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唱法中的技巧运用与情感表达策略

2023-05-30张月月

大观 2023年2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情感表达

摘 要:民族唱法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发展历史,也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形式,其技巧在于呼吸、共鸣、咬字、吐字。在现代民族唱法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美声唱法中关于嗓音、真假声等的技巧,不断完善民族唱法的表现形式。同时,为增强表演性、观赏性和吸引力,还需要为不同风格作品選择特定的表现手法,关注其中的情感、审美文化特征,并重视表情、肢体等与唱法的配合。

关键词:民族唱法;技巧运用;情感表达

民族唱法诞生于中华大地,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俗称,经历了历史的推动和发展,迎来了现代演唱范式的发展阶段,具有更强的时代性、艺术性。其在字腔形态、作品风格方面的特点,使其成为我国主要的声乐艺术形式,广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更需要以继承、发扬传统艺术为基础,不断探究民族唱法的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既揭示其艺术本质,又推动该种演唱形式不断成熟,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

一、民族唱法中的技巧运用

(一)呼吸、共鸣与咬字吐字

民族唱法在初期阶段,主要以真声发声,声音靠前,通过头、胸、口腔共鸣控制声音音色。在中期阶段,民族唱法开始加入部分假声,更加彻底地打开喉咙,使得声音更为通透。到近期发展阶段,开始逐步融入一些风格多变的演唱技巧,歌曲演绎难度也随之增加,整体以真声假声混合为主。

民族唱法的美学特征,首先表现在其字正腔圆,所以咬字是重要技巧的首位。基本要求是字音清晰,没有发音错误,不会出现含糊情况。演唱者要弄懂该汉字在字词组合和语境中的正确含义、发音,尤其是多音字、异形字和语音流变后的发音规律。在演唱时要控制好字头力量,轻重得当。用与字头相同的口型继续唱出字腹,保持与口腔内气息的对抗,确保字腹的延展流畅自如。到字尾阶段,需要完整收音,尤其是对元音的处理,要适当延长咬字时长,不要因为收得过轻而出现字声分离、发音模糊的情况。在反复训练咬字发音时,要尤其关注出字、引长、收音这一完整过程,确保字味儿纯正。同时,可根据演唱需求,适当借鉴戏曲唱法中对于字的处理方式,融入一些人物情感,随着曲调的变化咬字吐字,或强劲有力,或弹性十足、落地干脆有声[1]。

咬字发音正确是为了使歌曲听起来平顺自如、情感真挚,这一过程也离不开呼吸技巧的运用,通过存气和灵活吐气,使演唱效果更加平稳。在传统民族唱法中,更多采用腹式联合呼吸的方式,在体内存储更多的气息,再根据演唱需要送到指定位置,保证前后气息更为绵长,演唱节奏更为灵活,与设计的舞台表演计划适宜。首先要关注气口,即受众听到的呼吸、喘气、停顿声音,尽量利用偷气或快吸气的方式,使气口舒缓,或被隐藏在演唱技法之中。其次,要通过胸腹联合调节肌肉群的方式支撑、调整气息。肺部吸气,腹部储气,腿部发力,身心自然放松,追求稳与自然中的多重结合,更好地将气息调节用于发声。适当将漱、顿、颤等发声方式运用在调节气息节奏中,更好地完成多种形式的润腔。

该类唱法通过多腔共鸣达到美学效果,需要演唱者根据实际需求控制共鸣的位置和共鸣的组合。例如,低音区尽量通过胸腔共鸣,将气息盘旋在胸内,再直接传入口腔,使得演唱更加圆润细腻。与之相对的是,在中音区依靠口腔共鸣的方式,在高音区利用头腔共鸣方法,处理演唱内容。在共鸣中要注意气息转换方式,尤其是想让声音听起来更加柔美时,可适当打开部分喉咙,加入鼻腔共鸣的方式,强化发音效果。

(二)借鉴美声唱法部分技巧

美声与民族唱法都是一种人声表达艺术和音乐表演形式,虽然其音色、共鸣、咬字、行腔、声音运行与控制等有所差异,但民族唱法可借鉴美声中对于呼吸、发音等的处理技巧,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其一,可借鉴美声唱法的真假声处理方式,解决民族唱法的换声问题。利用深呼吸方式保证气息自然通畅,将声音带入胸腔,自然拉长发音管,放松喉腔肌肉,再唱出高音。在转换高低音时要适当调节声带,防止声音振动边缘不统一,导致声音不稳定,出现破音或较为明显的换音情况。

其二,可借鉴美声技巧调节共鸣机制。适当增加美声唱法中相对圆润丰满的低频内容,做混合调节。需要真正地打开喉咙唱歌,控制口腔、软腭、咽喉等,使喉头更加稳定,并可以适当地下降歌唱声道,从而达到泛音共鸣管的形态。放松下巴、舌头再咬字,调整好呼吸,尝试用抽气的方式集中气息、控制气息。随着气流的自然下降、扩张,延展喉部,适度延伸声道之后再进行声音上举,保证声音在喉腔不会出现拥挤的情况,从而达到使音色更加浑厚的目的,也使得演唱更加稳定。但该种打开喉咙并不是外部的极端动作,要避免过度撑开喉咙而使得舌根紧张、声音下压的情况。避免违反民族唱法的本来原则,否则没有增加低频音反倒使声音变粗[2]。

其三,可适当借鉴美声中的花腔技巧,演绎有难度的声乐作品。考虑到可能要在高音位置加入更多颤音、跳音装饰旋律,以及作品的情感特点、音域内大幅度跨越的实际情况,在咬字时既需要表现民族唱法的字正腔圆,又需要通过打开喉咙的方式沉降喉头,做到咬字声音通畅,声区更为统一,对字的处理相对干净轻巧,呈现基本的跳跃感。用气息托住字符,以延长效果。避免咬死咬紧,适当放松牙关,用两肋支撑气息,送出弹跳音。对于音域更广的作品,尽量放松双肩,吸气抽气,找到伤心哭泣的感觉,再用下腹部控制气息状态。遇到花腔结合位置要快速换气,做到肌肉与气息配合,更好地衔接连音、跳音,使吐出的每一个字像被拍的皮球一样有弹跳性,实而不虚。

二、民族唱法中的情感表达策略

(一)为不同风格作品选择不同表现方法

为了更好地表达出作品中的情感,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演唱技巧、表现形式,突出作品风格。

在演唱民间小调等地域民歌时,要考虑到民族韵味。要认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其用相对朴实的歌词呈现了哪些含蓄的情感或热烈的民族性格。在演唱时,对于旋律起伏较小的部分,要尽量控制好气息,防止唱得过满,在音乐向上走的时候一点一点给出稳稳的气息,保证将声音送上去。尽量用说话的方式咬字,不断向上推、向外送,呈现歌曲中或喜或哀或低或远的感情状态。而在处理相对变化较多的大调音时,则应当用均匀呼吸开阔音乐线条,比如当出现相对密集的叠字时,就需要厘清主次轻重,呈现歌曲的地方特色,强化音乐美感。在大跳位置,使气息均匀下行,呈现一定的颗粒感。

在演唱艺术类歌曲时,要了解其是运用哪些技法进行改编的,其中的语言特点、旋律特征是怎样的,同样要唱出民族歌曲应有的味道。比如用闭口音模仿闻花香的状态,将气息吸收到身体里之后,再自然控制,唱出歌曲,牵引受众的聆听情感。在吸音之后往回唱闭口音,目的是控制气息力量,稍微向下沉氣,表达一种期盼的、甜蜜的或忧思的情感。在演唱归音时也要防止气息过浅,唱得含糊,可适当延长一个两拍的节奏,不要归得过紧。

在演唱戏剧性较强的作品时,考虑到其较宽泛的、较大的线条,要尽量呈现出饱满的音色和状态。比如控制气息力量,放下来唱,唱出流水的状态;或通过拖住气息力量,达到吟诵的效果,仿佛真的有琴曲悠扬传出;也可以通过较为起伏的演唱节奏,以诉说的方式呈现歌曲中一浪接一浪的情感变化。处理低音高音戏曲旋律,要做到虚实结合,气息适当拉宽,防止上冲。考虑到歌曲内容,可以适当地高音低唱、低音高唱,使观众的情感心理随着表演节奏而不断变化。另外,由于在处理跳音时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不要过大地打开腔体,不要把字咬得过紧,防止出现演唱空洞的情况。拉开旋律的幅度,吸着气息顺畅送字,更好地控制音乐,唱出层次和区别,使得音乐情感最为丰富的部分与听众达成情感共鸣,推动表演走向高潮[3]。

(二)关注作品的美学特征

其一,根据作品风格调整音色,使之符合观众的赏析习惯。比如,赞美自然就避免大声歌唱,尽量用柔美含蓄的音色呈现蓝天、白云、流水等委婉的音乐画面。减弱音量,放慢速度,轻声但有力地处理感情,尽量使和缓的声音持续到曲尽之处。

其二,关注作品的方言美学。例如民间小调中会出现许多贴近大众的语言,在处理该类作品时尽量唱出方言美感。比如改编自山西梆子的作品,要用方言讲感情,注意不分前后的鼻音、合口的声母、卷舌开口的韵母等等。按照民族唱法的吐字方式,规范、统一处理方言的韵律、特点,将其适当穿插在不同的发声观念、行腔意识之中。处理好演唱中的实际问题,让观众听得亲切,联想到生活经历,触发深层次情感。

其三,做好润腔包装,即适当地进行美化和修饰,解决原有作品中情感烘托不足的问题,与曲调相辅相成。具体需要围绕整个作品的旋律、调式、力度等不同音乐要素,选择颤音、滑音等处理方式。比如,陕北民歌中会出现较多依靠下滑音、波音等处理曲调的方式,可以相对细腻流畅地演绎故事,呈现鲜明的音乐形象;用特殊技法处理相对平缓的歌曲部分,会呈现亲切自然的情感和民族韵味;利用抽气方式模仿哭腔,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观众哪怕不看歌词,也可以感受到乐曲的情感和内涵[4]。

其四,要关注作品歌词,避免过于重视技巧对于情感的处理,忽视了歌词本身蕴含的丰富情感内容,以及对观众、听众的心理引导。比如部分改编自诗词的民族歌曲,用唯美细腻的字词形式呈现了拟人的、比喻的形象,可以展现或相思或期盼的思绪,本就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在表演之前,需要演唱者深入分析歌词内容,抓住整个诗一般的歌词中的核心内容。例如“看”是题眼,表达了主人公对于他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看”作视觉引导,层次性地展现了景物的变化,暗示了情感的变化。这就需要演唱者处理好“看”前后的高低音和节奏。再例如,“桃花”反复出现在歌词中,营造了错落有致的画面,桃花林中的水和桃树枝头的风都是主角人物情感的寄语,在演唱时就需要演唱者控制好音域的范围,或柔美或舒缓地展现静谧朦胧的乐曲画面,表现主角由低落到欢愉的感情变化。

(三)加强舞台表演配合

演唱歌曲时大脑会自然呈现画面,并带动肢体动作。该种表演既能传递信息,也可以给歌曲加分,让观众产生类似的情绪,随着演唱进入情境之中。

演唱者在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社会环境、歌词大意之后,可以将歌曲分为铺垫、推进、高潮、收尾几个阶段,有意识地控制语气、表情、动作。例如进入高潮的悲戚部分,尽量使得动作坚韧有力、幅度不大,但表情相对凝重,或自然而非拘谨地做小幅度颤动动作,表达主角人物或无力或绝望的心理,帮助观众更好理解或带入个人情感。该种动作表达也可以通过舞台走位的形式呈现,演唱者想象自己是歌曲中的人物,沉浸于故事氛围,一边做肢体动作,一边随着歌曲节奏做适当的移动,仿佛真的在迎接远处归来的情人、亲人,仿佛看到了东升的朝阳和西垂的落日。演唱者要使动作看起来不僵硬,并与歌曲情感较好地融为一体,走入歌曲,用歌声讲述人物的命运、故事的跌宕,通过歌声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5]。

演唱者也可适当借鉴戏曲的舞台表演形式,在表情、衣着、动作上进行个性化处理。例如,京剧中的“老生要弓、旦角要松”就是一种身段法则,是对于各行当角色的生动诠释,相对应的,其扮相、音色也有差异。在民族歌曲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有类似的信念感,用不同风格的扮相,引导自己的表情、动作。尤其是在控制微表情、眼神等细节方面,用流转的眼波、嘴角的微笑、忽明忽暗的眼神,传递自然通透的歌曲魅力。当然,这一过程中同样要控制好力度,注意戏曲与民族歌曲之间的差别,避免将演唱变为歌舞剧。

三、结语

在近现代,越来越多的歌唱家将西方的优秀唱法带回国内,不断探索民族唱法的新范式、新技巧,谷建芬、宋祖英等一大批优秀演唱家相继出现,并涌现了更多有创新想法的人才。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不同唱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唱法事业应当以尊重民族文化、保护民族资源为主要方向,走好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路线。具体应当在该唱法基本的呼吸、共鸣、咬字机理和表现方式的基础上,融入通俗的、美声的审美要求和特征,不断提高理想状态下的演唱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瑞.声乐民族唱法中情感元素的融入技巧分析[J].文艺生活,2021(2):102-103.

[2]孙治国.民族声乐与原生态唱法的对比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22):149-151.

[3]崔欣阳.试析《一杯美酒》美声与民族的不同演绎[J].艺术评鉴,2021(3):63-65.

[4]马致远,马昕娜.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间的融合微探[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0(5):20-21.

[5]徐凤.美声演唱技巧中情感要素分析[J].剧作家,2020(1):137.

作者简介:

张月月,甘肃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情感表达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谈朗诵对歌唱的作用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在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