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莫提伏之力

2023-05-30庄平贤

文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母题风格海明威

庄平贤

内容摘要:莫提伏(motif)是指反复出现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某类事件、手法、指涉、概念或者套路,亦指反复出现于同一作品中的词汇、词组、语言片段、事物、场景、行为、固定描述或意象群等。海明威的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里充满了前述第二种莫提伏的例子,是研究海明威莫提伏运用的上佳文本。本文通过细读该小说,探讨海明威小说的莫提伏运用机制及其所产生艺术效果。笔者发现,莫提伏在展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标志情节和冲突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作为一种前景化手段,莫提伏的浓墨重彩与海明威小说总体含蓄简约的风格不但不相悖,反而与海明威的电报体风格相得益彰,是其极简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海明威 母题 莫提伏 风格

海明威在创作过程中,遵循其所谓的“冰山理论”:“冰山在海里移动时如此宏伟庄重,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显露在水面上”[1]。因此,他的小说语言简单、直接,其语言风格甚至被称为电报体;其叙事方式冷静客观,作者隐退一边,不留讲述痕迹,不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态度,也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和点出人物的性格,故事的一切依靠的是纯粹的客观展示。读者从海明威小说字面上看到的,只是他所要传达的意义的冰山一角。换言之,这种语言、叙事上的克制使得海明威的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留白,等待着读者在阅读中自行填补,从而积极地构建出小说的完整意义。

然而,与上述语言、叙事上的轻描淡写形成鲜明对照、甚至是相反的做法是,海明威在小说中对莫提伏的运用堪称浓墨重彩。“莫提伏”是英语文学术语“motif”的音译。对于“motif”这一术语,国内常常翻译为“母题”,但其实这一翻译只传递了该术语的一部分意义,并无法完全传达其全部内涵;再者,“母题”这一表述往往容易与“主题(theme)”相混淆,而“motif”与“主题(theme)”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区别的,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所指相同。具体而言,莫提伏是指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显性、具体、确定的元素,包括某一类别的事件、写作手法、指涉、概念想法或者写作套路[2]。例如,在小说、戏剧、电影中,灰姑娘这一类的故事常常出现,所以是一个莫提伏;又如,在诗歌中,月亮这一能指常常用于表达思乡这一主题,所以也是一个莫提伏。另外,莫提伏还指在同一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词汇、词组、语言片段、事物、场景、行为、固定描述或意象群[2]。例如,在《麦克白》中反复出现的荒原、城堡、女巫、钟声、敲门声、失眠、幻象等元素,都属于莫提伏,为整部戏剧营造了阴森、紧张、惊悚的哥特式氛围。总之,我们可以把莫提伏看做是一种套路或样式(pattern);作者运用莫提伏制造预期、形成或强调主题、构建叙事文本中的行动线等。

海明威的作品中常出现第二种莫提伏,即反复出现同样的语言片段、描述、事物或意象群。这种对莫提伏的运用,反映了作者刻意突出强调的意图,这种刻意地突出和强调与海明威广为人知的简约、克制、淡化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似乎是对小说整体风格的一种“偏离”。海明威小说代表作《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下称《麦》)是研究海明威莫提伏运用的上佳文本。该小说围绕美国人麦康伯和其妻子玛格丽特同职业猎手威尔逊在非洲的两次打猎活动而展开:在第一天的打猎中,麦康伯被受伤的狮子吓得仓皇而逃,为此,遭到妻子的恶意嘲讽和威尔逊的鄙视;当夜,其妻子便明目张胆地钻进了威尔逊的帐篷,与之同床共枕;麦康伯发现妻子与威尔逊的关系后深受打击;第二天打猎时,他一反常态,突然挣脱了困扰已久的恐惧,勇敢地向一头受伤的野牛冲去;就在此刻,玛格丽特从背后向麦康伯开了一枪,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本文以这篇小说为例,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研究海明威对莫提伏的运用,探讨海明威小说文本中两种貌似相对立的风格的并行运用机制及其所产生艺术效果,从而探索一条研究海明威小说的新路径,进而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1.莫提伏一:“微笑”

在整部小说中,“微笑”这一动作出现了12次,而且往往以成双成对的形式地出现。例如,在第16-34段中小说的三个主人公有一段对话,“微笑”这一动作出现了4次,具有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这段对话发生在他们从猎杀狮子之旅回来之后。在猎杀狮子过程中,胆小的弗朗西斯·麦康伯被狮子吓得屁滚尿流,夺路而逃,懦夫和逃兵本色展现无遗。尽管如此,麦康伯回来之后居然还敢接受其他人膜拜英雄式的祝贺(事实上,威尔逊——麦康伯夫妇雇佣的专业猎手——才是射杀狮子的真正英雄)。在别人向麦康伯表示祝贺的时候,威尔逊假装若无其事,而且还提议为该次“胜利的”猎杀干杯。这时,情形变得很尴尬,因为麦康伯的妻子玛格丽特对自己丈夫恬不知耻的行为非常失望。

为了缓解尴尬的局面,威尔逊“冲着她(玛格丽特)微笑”,但玛格丽特无反应(“没有一丝笑意”),因為她“正古怪地望着她的丈夫”。在这里,海明威并未做任何评论,只是通过简单重复“微笑”(smile)一词就让读者体验到玛格丽特对自己丈夫的厚颜无耻所感到的那种震惊。接着,当玛格丽特说“我们别谈那头狮子啦”,威尔逊明白他再也无法假装下去,所以他“打量着她,没有流露出一丝笑意”,但这次玛格丽特反而“冲着他微笑了”。也许由于在表露自己情绪之后,她开始怀疑自己刚才的情绪外露是否得体,作为弥补,她想对威尔逊更客气、友善些。在现实中,这种情况确实很常见:当一个人释放了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气愤和失望;特别是在陌生人前面)之后,往往为自己已说过的话感到后悔,并回归理性,对对方更加客气和友善。海明威正是抓住了人际交往中的这一心理特征,并通过重复展示主人公的“微笑”(smile)这一动作将其展示出来。作者不作任何评论,亦没有使用额外的描述,只是通过展示人物的行动表现出他们的心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看来,莫提伏的运用有助于海明威实现他简洁、准确的电报体风格。

2.莫提伏二:威尔逊的红脸

威尔逊的红脸这一莫提伏,具有突出主题的作用。《麦》这篇小说所讲的“勇气,并非一种浪漫、高贵的品质,而是一种伴随自保、自尊而产生的本能行为”,这一主题反映了“海明威对于冒险、优雅、技艺以及轰轰烈烈的死亡(这一点最重要)这些事情的着迷”;因此,在这篇小说中,“勇气与忍耐力被认为是生存的基本品质”[4]。这就是威尔逊的红脸在文中被反复强调的原因——“红脸”是猎手饱经风霜、经验丰富的标志,是忍耐力与阳刚之气的表现,所以是“压力下的优雅”的必要品质。

威尔逊的红脸这一莫提伏,还具有标志情节发展的作用。威尔逊的“红脸”这一特征是如此显著,在故事中甚至成为了威尔逊的绰号。在第233-234段,猎杀狮子回程车中,坐在后座的玛格丽特忍不住了,“她向前探出身子,隔着低矮的座位,亲了一下威尔逊的嘴”[3];威尔逊感到难堪,“他那张天然的红脸变得更红了”[3];玛格丽特则反复喃喃道“罗伯特:威尔逊先生”,“美丽的红脸儿罗伯特·威尔逊先生”[3]。这时,玛格丽特为威尔逊所着迷,并公开表达自己的钦慕之情,完全忽视坐在一边的自己的丈夫。第15段玛格丽特观察威尔逊过程中的反复提到的威尔逊的“红脸”标志着玛格丽特与威尔逊之间关系的开始,玛格丽特对威尔逊脸部的仔细端详说明了这一职业猎人开始引起了她的注意,而在此之前,她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位猎人的存在,用原文的话,对于威尔逊,“她从来没有真正正眼望过一次”。而在下一刻,在第18-34段的对话中,“红脸”成为主要谈资而反复出现,玛格丽特开始和威尔逊开玩笑(甚至可以说是挑逗),“你知道,你有一张很红的脸,威尔逊先生”,然后又说“弗朗西斯……的脸从来不红”[3]。玛格丽特拿“红脸”作为调侃的对象,暗示着她对威尔逊的赞许和对自己丈夫的鄙视,因为“红脸”对她而言,意味着勇气、激情与男子气。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后来,在发现玛格丽特与威尔逊发生关系之后,麦康伯在暴怒起来,直接对他的妻子说:“我讨厌那个红脸畜生……我一看见他的人影儿就恼火。”[3]麦康伯的眼中,威尔逊的红脸,有着另一种象征,他对红脸的反复提及,标志着他对威尔逊的态度的变化和两人关系的恶化,这也是是情节发展和小说冲突激化的标志。

3.莫提伏三:会说话的眼睛

第三个莫提伏是“眼睛”,这一莫提伏总在该小说的关键叙事环节出现。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篇小说巧妙地运用这一莫提伏塑造人物形象。

在第59段,麦康伯承认,当狮子来时,他“像一只兔子似的逃跑了”,这时,威尔逊对这位美国男子的厚颜无耻感到震惊,他“用他那双机关枪手的没有表情的蓝眼睛望着麦康伯(looked at Macomber with his flat, blue, machine-gunners eyes)”[3]。在这段引文的英文原文中,中心语“眼睛(eyes)”前面有三个修饰词“没有感情的(flat)”、“蓝色的(blue)”、“机关枪手的(machine-gunners)”,每个修饰词后面都带了一个逗号(这些逗号在中文译本中被省略掉了),这些逗号表示作者的故意停顿,强调了威尔逊果敢、沉着、冷峻的性格,在面对令人震惊的事情时仍然保持着不变的眼神。

小说的第266-271段,玛格丽特钻入威尔逊的帐篷与其同床共枕的第二天早上,在与麦康伯打招呼时,威尔逊马上就意识到麦康伯已经发现了玛格丽特的奸情。小说写道:“原来她进去的时候把他吵醒了,威尔逊想,用没有感情的、冷静的眼光望着他们两人(looking at them both with his flat, cold eyes)[3]。”在这里“眼睛”这一莫提伏又出现了,这次,“眼睛”这一中心语由“没有感情的(flat)”与“冷静的(cold)”这两个词修饰,修饰词中间仍然隔了一个逗号,是故意的停顿。这一故意的停顿再次强调了威尔逊果敢、沉着、冷峻、客观、理性的性格,表现出他遇事不惊、即使是在极为尴尬的情况下也敢于直面自己所做作为的非凡勇气。

除了威尔逊的眼睛,另一男主角麦康伯的眼睛也反复出现在小说中,而且是通过威尔逊的视角对其进行描绘的。在第57段,威尔逊留意到,麦康伯有一双“俊俏的眼睛,不过眼光有点儿躲躲闪闪(“fine eyes only faintly shifty”)”[3]。在第61段,在麦康伯承认,当狮子来时,他“像一只兔子似的逃跑了”之后,小说写道:“威尔逊用他那双机关枪手的没有表情的蓝眼睛望着麦康伯,对方(麦康伯)报之以微笑”,接着小说用自由直接引语写出了威尔逊的内心活动:“如果你没注意到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后眼睛里会流露出什么表情,他这微笑倒是令人愉快的”[3]。第一个例子中的“有点躲躲闪闪(faintly shifty)”通过描绘麦康伯的眼神给人一种不诚实、不可靠和愧疚之感,生动地反映了麦康伯胆小、怯弱而又邪恶、狡黠的性格。第二个例子中,对麦康伯眼睛的描绘尽管是间接的,但是却比任何直接、具体的描绘要更有效力,因为这样的叙述方法让读者有更多的空间去想象麦康伯精神受挫时的眼神。尽管整篇小说中麦康伯的眼睛只出现了两次,出现频率远低于威尔逊的眼睛,但是却生动地展现了麦康伯与威尔逊截然相反的性格。

《麦》这篇小说中对莫提伏的运用比比皆是,以上的分析只是举出了其中若干个典型的例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麦》中的莫提伏包括相似意象、相似人物行为、相似描绘、相似句式、相似措辞等等的频繁重复出现。一些莫提伏的运用,起着强化、突出主题的作用。一些莫提伏则具有标志冲突发展以及主要人物之间关系变化的作用。还有一些莫提伏则在人物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通常,一个莫提伏兼具若干种作用。比如说威尔逊的红脸既有表达“压力下的优雅”这一主题的作用,又有标志冲突发展的作用,还有塑造威尔逊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眼睛”这一莫提伏除了塑造人物,还是表达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这些功能上的重复和叠加告诉我们,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中对各个莫提伏作用的分类只是为了方便分析而进行的一种人为的划分;事实上,各个莫提伏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共同帮助作者实现小说的艺术目的。

上述分析還显示,莫提伏的大量运用并不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和电报体风格相悖;相反,莫提伏的运用属于海明威简明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贝姆认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的特色是大量运用直接描绘和对话,而叙述者极少直接做出评论和解释;这是一种删去了一切不必要的陈述的极简文体[5]。莫提伏的大量运用,这样的浓墨重彩,似乎与海明威的极简含蓄风格相左,但其实这些莫提伏属于直接描绘和展示,不带有叙述者的任何评论和解释;它们使得叙述者与读者之间保持了距离,使得叙述客观、冷静,同时运用莫提伏这样的直接的展示,属于一种前景化的手段,使得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比由叙述者直接现身说法要更自然、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上海:三联书店,1985:3-4.

[2]艾布拉姆斯,哈珀姆.文学术语词典[M].波士顿:圣智学习出版公司,2012:229.

[3]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006-010.

[4]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78.

[5]贝姆,妮娜等.诺顿美国文学文学选.纽约:诺顿出版公司,1989:2036.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母题风格海明威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