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六大贡献

2023-05-30张海旺

军工文化 2023年2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核工业原子弹

张海旺

習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也称二二一基地、国营二二一厂等)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最具代表意义之一的历史见证。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和高科技发展、工业体系特别是核工业体系构建等能有今天的成就,都离不开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奠定的坚实基础和做出的重要贡献,在这里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是我们党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一个重要“精神密码”。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中国核工业发展初期的成果荟萃地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草原,1958年11月动工兴建,至1965年6月基本建成了集科研和生产、辅助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573平方千米、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1994年6月,基地正式移交青海省海北州;1995年5月,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告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

核工业是利用核反应或核衰变释放出的能量或射线,从事核燃料生产、核武器研制、核能开发、核技术应用,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产业统称。我国的核工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我国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并和苏联开启了原子能方面的合作。基地研究的是核工业战线生产的最前沿成果,制造的是核武器试验产品。核工业的基础是核燃料,而核燃料的生产需要突破一系列的科技和工艺难关。有了高纯度的核燃料,才能制造核武器所需要的核部件,而基地研制的就是核部件和由核部件组成的核装置,特别是核装置的研制要运用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辐射物理、超声速流体力学、爆轰学、材料学、电子学、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高科技成果,从中可以看到,在基地,不仅核产品是核工业发展初期的最高成果,而且相关技术都是当时科技领域的“高、精、尖”,这些科技成果又推动了核能的利用、核技术的应用等核工业产业链的延长,并培养出了一批从事基础学科和高科技领域的科研人才、“大国工匠”。可以说,一个国家核工业的发展水平,能反映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中国人民自主创新的典范地

党中央、毛泽东主席自作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决策后,就确定了“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959年6月,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单方面终止了中苏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并于1960年8月撤走了在我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所有苏联专家,设备、材料的供应也随即停止。对此,党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并且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确定为“596”,以示卧薪尝胆、矢志不渝、坚决拿出“争气弹”的雄心壮志。

基地作为当时的“科学技术中心”,从研制“596”开始,就在攻克一个接一个的“卡脖子”技术,不断实现“从0到1”的自主创新突破。“596”是按内爆原理设计的,在基地自主研制了起爆元件、引爆控制系统、“596”核装置试验产品、核爆测试手段和有关设备仪器等,并在1964年6月进行了全尺寸综合性爆轰出中子“冷”试验取得圆满结果,这标志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实现了从理论到设计的全面成功。之后,在实现原子弹武器化的进程中,基地不断突破科技难关、改进相关工艺、优化核装置、攻克设计制造难题,并反复进行原理性试验、工艺试验、环境条件试验、飞行试验等,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1966年10月27日,我国在本土上空进行了第一颗“导弹与原子弹”结合的导弹核武器爆炸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真正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而氢弹并不是原子弹的“加强版”,其研制难度与原子弹不可同日而语,基地科研人员根据加强型原子弹爆炸试验等诸多第一手资料,解决了裂变—聚变材料的布局、高能炸药部件配方、关键连接结构的研制等核心科技难题,完成了总体外形设计,并进行了风洞等重要试验,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空投爆炸了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产品。据资料,我国前16次核武器的国家试验产品都是基地研制的。

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很难,而实现“从1到N”的集成创新更难,这需要掌握规律、固化工艺、建成生产线、形成标准化,特别是许多元件和加工元件的设备都不是标准件,都需要基地自主设计、制造,基地服役期间配备了铸造、精密机械加工、特种材料、火工、引控等研制生产线。正是得益于集成创新,在基地成功实现了原子弹和氢弹武器化,并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装备了部队,保障了武器化产品的年度复检、完善改进、贮存延寿,使我国专门部队手中有了时刻待命的卫国长剑。据统计,基地服役期间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国防科工委及部、省级的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160多项,其中“原子弹突破及武器化”“氢弹突破及武器化”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形成地

1999年9月党中央隆重表彰为研制我国“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明确提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于“两弹一星”事业,而“两弹一星”事业中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第一”和“科学技术中心”的定位,就充分体现出“精神源头”的历史地位,且“两弹一星”精神在基地都有集中体现。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作为“两弹一星”事业所有参与者最坚定的信念和最闪光的品质,从基地开始创建到基地完成历史使命退役,在数万名的奋斗者身上都有充分展现,他们投身祖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在这项事业发展得最需要之时,隐姓埋名来到高原,心甘情愿奉献全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许许多多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把党的号召放在首位、把国家需要放在心中,从全国各地来到基地,从事基建、科研、管理、保卫、保障等各项工作,经受生命极限考验,无惧创业的一无所有,奉献了青春、心血、智慧乃至生命。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两弹一星”事业所有奉献者最笃定的价值和最自觉的行动,基地建设从搭建“三顶帐篷”起步、建筑物面积从“零”开始,在7年多的时间里,数万人、最高峰时近10万人参与建设,到1965年建成了总面积42.5万平方米的厂区、总长40.16千米的专线铁路、总长77.44千米的沥青公路等。特别是作为国防尖端科技的研究基地,研制生产车间内的设备摆放、生产线布置等都有严谨的流程、严格的规范、专用的标准。苏联毁约撤走专家时带走了相关的图样和资料,这些都是来到基地的设计、科技人员从头研究、吃透原理后完成的。并且在基地创建之初,又逢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所有的奉献者都是在饿着肚子、缺着营养的情况下咬紧牙关推进工作的,生活艰苦仅是一个方面,因陋就简搞科研并如期實现突破才是信念和意志的深刻体现。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作为“两弹一星”事业所有奋斗者最成功的实践和最不竭的动力,在从基地建设时的材料器械支持到基地建成后的仪器设备供应,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到原子弹、氢弹武器化的研制、生产等都有生动的体现。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两弹一星”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其孕育于与“两弹一星”事业相关的所有单位,其主要形成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标志地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真正挺起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脊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道:“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现在应当是扫清一切自卑感的时候了。”因为原子弹,让世界再次重新认识了中国;因为原子弹,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深刻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基地,最能体会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意志和精神。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撤销核工业部青海二二一厂的决定文件(国办发(1987)40号)中总结道,“二二一厂职工在海拔三千五百米、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下,奋斗了近三十年,为我国发展核武器事业建立了历史功勋”。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展示地

核武器研制是集综合性、复杂性、精密性、可靠性等诸多特性于一体的工程,仅靠一两个部门、一两支队伍是无法完成的。对此,党中央要求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全国先后有26个部委和20个省、区、市的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基地建设时的材料供应、人员调配、物资保障,到开展核武器研制时的要素保障、技术协助、集智攻关,再到基地退役时的出路安排、人员安置、后续支持都得到充分体现。1962年的二机部“两年规划”批准后,基地从1963年展开了“草原会战”,在基建上,中央专委调集建工部、交通部、水电部、铁道兵、工程兵等11个单位1.7万人的建设队伍,会同基地原有的施工力量共2.9万人突击施工;在科研上,党中央在1960年从全国各单位抽调105名高中级技术骨干,在1962年底到1963年3月又从全国各地抽调126名,加上历年分配的大中专学生和留学生,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的综合科研生产队伍,到1964年底,基地的科技人员达2600多名。1974年,基地的性质由事业单位改为国有企业。1987年6月,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定,基地进入撤点退役阶段。退役时,基地有职工近万人,加上家属子女等总人口约3万人,经过对各种安置方案的比较,最终以“适当集中,合理分散”的方式得到了全国27个省份的532个县市的安置支持,并且对这些离退休职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组建了专门机构负责服务保障工作。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彰显中国人民维护和平诚意的见证地

建立基地是党和国家在受到核威胁核讹诈之下的被迫之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就指出,“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而退役基地是党和国家的主动之为,把核武器研制基地“化剑为犁”是世界首个,这彰显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耸立在基地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的碑顶上醒目地镌刻着和平鸽,其向世界和未来宣告的就是维护和平。

回顾基地的厚重历史,总结做出的重要贡献,最深切感受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核工业原子弹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来自广西的中国核工业“ 开业之石”
“质谱技术在核工业中的应用”专辑
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公司简介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徒手“撕开”原子弹
浅析核工业的发展
评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