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中外园林史教学改革探析
2023-05-30陈文晨王鹏陈月霞
陈文晨 王鹏 陈月霞
摘 要:通过对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中外园林史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课程的开始、过程、结尾入手,强调课程定位、优化过程考核、调整期末考核比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尝试提高中外园林史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的效能,以更好地使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连接融合,发挥民族特性、属地特性和时代特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外园林史;课程改革
注:本文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方法与方式研究”(20XJNDZ01)研究成果。
风景园林专业在诞生之初就致力于为人类提供改善人居环境的方法。由于不同学校在地域性、文脉及组成结构上有自己的侧重点,其风景园林课程的规模、组织结构和特色也有所不同[1]。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教育起源于对西方风景园林与建筑学科的吸纳和借鉴,并融入了传统的营建特色[2]。如今,风景园林教育已经形成了多个层次[3],在迅速变化的社会大环境和专业知识加速更迭的背景下,学科范围不断扩展。无论是专业技能训练,还是素质培养,均呈现多元化的局面。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许多选择留在本地,且与当地需要的匹配度逐步提升。风景园林人才的质量是决定该地区风景园林发展水平的关键[4],因此,許多地方应用型高校或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编制上,或是从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入手,纷纷开始了专业教育改革,以期通过培养学生在理论学习、科研探索、技能使用、团队创新四个方面的“学、研、用、创”专业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风景园林人才[5]。
本次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次实践探索基于前期对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课程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对象四个方面的总结和反思[6],在理论层面提出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尝试实现园林史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强调理性认识传统园林思维和现代风景园林的关系。此外,基于传承与创新的命题,从面积有限的古典园林中更好地挖掘先人智慧,以培养能适应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
二、中外园林史教学改革实践的初次尝试
中外园林史教学改革的初次尝试选在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有32个课时,结课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一)授课对象
本次授课对象为2021级风景园林(校企合作)专业学生。2021级学生是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校企合作方向的第二届学生,生源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中外园林史之于大一新生是从公共通识课到专业课的第一步,除了使其对课程本身理论内容熟知和理解之外,还需拓展其认知,使其能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以古典园林史为基础拓展园林史的价值,具备虽站在咫尺方寸之间却有了解大地景观的能力。
(二)初次教学改革实践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如今的风景园林继承了几千年来人们积淀下来的艺术和生活经验。城市问题的挑战和科学技术的参与促使中国特有的具有融合性的、有机的人居环境形成。其中,园林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辩证地从应用的角度认知古典园林及其艺术成为课程的重点。
1.课程之初:课程目标的明确传达
在第一课中,首先通过一些古典园林案例简单介绍本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划分清楚园林、风景园林的范畴,让学生形成关于古典园林和对应专业的轮廓。其次,明确向学生传达一些观念,即历史并非晦涩难懂,也不能死记硬背;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并非孤立存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要全面了解学习与研究的目标;学园林史是为了“用”。最后,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明确教学的灵活性,为后期的学习做心理准备。
2.课程之初:园林史内容与结构的梳理
要想全面了解古典园林,就要有完整、清晰、有逻辑的框架作为支撑。课程以三大园林体系为依据,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东方古典园林、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三个模块,并在其下罗列出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及其历史沿革。但因课时有限,要在梳理知识框架使其清晰的基础上,依据应用目标和内容本身的难易程度,有侧重性、有选择性地决定要在课堂上解析的内容。至于其余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课程对应网络资源(教师自录解析视频)和图书资料等进行补充,以提高学习效率。运用这种方式,能最大化地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强其自我提升的主动性。笔者认为,对理论的记忆不应被彻底推翻,毕竟理解、掌握并使用某一空间营建手法的前提是对基础理论的熟知。历史本身或许是客观的、固定不变的,但对于了解它们的后人来说,其呈现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会通过不同视角和层次回顾和分析历史,这将赋予其更多魅力。
3.课程进行中:信息化教学的合理适配
新时代,风景园林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使用让高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得到了飞跃式拓展。对于学生来说,其虽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接受能力,但若要改变多年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而去真正理解和接受新方式,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如今高校正在大量且快速地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学生要同时面临多门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为提高园林史的应用性及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面对中外园林史课程更新后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结合教学框架和教学内容,尝试寻找园林史的适配教学方式。首先,以园林史框架完整性为前提,每一历史时期均录制了时长为30—50分钟的单个或多个讲解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平台,其中包含各时期时代背景、园林类型、重点园林详解、总结等内容,学生可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其次,针对课堂教学强调各时期园林背景,结合各类型园林立意帮助学生理解对应园林的产生;注重古典园林空间序列的解析,解析壮阔自然山林和咫尺方寸间的意境山水,以使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理解古典园林,并提出空间组织方式。整个园林史教学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古典园林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中外园林史网络课程资源(部分)如图1所示。
4.课程进行中:平时考查项目和内容的优化
为相对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一课程中优化了平时考查项目的内容和比例。平时成绩=课堂表现(10%)+平时作业(50%)+网络课程视频学习(10%)+章节测验(30%),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其中,平时作业是对优秀古典园林的绘制与解析,强调学生对园林空间及营造手法的自主认知,包含在平面图纸上的手绘和解析文字的编排,解析对象的类型不限,学生可自行选择古典园林案例,一共进行4次。章节测验依据完整知识点而设,采取阶段性开放状态,学生可在学期结束前自行选择参与时间。其意在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强调课程的重难点,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课程进程、讲解深度有一定的作用。章节测验的设置及完成情况如图2所示。
5.课程尾声:学以致用的小组合作
教育本身是一个周期较长的工作。教師能够陪伴学生的时间相对有限,但学习行为是终身的。在有限的校园时光中,不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中,教师都应当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开阔的视野。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题目和多种答案,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具备的学习惯性有助于其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处理新问题、接受新事物,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
在课程中,在期末考试笔试后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要对优秀古典园林案例进行赏析(自由选择),将其整体营建方式或局部空间处理应用到公共绿地(教师提供、自由选择均可)中并形成景观方案。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呈现的古典园林案例解析过程、提供的应用思路、最终形成的景观方案如图3、图4、图5所示。
学生展示出的最终成果虽然稍显稚嫩,但只要勇于尝试便是成长,其从完全依赖讲授转为主动研究和获取。从整体上看,学生将古典园林与公共绿地结合,具备一定古今联动的思维,这有利于学生图纸表现、语言表达等能力的提升。此外,本次尝试强化了园林史和现代景观的关系,明确了园林史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中外园林史教学展望
本次课程的初次教学改革实践以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引领,尝试将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新教学方式方法的融入为课程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复合形成的平时成绩与景观方案小组汇报等方式的结合,彰显中外园林史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强化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之间的关系,让古典园林成为学生专业意识(思维)中的“点”,即后期提供借鉴经验的“开关”。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目标对任课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专业深度与广度延展、信息技术的使用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转变上,教师都应该将提高自身作为终身追求。
高等教育是一项充实且深刻的研究,是一个注重过程的研究。本次中外园林史课程改革的初次尝试只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的一角,如何让学生更辩证地认识并应用古典园林及其艺术,如何更好地将该课程知识基础与其他课程联动,仍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侯志仁.设计行动主义:一项风景园林教育领域的行动倡议[J].风景园林,2021(10):51-62.
[2]郑曦.70年国际风景园林教育与展望[J].风景园林,2021(10):6-7.
[3]杜春兰,郑曦.一级学科背景下的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2021(1):26-32.
[4]王向荣.不断变化与拓展的风景园林教育[J].风景园林,2021(10):19-26.
[5]钟姝,张云路,李雄.服务战略,响应需求: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产学研融合”实践体系探索[J].中国园林,2021(11):28-32.
[6]陈文晨,徐金强,李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中外园林史教学初探[J].科技风,2022(17):41-43.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