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课生命的节拍
2023-05-30陆智强
陆智强
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阅读,阅读的重要方式是朗读。然而,当下一些朗读教学正处在窘境: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引读……花样繁多的朗读方式让语文课堂看似书声琅琅,甚是热闹。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就某一段文字进行反复朗读,但结果除了读得熟练些外,我们看不到其他显著的变化。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火烧圆明园》,闫学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这些课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是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让每一位观课老师叹为观止。前辈们的课堂,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太多技巧的指导,每一处的朗读都是在学生热情高涨之下的顺势而为,都是师生之间水到渠成的情动辞发。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朗读并没有使学生厌倦,反而让学生有着反反复复的沉醉与享受。
我常常思索,课堂上学生每一次朗读的目的何在?教师如何将朗读指导做到适切、精准和得体?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语言组织形式和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于是,我试图从不同文体的朗读教学这一角度切入,尝试扩大“读”的范畴,丰富“读”的路径和维度。
如,在儿童诗教学中,我带领学生通过阶梯式、比较式、情境式朗读,激活学生的想象,发现表达的秘密,增进情感的共鸣。当学生的情感得以積蓄,朗读便是自然而然的迸发,而不是空洞的呼喊。再如,朗读在小说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聚焦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展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的细腻情感和内心世界。同时,用朗读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既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再如,说明文的语言决定了其朗读不像童话、寓言故事那么有趣,不像散文那么优美,不像古诗词那么有节奏。但我认为,进入语文教材的说明文,毫无疑问姓“语”,朗读同样在说明文的教学中适用。
不同文体,其文本的语言特色和创作风格大相径庭。当学生把握了文体,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朗读姿态,也就突破了“一个调”“学生腔”的难题。当然,我们理应清楚地认识到,朗读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不能忽视它的意义和作用,但也不能片面夸大其功效,更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使朗读成为形式主义。
站在课堂之外,我时常瞭望,一堂语文课的柔韧度,如何像滔滔不绝的波浪;我时常想象,一堂语文课的姿态,如何在朗朗书声中笙歌飞扬。朗读是活的,如同给文字以生命,如同那悠远深厚的运河,永葆生命的节拍。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