为带入技术人工物的惯性,例如,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始时的签到、课堂进行中的问答互动,这些行为是在技术环境下对线下教学情境的保留。以行为与互动为媒介,教师能在线上建构出与线下教学类似的情境。在线学习由于仪式规范和教学反馈的不足,对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线上教学的评论区中会有大量的留言,其数量一般要多于线下教学,这与在线学习的互动门槛及付出成本较低有关,因此,在线学习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意愿的方法。但是,如果学生在课堂活动开始阶段就已“离场”,那么这种互动他们是无法参与的;而当评论区被学生弹幕“刷屏”时,为了保证课堂进度,教师可能选择性回复或不回复,师生的课堂互动也会受到影响。

三、在线学习对互动模式的重构

(一)在线学习的互动媒介

媒介是联系外部客观世界与个人知觉感受的枢纽。对我们而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动态的相互感知与反馈进行互动,教学互动通常以教师为发起者。

在线下教学中,当教师做出某种行为时,学生会通过这一行为媒介接收信息,内化加工后再做出反馈,并外化为某种表情或肢体语言,最后被教师接收,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依据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73855”定律,有效的沟通技巧包含三大要素,即55%的肢体语言,38%的声音和7%的说话内容。线下教学遵从的是一种视觉化的互动逻辑,视觉交流是传播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些视觉符号包括教师的手势、在讲台上的移动等。

与线下教学相比,在线学习的视觉化属性并不强。由于在线学习的客观技术限制,教师的肢体语言的教学效果被大大削弱。因此,在线学习的视觉互动性不如在线下教学中显著,师生需要调动其他感官来加强互动,以此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运行。

所以,学生通过听觉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以实现一种技术环境下的“在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在脑海中完善对教学活动的理解,能强化自身对课堂的感知与专注力。

(二)在线学习的互动效果

概念与知觉的生成始于对异状的感知,在既有的认知未受到冲击时,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习惯所包含的意义[6]。对大学生而言,长期的线下教学活动使他们对课堂互动形成了一种认知惯性,因而,他们对线上教学互动的延异并不敏感。

线下教学互动行为的形成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教育的规训。教师在申明课堂规则后,通过教学逐渐强化学生的课堂规则意识。其二是个人的兴趣。它对教学互动行为具有双重意义,若学生有兴趣加入课堂,他们对互动的态度就是正向的,反之,学生便会产生抵触情绪。在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互动效果。

线上学习由于缺少线下教学的外部规范,师生的课堂互动效果便会受到影响。例如,在线下课堂中,当教师要求某一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一般会有所反馈;而在线上课堂,教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学生可能已离开课堂或以设备故障等为借口拒绝互动,且在此过程中,他们面对的课堂互动压力较小,导致线上学习的互动效果不够理想。

根据表1内容具体分析,一方面,由于在线学习场域的虚拟化,学生参与显性互动的门槛降低,其互动压力有所减少;另一方面,在线学习加强了课堂的隐性互动,学生对教师形象的主观建构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参考元素的单一性(声音为主)使这一过程较难完成,影响了学生在课堂的专注度及参与效果。这就对学生的个人素养及教师的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在线学习的互动意义

教师通过行为引导学生适应互动并做出反馈,这是线下教学情境下的互动范式。从本质上来讲,线下教学互动是一種具有中心性的结果—教师的行为是互动的源头。因此,线下教学的“聚焦实践”属性,说明教师既是聚焦行为的发起者,又是实践的参与主体,其行为驱动着互动不断产生。

在线学习同互联网技术一样,具有“去中心化”的态势,教师在线下教学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影响。在此背景下,聚焦行为引导的单一性使得“互动”这一聚焦实践必须成为对抗设备范式的重要存在,以此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意愿。同时,相较于线下教学,学生在线学习时由于认知的不完整性及受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整体的课堂反馈效果和师生互动效果有所减弱。在设备范式削弱互动影响力的情况下,师生可能会进入一种事实“离场”的状态,因此,相较于线下教学中的单向规训与规范约束,在线学习需要师生双方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成课堂的良性互动。

四、对当下在线学习实践的启示

(一)强化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在线学习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线下教学一样,教师仍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解答疑难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反馈与监督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传统的教学技能。同时,教师要积极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应用新兴教学技术的能力,转变角色定位。教学技术的发展重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处于课堂活动的同一水平线,使得“传授内容—接受知识”的过程变得纯粹,学生的自主性在线上教学中得以体现。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并适应线上教学模式,成为线上教学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二)培养学生在线学习的习惯

在线学习模式会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学生应当提高自身在线学习的适应能力,养成在线学习的良好习惯。互联网在在线上学习情境中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但是,如何运用好互联网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考验学生的注意力与信息处理能力。线上学习模式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辨别和处理各类信息,增强知识建构能力,适应在线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媒介的优势,与学生加强互动,改变“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从技术端优化师生的学习体验

在线学习模式与传统线下学习模式相比,线上教学以互联网为媒介,从伯格曼的技术哲学视角分析,这一“技术人工物”带来的“聚焦实践”开启了新的情境。虽然技术介入能在网络平台搭建虚拟的教学空间,师生能够在“离场”的环境下开展在线学习,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诸多不足,最重要的是师生难以调动感官参与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的线上课堂往往是声音课堂,这就使得师生的视觉感官能动性弱于线下教学课堂。学生在线上学习时主要通过数字化处理的声音和数字化课堂内容获取信息,而目前的技术条件难以建构能够充分调动师生所有感官的虚拟环境,这便影响了师生的课堂互动体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从技术端优化线上教学设施,优化师生的学习体验。

(四)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线上教学的外部

环境

考虑到我国农村大学生人口数量庞大、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许多农村大学生没有线上学习的外在基础条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网络技术建设部门要建设并完善网络基础设施,这是师生在线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同时,我们要优化线上教学的外部环境,改变人们对在线学习的传统观念。例如,家长应当积极融入在线学习的场域中,改变“在线学习功效论”观点,理性看待在线学习,对学生加以引导与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

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2):116-121.

[2]斯蒂芬·哈格德,王保华,何欣蕾.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05):92-99,112.

[3]焦建利,周晓清,陈泽璇.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03):106-113.

[4]蔡旻君,郭婉瑢,娄颜超.在线学习过程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反馈: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在线反馈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20(10):82-88.

[5]舒红跃.伯格曼的技术哲学及其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5):53-56,114.

[6]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 7-11,21.

猜你喜欢

互动模式在线学习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基于“平面镜”为例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策略研究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证券投资课程教学中多维度互动模式的研究
互动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的运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