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05-30周跃辉

党政干部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摘  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要求,是党的二十大对中国经济进行战略部署的基本指导原则。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提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现实价值;基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提出实现中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质的提升;合理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2-0037-06

[收稿日期]2022-12-15

[作者简介]周跃辉(1983— ),男,湖南邵阳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1]28。这些重要论述,是指导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都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质和量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2]146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的“质”,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是从经济效率角度来讲的;而经济的“量”,则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的总量、速度,是从经济规模角度来讲的。这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分析和研究中国经济史就会发现,没有量的增长,就不能为经济运行提供基础;没有质的提升,就不可能让经济发展更有效率。

辩证认识、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这两者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党有非常优良的传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等中长期规划以及每年的年度计划中确定经济目标时,都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作为重要前提。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曾出现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的问题,也曾出现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甚至出现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论英雄的偏向。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经济发展的效益低下,环境遭到破坏,甚至百姓福祉受到严重损害,这些教训值得反思。

当前,大国博弈更加激烈,俄乌战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仍然不容小觑,后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有待观察。由此,带来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多,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抬头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可能遭遇更大的“逆风”和“回头浪”。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亟须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确保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唯有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才能真正稳得住、可持续,国家发展才能摆脱核心技术被人“卡脖子”的被动局面。

根据WTO(世界贸易组织)于2022年11月份发布的最新货物贸易数据,由于全球经济继续受到冲击,全球对货物贸易的需求正在降温,货物贸易增速可能在2023年进一步放缓。数据显示,2022年9月,WTO的货物贸易晴雨表指数仅为96.2,不仅低于该指数的基线值100,也低于WTO公布的2022年8月指数数值,反映出全球贸易商品需求降温。WTO预计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仅增长1.0%,远低于此前估计的3.4%。[3]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中国GDP总量已经突破了114万亿元,经济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大幅提高,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2013年至202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6%,经济增长率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我国环境、资源、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承载力面临极大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的提升遭遇瓶颈,传统的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走集约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煤炭资源为例。我国能源的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最大。中国的煤炭能源存储量位居全球前列,全球约13%的已探明煤炭储量均在中国。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都是全球重要的煤炭出口国。但在2009年这一境况被彻底扭转,我国从煤炭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煤炭进口总量已经达到了3.04亿吨。[5]事实上,我国在煤炭领域的贸易逆差已经十分严重。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煤炭进口量更是同比大幅提升。2021年8月,我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增长35.8%,已攀升至2805万吨。[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经济发展不唯GDP,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GDP,而是追求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经济建设论述的核心思想。整体上看,2021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稳稳站在一万美元水平之上,要巩固这一成果并顺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一定的增长率。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民生支出、居民就业、政府运转等就没有物质基础。鉴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我国未来的发展必须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必须确保经济增长期处于合理区间。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做好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六稳”“六保”任务①,只有把经济“蛋糕”越做越大,才能在当前形势下守住经济稳定运行的底线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量的扩张,不是不要GDP的增长,而是要更有效率、更高水平的量的增长,即“经济发展必然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顾名思义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而最终落脚点是“质的稳步提升”。从长期来看,土地、资本、人口等生产要素投入最终都会遭遇瓶颈,唯有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但这并不是单一维度能够解释的。结合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髓,我们认为:实现中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统筹发展和安全。

(一)推动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提出,创新是指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就启示我们,在现有的生产要素条件下,使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当前,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需要科学的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大国博弈的舞台上,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提高原始创新和基础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不少地方干部还是热衷于招商引资,追求“短期效益”,而抓创新、抓科技这一利于长远的战略举措,往往投入的资金和精力不足。

(二)推动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

经济社会各方面是一个系统,各子要素必须协调一致,相得益彰,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健康、行稳致远。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不平衡的状况比较突出。不可否认,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等基础条件不同,加上各地区的人才资源分布亦不平衡,导致发展的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就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中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协调发展任务繁重,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协调。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鎮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32。

(三)推动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1]50这一判断在党代会报告中系首次提出,足见其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无疑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这是因为绿色发展不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能够以低碳循环经济新模式积聚新的经济发展动能。从历史角度看,西方国家普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是完全不可取的。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顺应自然,走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事实上,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大势所趋,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经济形态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就是要尽快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子,要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若依然走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路子,难以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推动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

纵览人类文明发展史,从闭塞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合作、从隔绝走向融合,这是人类发展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回望中国经济史,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中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我国深度参与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事件。这一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也表明,加入WTO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当前,随着大国博弈的加剧,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势头盛行,中国经济开放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坚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五)推动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197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1元,2009年突破万元大关,2014年突破2万元大关,2019年已经突破了3万元大关。当前,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需求仍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这些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还存在诸多不足。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更加广泛,对高质量公共产品的需求将日益多元化,对分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有更为急迫的期盼,对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期盼、新要求,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无可置疑,这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

(六)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国内外局势,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研判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形势任务,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就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发展中考虑安全问题,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我们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同时又要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事实上,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警示我们要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与经济安全等传统安全相互依赖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到未雨绸缪,有效应对。

三、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没有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经济工作,运用好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工具,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中国经济发展的“巨轮”不偏向。要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抓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2022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这正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并加以落实。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经济思想上下更大功夫,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把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自觉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

(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列一章进行论述,足见其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教育、抓人才,最终是为了推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进行打压,试图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②这些事实,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决策部署,做到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与此同时,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要多措并举保持传统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促进传统制造业提升改造,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以实打实的产业积累和发展夯实经济增长基础。

(三)加快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要进一步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从区域重大战略角度看,要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值得指出的是,鉴于中国地缘政治的特点以及目前美国对我国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空前严峻,我们要更加重视东北地区的振兴问題。东北地区关键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怪圈,以改革新突破形成发展新动力。此外,东北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全面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构建东北对外开放和要素全球化配置的大通道、大平台和大布局。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二是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三是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社会各界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此外,在实践中,我们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

(五)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8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强化进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外,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六)着力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二是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四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七)防范和化解重大经济社会风险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牢牢把握“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基本原则,防范和化解重大经济社会风险。深入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此外,要加快实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打通卡点堵点,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主动防范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注释:

①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②2019年5月16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以“科技网络安全”为由,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公司及其70家附属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此后,美国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打压措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世界组织预计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1%[EB/OL].https://www.ndrc.gov.cn/fggz/fgzh/gjzzychyjdt/gjzzyjdt/202210/t20221031_1340394.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shuju/2022-02/28/content_5676015.htm.

[5]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年度数据)[DB/OL].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1年8月份能源生产情况[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9/15/content_

5637376.htm.

责任编辑  刘海巍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