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文体特点,让创造性复述更高效
2023-05-30程洁珺
程洁珺
谈及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不仅因为它是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更因为其具备了民间故事所有的典型特征。教材将“牛郎织女”分为两个部分,先后以两篇课文的方式呈现,且围绕着“创造性复述”赋予了其不同的教学要求。《牛郎织女(一)》作为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在教学前一篇课文《猎人海力布》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紧扣民间故事的体裁特点,将创造性复述的要求提升到“讲生动”“讲具体”的层面。
一、以诗歌而入,多元梳理文脉
民间故事作为我国悠久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而且影响广泛,很多古典诗词都以此为素材。有的学生虽然未读过故事,但诗词中的经典名句却早已接触。这可以视为学习民间故事重要的原始经验。鉴于此,教学导入环节,教师不妨先从诗词入手,借助诗歌的内容,激活学生的认知记忆,唤醒学生原始的储备经验。
针对《牛郎织女》的传说,教师可以拓展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以及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组织学生在诵读中大体说说诗意,聊一聊自己知道的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
教师以极具感染力和节奏感的诗词揭示新课,不仅可以迅速渲染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更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在不同程度上了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师可以利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牛郎织女(一)》的故事内容,相机梳理情节发展的脉络。
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储备经验和不同的切入角度,决定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提炼并梳理的文脉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成果。有情节推进型的:出身凄苦,老牛相伴—被赶出门,知心相随—指点迷津,邂逅织女—成家立业,喜结良缘;有结构板块型的:孤苦生活,相依为命—老牛说话,指点婚姻—结识织女,安居乐业;有细节罗列型:出身可怜,勉强度日—悉心照料,相伴生活—被逼出门,外出安家—老牛说话,指明道路—来到河边,真诚交谈—成立家庭,生儿育女。
三种形态的情节脉络,都依循了故事发展的基本走向,但体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情节推进型”,思维贴合故事情节的基本趋势,准确地把握了整个情节的几处转折,对故事内容有了整体性把握;“结构板块型”,思维相对粗狂,关注了故事情节的轮廓与模块,对情节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基本的定向认知;“细节罗列型”,学生关注故事细节,沉于细节,提炼相对琐碎,缺乏统整和归类的思维。
鉴于此,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多元梳理的基础上,相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提炼能力,并对现有的梳理成果进行相应点拨,既要对相对模糊的笼统思维进行纠正,也要避免过于零散琐碎的思维,为学生借助情节轨迹,概述整体故事提供思维支架,更为后续创造性复述奠定了基础。
二、以想象而品,创造性复述故事
经历了前面《猎人海力布》的学习,很多学生,甚至包括部分教师,都会对“创造性复述”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即认为创造性复述就是要追求形式上的新颖与独特,比如调整复述顺序、置换角色人称、补充人物细节等。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复述,既追求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更应该关注最终形成的复述效果。在学习《猎人海力布》后,学生在复述形式上有了相应的经验。因此,教学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牛郎织女(一)》时,教师可以提出“讲生动”“讲具体”的要求。
1.关注独特表达,精彩情节讲生动
民间故事之所以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仅在于其鲜明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其几近口语的语言特色。所以,学生自主阅读民间故事,并没有太大障碍,教师完全可以将更多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比如指导学生讲生动时,教师不妨从“体悟牛郎织女的美好品质”入手,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聚焦在“人牛相依为命”“牛郎织女相识成家”这两个精彩的部分。借助内容信息,学生很容易感受牛郎的勤劳敦厚与织女的贤惠善良。但这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内容走向人物,更要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首先要从“构段”方式入手,紧扣“人牛相处”部分,组织学生圈画出语段的中心“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并抓住中心句与其他分句之间的联系,罗列作者具体分写的构思:在活动层面,主要从“吃”“喝”“住”三个维度展开描写;在时间层面,主要从“夏天和冬天”两个方面入手。如此解读和探寻,不仅梳理了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强化了牛郎忠厚善良的本性,同时增强了语言材料的鲜活感。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出示其他版本的《牛郎织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他版本在人物言行、细节上的精妙刻画,并努力将言行细节与划分的种类进行对接,最终提炼出“讲生动”的具体方法。方法一:围绕中心,丰富具体事例;方法二:聚焦细节,再现人物言行。
2.尝试迁移运用,简略情节讲具体
作为口耳相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藝术,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不断完善、加工,甚至是改造,有些地方融入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期盼,同时也有部分情节写得相对简单,给读者预留了充足的想象空间,这就给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整体把握和梳理情节后,找一找哪些情节相对简单,并结合具体的故事情境,给予学生相应指导。
比如第4自然段中,牛郎与老牛会商量些什么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通过补充具体事例的方法,丰富课文中未尽的细节。这样的想象不仅契合当时故事发展的情节脉络,同时也为下文中老牛开口说话埋下了伏笔。再比如课文第17自然段,牛郎织女初次相会,彼此会给对方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他们又会怎么想、如何说呢?这里就可以重点指导学生想象人物具体的语言、动作,以补充的方式,展现更多符合情节的人物细节,让原本简单的情节,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变得具体、可感。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的影视剧作品,为学生的想象补充提供支撑。比如第18自然段中,仙女们为什么要瞒着王母娘娘,可以借助影视内容,补充仙女们是如何商量的,既丰富了情节信息,又为《牛郎织女(二)》中王母娘娘棒打鸳鸯的心狠手辣埋下伏笔。
这一板块既是契合教材要求的教学重点,又是推动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难点。学生经历了借助教材“习得”,到基于自身想象“创造”的思维进阶过程。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习得方法,继而在想象拓展中创新思维,规范了语言表达,巧妙地利用创造性复述,促进了自己想象和表达意识的协同发展。
三、以资料而出,深入感知经典
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不仅契合了2022年版课标中对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定位,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教学民间故事,教师不能将关注力完全聚焦在“创造性复述”这一工具性层面的语文要素上,同时还需要关注民间故事的特征。比如交流《牛郎织女》中的奇幻色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还能知道织女的行踪;披上牛皮,牛郎居然飞了起来;王母娘娘拔下玉簪,就能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银河……此时,教师还可以拓展学生相对熟悉的其他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利用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所形成的类群文本,让学生感受这种独特文体的奇幻色彩。基于学生感性认知不断丰富的特点,教师就可以适时点拨引导,将学生的感性思维逐步向着理性思维转变:为什么民间故事中,会设置如此不可思议的奇幻情节呢?这些情节与表达普通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而言,这些问题是教学至此的自然之问,无须一定在本课解决,可以将其作为走进《牛郎织女(二)》的一把钥匙,在单元教学结束之际,让学生形成对民间故事的整体把握。
纵观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民间故事的文化世界,不仅感受了其丰富的想象力,更感知了其奇幻的艺术特色,激发了学生洞察民间故事文体特点的思维,为后续的想象创编故事提供了支撑。
在民间故事的教学中,教师既要从语文要素的维度,让学生感受这一体裁独特的文化魅力,又要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复述中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形成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