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策略探究

2023-05-30叶炼

关键词:中学美术传统

叶炼

摘 要:在中学教育体系中,美术是非常关键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学美术教学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美术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对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及渗透原则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有关对策,以促进美术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学美术 人文内涵 传统文化元素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44

社会在持续发展,加上教育机制的变革,中学教育事业有着很多的发展契机,也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教育从业者而言,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弘扬及创新,注重相关方面的发展,把传统文化元素同教学体系全面融合在一起,为教育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而完成教育任务。就教育体系来看,美术学科不但具有人文性特点,还具有社会性特点,就此来看,美术和传统文化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基于新课程变革的背景,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的课题。

一、关于传统文化元素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再加上社会变革,文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这是由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著决定性作用。根据字面意思来看,传统文化属于文明发展的关键形式,能够极大地体现出某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发展过程。带有民族特色的思想及文化,可以充分体现出一个国家及地区的总体建设状况。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文化元素是我国民族精神的关键载体。基于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各个国家及地区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使得传统文化深受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它还借助强大的影响力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在这之中,传统文化元素涉及众多内容,如建筑、服饰、文化及宗教等。传统文化在各个艺术领域中,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我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解析。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的积淀,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传统文化具备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质和风貌,充分体现了文化的演变。我国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都具备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人们学习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应用,能够创造出更加新颖的东西。从该层面讲,传统文化与美术息息相关,离开了传统文化,美术便缺乏了灵魂与灵感,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学美术教学要求教师对美术教学进行一定的创新,拓展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把含有时代与民族精神的元素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推动中学美术教育长久发展。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借助其独特性和包容性获得了创新发展,并实现了一定的传播。然而,在经济及文化多元化发展之下,一些学生开始推崇外国文化,对迪士尼等文化非常了解,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部分学生更是一无所知。基于这一现象,中学美术教育人员需把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教学体系中,让学生拥有多元化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其次,满足新课程变革的相关标准。从美术课程标准来看,教育人员应强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我国美术文化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能够追溯至远古时期,同世界美术文化一起建立美术艺术体系。对于中学美术课程,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加强对美术内涵的认知,把美术发展和社会、文化及自然发展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丰富的美术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根据新课程变革理念,中学美术鉴赏课程属于科学实践活动,是学生艺术学习的基础科目。学生在进行学习和理解时,不但能增强其文化理解能力,还能增强其艺术审美能力,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全面践行和实施新课程变革的相关标准。

最后,有助于加强中学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体系中,美术是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发展及传承的有效载体。因此,它和传统文化元素有着密切的关联。根据现阶段美术教学的具体状况,一些学生常常会忽视美术教学,未能正确看待其积极作用。有的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存在学习别的科目的现象,如此将难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部分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传统文化持反对的态度。基于这一现象,中学美术教育人员应加强对学生文化的培育,全面挖掘美术教学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对美术教学理念持续优化,进而促进美术教育事业发展。

三、传统文化元素渗透的原则

从中学美术教学来看,在这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应根据相应的渗透原则开展,确保二者融合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帮助学生获取高质量的美术教学资源,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体来看,包括下述三个原则。首先,视觉性原则。在实际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要借助具有一定可视性的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育其学习及鉴赏能力,并利用其视觉能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进一步提高其学习效率,提升其审美能力,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其次,人文性原则。根据中学美术教学现状,应把有着较强感染力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教学中,实现教学深度与广度的有效延伸,对学生的价值理念进行影响,推动其对传统文化内涵展开全面分析。最后,代表性原则。我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需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元素,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四、基于中学美术教学,有效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对策

基于素质教育的背景,对于美术鉴赏课程来说,应围绕三个方面设置课程教学目标,一为认知能力方面,二为技能方法方面,三为情感理念方面。通过这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育其优秀的审美情趣。对学生鉴赏和评价艺术作品进行科学引导,提升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加强他们对多元文化的重视。从美术教学来看,将其和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实际可采取的方式和教学对策如下所示。

第一,加强对工艺美术的学习,深入分析其人文内涵。对于中学美术鉴赏来说,工艺美术学习是关键内容。在这之中,彩瓷及青铜器为古代的主要艺术,是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对学生开展科学引导,教会他们欣赏工艺美术,对其中蕴含的人文内容进行全面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作用。比如,教师在对《楚王问鼎》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西周时期相关的青铜器图片,让学生学习青铜艺术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时代特征,以提高他们对西周文化内涵的全面认知。

第二,根据建筑体系,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元素。从建筑风格看,它是携带民族特色的建筑,例如苏州园林及长城等。从建筑艺术看,它属于传统文化元素和美术之间的有机融合,不但有着实用性特点和艺术性特点,还能利用对建筑艺术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认识。比如,对《古代园林艺术》展开讲解时,可借助苏州园林这一主题,讲解其设计理念、布局及结构等,让学生分析和讨论,了解民族的审美习惯。在这之中最为关键的是,各个建筑作品反映的美学特征也是存在差异的,比如,苏州园林强调的是含蓄特点,而北京故宫主张大气。这样有利于全面了解园林的群体组合特征,感受其带来的艺术魅力。

第三,健全美术鉴赏课程。为更好地开展美术作品鉴赏,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是非常关键的方式。根据目前的中学美术教材来看,其中涵盖了我国传统的山水等绘画作品,还有陶瓷等工艺品。对此,教师应科学使用目前的美术教材,深入挖掘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促进美术教学顺利开展。要全面获取有关的资料,补充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到其中的魅力,增强其学习兴趣。以青铜器鉴赏课程为例,教师可抽出一节课时来讲解,在进行备课时,教师应查询有关的影视及音乐资料,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各个时期青铜器的特点,以保证学生全面认知青铜器蕴含的艺术特点。在对古代山水画进行鉴赏时,若是条件比较好的状况,应尽量运用实物山水画作品。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近距离欣赏该艺术作品,不管是在视觉上,还是在触觉上,都能提高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眼界,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对传统名画开展赏析,要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对于传统名画而言,其中主要体现的是思想价值观念、经济发展观念及政治诉求等,有着非常高的审美及艺术价值。

第四,组织美术实践,感知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中学美术课程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还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在体现人文性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其中蕴含的艺术气息,增强其艺术及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艺术创作是为生活提供服务的。对于美术教师来讲,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融入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美术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在把美术作品渗透到课堂的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美术展馆及标志性建筑物等,或是借助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多元化的美术活动,比如包元宵,让学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使其持续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元素。

第五,加强有关课外知识的学习。传统文化元素涉及一系列内容,如文字、诗歌及戏曲等,充分彰显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想要全面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在实际开展美术教学时,要求教师对有关知识的延伸进行合理运用,不但要讲解作品中蕴含的美术元素,还应合理引入有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加渗透面。

比如《清明上河图》中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进行艺术鉴赏时,可基于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当时的建筑特点进行讲解,或是通过对人物特征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当时的书法、兵器及服饰等传统文化元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促进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渗透。

第六,对教学方法开展创新,有机融合传统文化元素。首先,采用游戏教学方式。中学时期学生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然而因为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大多数人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此,应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借助游戏方式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加入美术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比如色彩教学,它在美术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传统文化元素中也非常关键,可以反映出彩墨画的特点。实际开展色彩教学时,可适当引入彩墨画方面的知识,通过颜料和墨汁的有效融合,进行点和线的绘画,再通过评比方式选出优秀的小组作品。该教学形式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色彩的运用,还能让他们了解彩墨画的内容。因为在这之中使用了墨汁,还可在课程中渗透其他的元素,如“文房四宝”,来补充课程内容。游戏完成后,还应引导学生对知名作品进行赏析,对其彩墨技法及用笔法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其次,将兴趣导入教学。利用可以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组织教学实践活动,这是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就传统文化元素而言,它属于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涉及大量的历史人文知识,可以当作兴趣导入素材。比如脸谱,它也属于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是利用颜色及图案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展现,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将脸谱导入教学,可以让学生加强对色彩的认知。通过讲解不同脸谱,呈现的人物特点,将其和实际生活进行融合,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教学内容。

第七,结合民间工艺。中学美术教师在对相关的美术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民族民间工艺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学习银饰的相关内容时,在开始授课之前,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醉苗乡》这一视频,进而促使学生们加深对于苗族的传统文化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们展示一些苗族的银饰品,为学生们讲授这些银饰品对于当地人的重要意义,进而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為学生们准备剪刀以及胶水等工具,带领学生们开展制作头饰以及衣饰的实践活动,当学生们制作完成之后,由每一个组的小组长负责报告并展示作品,在展示完成之后,教师以及学生们需要对作品进行评价,促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中学美术教学有效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进一步延伸美术教学的广度及深度。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拓展,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审美及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进而有效达成美术教学目标,推动美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开红《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科幻画报》2022年第6期。

[2] 韩宜芳《浅谈如何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高教学效果》,《明日风尚》202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中学美术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创意美术
在多解中学创新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