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可视化的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2023-05-30秦志平
秦志平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抒发感情的真实而充满积极性的能力。语文学习是在语境中建立与把握外显语序与内隐意脉的多重联结,从读懂字面的意思,到领会内在的意义,进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及言语艺术,领悟理解与运用语文的基本规律。教学中,通过整体关注教与学的思维过程,发现、把握并重构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主动建构对世界的认知,从而获得意义,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笔者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三黑和土地》一课,谈谈薛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整合词条图解,在组块识记中搭建表达支架
组块识记,就是从文本中提取需要积累的语言材料,重新组合成有内在联系的板块,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黑和土地》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人文主题是“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这篇课文是一首叙事诗,对于诗歌的教学,历来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课堂中,薛老师巧妙地整合词条图解,运用组块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将零散的教学内容加以整合,转化成结构化的活动板块,促进学生主动而充分地学习。薛老师首先出示了三组意义关联的词语,第一组词语和土地有关:土疙瘩、麦籽儿、顺溜、蹚坏、痒抓抓、白霎霎,让学生结合现代意思进行理解,纠正读音。第二组词语是三黑在土地上做的事情:翻地、耙地、打场、送公粮,结合图片和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理解。第三组词语:翻身,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学生了解到这里的“翻身”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翻身,而是指农民当家作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薛老师的词语教学并没有止于学生对词语的简单理解,而是接着让学生运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说一段连贯完整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说话练习,学生初步了解到三黑对土地的渴望,一有了土地之后,就不停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组组看似不起眼的词语,其实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可视化的过程。由词语、图片到解释,并梳理词语之间的关系,再到运用词语进行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的认知情况充分体现了出来,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为学生的表达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语文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感能力,获取表达运用的丰富经验。落实语文要素,掌握梳理信息的方法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梳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要点的实践与表达能力。
二、构建思维导图,在自主研学中提升表达智慧
统编本教材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陷入了另一种教学现象:为了单元语文要素,丢弃了课文自身的语用价值,忽略了学生的真性表达。薛法根老师所倡导的组块教学的初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方法就是实践,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构建思维导图,核心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入比较、丰富联想,将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形式理解透彻、领悟到位。学生经历了思维的过程,表达的智慧也会应运而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真正会领悟、会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薛老师抓住“情”来探究文本的价值。“情”有表情、心情、感情等。“表情”中抓住了全文的一个核心字“笑”,这是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把自己融入土地的发自内心的笑。体会心情时,薛老师在黑板上呈现了15个自然段的序号,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心情的句子。学生每找到一个表达“开心”的段落,薛老师就在黑板上擦掉一个自然段的序号。再透过一个个关键词,感受到三黑那种由衷的幸福感。这样直观的教学,让学生在思维的旅途中一目了然地看到全文主要表达了三黑的开心。而直到黑板上剩下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序号,而这一自然段又恰恰写的是三黑不开心的时候,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擦序号的真正作用在于“万绿丛中一点红”。
接着,薛老师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整首诗几乎都在写三黑的开心,为什么要写不开心的一个自然段?学生结合刚才找到的关键词,自己创编思维导图,思维的火花瞬间被点燃,在朗读和交流中,懂得原来写过去不开心,是为了和现在进行对比,还和未来对比。过去不开心,现在很开心,未来更开心。这样的教学不仅层层递进,悄然无声,还形象地让学生懂得了好的诗歌就像看山,连绵起伏的群山才更耐看。抒情诗就要有起有伏,诗歌的感情有曲有折,这样的诗才更具有张力和魅力。
抓住序号这一小小的标记,让学生的思维如一条曲线一样经历波折起伏。黑板上的上下折线,学生自创的思维导图,就像一幅幅画一样呈现在眼前。薛老师的课堂基于学生思维可视化原理,让学生的思维过程看得见摸得着,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有序的实践板块,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自主性建构,学生更能体会到三黑开心与不开心的情感变化。学生的思维在抽象的文本中具象化,经历了思维的过程,获得了语言智能的充分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薛老师建构具有组块特色的语文课程,用可视化的思维方式,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在思维的建构中让学生的智慧逐渐生长。
三、进行图像链接,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
温儒敏教授曾说过,语文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在课堂中,薛老师引导学生以读促说、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给学生在说与思的时候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很好地培养与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对于课文的中心句“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这個句子,薛老师拿捏自如,除了让学生了解这是一个中心句之外,还带领着学生体会三黑对来之不易的土地的珍爱。土地是三黑的命根子,是他的希望与将来,他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爱恋之情,这种感情是长久的,是深沉的。
接着,薛老师出示每一个自然段中叙事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单单叙事不是诗。再出示抒发感情的部分,告诉学生这才是诗。诗重要的是情,叙事诗不仅仅是写事,更要有情感的参与。光写事不是诗,有了情才是诗。比如“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这些都不是诗。“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这样的比喻和联想才是诗。
在一次次反复的诵读中,在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好的诗不是平铺直叙式的简单叙述,只有在叙述的基础上加入对比、比喻、联想、类比等方式的描绘,才是诗的真谛。最后的结课部分,更让人耳目一新:好的诗,不仅仅是一首歌,更像一杯酒,一杯醇香的酒。顺理成章进行了迁移运用:孩子们一放假,就奔向了大自然的家。好像________,________。我是一片泥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结课图文并茂,联系生活,让人感觉这不是诗歌的教学,更像是一场诗歌的盛宴,细细咀嚼,香甜浓郁,慢慢回味,意犹未尽。
仰望薛老师精彩的课堂,紧扣教材的特点和阅读提示,不仅有条分缕析的组块教学,将语文要素和课堂实践紧密结合,还有潜移默化的诗歌鉴赏,唇齿留香的语言实践,既高瞻远瞩又很接地气。通过学生分享的思维导图和迁移运用,薛老师了解了学生思维的角度,从而关注学生表达的维度。在教学中,基于思维可视化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为核心积累语言材料,能够生长出表达的智慧,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一生有用的东西——带得走的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