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的救助探索

2023-05-30苏治玉冯小会

国际公关 2023年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救助

苏治玉 冯小会

摘要:2022年我国因丧偶需要单独抚养子女的母亲约有260万,我国政府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没有制定针对性的社会救助政策,她们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中。社会工作针对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问题及原因,运用生态系统等理论,在专业理念、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展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干预,力求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救助目标。

关键词:社会工作;丧偶单亲母亲;救助

由于女性的社会角色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在独自承担家庭责任的压力时,她们面临的挑战大于单亲父亲,因而单亲母亲家庭成为增长最快的生活贫困群体之一,反映了“贫困女性化” 的观点。[1]每年约有60万人猝死,青壮年的男性猝死率普遍高于女性,这意味着丧偶单亲母亲不再是个别家庭的特殊问题,而是逐渐成为相对普遍且突出的社会问题。因而,社会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协助她们摆脱困境,实现自立自强。

一、社会工作对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的救助

贫困丧偶单亲母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我国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救助政策,对于符合《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政府只是通过现金补助或实物补偿来实现。[2]虽然这些临时性的救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困难、有效支持的作用,但却并不能回应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的多元化需求,他们不仅存在“物质贫困”,而且存在“精神贫困”。[3]米克尔莱特认为,公共的社会救助项目无法全面覆盖深度贫困对象。所以,对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的社会救助应该是一个综合性、多元化的系统工程。

社会工作是以应对因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而出现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形成的职业化助人活动,理念是“助人自助”,在专业价值观接纳、尊重、保密、个别化等原则的指导下,社工运用个案、小组在微观层面实现增能赋权;利用优势视角挖掘潜能,在中观层面以家庭为单位,整合社区资源,解决物质和精神贫困问题;在宏观层面,倡导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力量的关注和帮扶。这与一些福利发达的西方国家提出的“发展型” 社会政策理论很相似,有助于我国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救助,完成了从“授人以鱼” 的生活救助到“授人以渔” 的提升能力救助、从单一的“政府” 救助到多元化的“社会” 救助、从“物质” 性救助到“精神” 性救助、从救助管理到救助服务的转变。[4]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丧偶家庭的问题及原因

(一)家庭成员的情感困境

第一,夫妻关系断裂,陷入情感上的困境。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认为,成年个体心理倾向于寻求依赖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这是情感依恋理论。因丈夫死亡而被割裂依恋关系时,女性往往難以承受由此带来的心理伤害和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时间建立的情感依恋很难再重现。夫妻情感的断裂,甚至会影响她们以后的婚姻选择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第二,不合理归因带来消极的情绪。丧偶单亲母亲在遭受身体和心理悲痛的同时,对丈夫死亡的原因可能会进行非理性归因。一方面,不管是什么直接原因引起丈夫的死亡,妻子都会产生内疚和自责心理;另一方面,丧偶单亲母亲会遭受到社会的偏见和歧视,被贴上“不吉利”“克夫” 等标签,这与“远距离偏好” 理论的观点相符合。[5]

第三,丧失父亲,影响子女健康成长。子女可能无法彻底走出失去父亲的阴影,导致情绪低迷、失控。单亲家庭子女的需求更加多元,包括亲子关系安全、心理情感安全、经济安全等,这些需求如果无法从家庭得到满足,就会造成亲子沟通不良、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甚至会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美国学者Jerry J研究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儿童,发现男孩更易形成反社会人格,女孩更容易自卑甚至是自闭。[6]

(二)家庭的发展困境

第一,丧偶直接导致家庭经济收入下降,家庭生活困难。目前,我国没有对贫困丧偶单亲家庭出台特别的救助政策。美国的单亲母亲家庭的贫困率最高(43.5%),单亲母亲家庭的贫困率是单亲父亲家庭的2倍,是双亲家庭贫困率的5倍。其贫困的最主要原因,是单亲母亲照顾孩子,工作时间有限,导致工资收入普遍较低,难以维持整个家庭的支出。生病或其他意外也会导致家庭生活困难。

第二,父亲角色的缺失,会带来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单亲母亲一人承担需父母两人共同担负的家庭教育责任,对子女的陪伴和教育可能会出现两极化。一种是丧偶单亲母亲过于重视子女,Jerry J认为,丧偶单亲母亲独自抚养子女时,会比之前更关注子女,想要获取子女更多的情感支持而导致过于敏感或强制,极容易产生亲子冲突;另一种是单亲母亲承受职业、经济、心理等巨大压力,无法关注到子女的情绪、心理变化,可能会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第三,丧偶家庭的赡养、抚育压力大,导致“老无所养、幼无所育”。“养儿防老” 的中国养老模式,其子女需承担大部分的赡养责任。对于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将会面临物质、精神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困境。单亲母亲收入低而无力负担高昂的教育费用,其子女很可能会提前结束自己的学业,进入劳动市场帮助母亲分担经济压力。但他们由于人力资本不足,只能进入低端的劳动力市场,选择工作时间长、技术含量低、收入不高的工作,变成新一代教育投资少的低端劳动者,家庭的经济贫困问题就可能产生“代际传承”。[8]

(三)社会融入的困境

丧偶单亲母亲的社会支持网络弱化,社会融入困难。首先,丈夫的亡故导致家庭结构的改变和家庭关系网络的缩减,社会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弱;其次,其自身为逃避社会现实,选择断绝以前的社会关系,主动减少与社会的融入;最后,社会上存在文化排斥,邻里乡亲的闲言碎语使她们与社区之间也呈现半脱离状态,难以融入社会。另外,面对单亲家庭的贫困问题,政府还没有完善的救助政策和体系,大多数单亲家庭依然处于十分艰难的现状,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会再适应困境。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的救助目标

社会工作有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方法,针对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开展救助将从整体视角全面提升综合能力作为救助的最终目标。

第一,短期目标:解决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面临的具体问题。丧亲家庭,在精神上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要对其实施心理疏导,排解消极情绪和调整心态。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为未成年子女提供心理支持。社工在开展救助活动时,要识别不同家庭所面临的具体、紧迫性问题,明晰其真实需求,并制订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9, 10]

第二,中期目标:提升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自身的能力。格里夫和休曼(2004)认为,需要“调整和适应” 两个过程来帮助家庭处理丧亲事件,调动家庭成员所有力量来适应家庭结构变化。社工在开展救助活动时,要促进家庭成员沟通、调整家庭关系和挖掘家庭成员的潜能,以提升家庭共同应对困难的能力。

第三,长远目标:推动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发展,协助她们重新融入社会。一方面,协助丧偶家庭扩大和加强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必要的情感和实际帮助,助其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倡导社会对丧夫妇女的接纳,去掉负面的标签化,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她们再婚重组家庭。

四、社会工作介入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的救助实践

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理论之一,也是助人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强调“人在情境中”,重视个人、家庭和社区、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在生态系统理论中,针对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的救助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系统介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与方法,通过多元层面、多元系统的干预,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救助目标。

(一)微观系统

社会工作主要针对案主及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互动能力。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组织社工或志愿者对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开展综合性、专业性救助服务。在此过程中,社工主要扮演治疗者、教育者和組织者的角色。

针对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首要问题是帮助他们应对丧亲之痛带来的心理情感问题。社工应用尊重、同理、接纳等价值理念,为陷入情感困境中的母亲提供心理社会治疗服务,必要时要进行哀伤辅导。对其子女,要运用文化和宗教信仰,对死亡进行重新定义,从而获得抗逆力来理解和克服压力。[11]对于丧偶母亲因非理性归因而带来的消极情绪,社工可以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创立的ABC理性情绪治疗法开展干预工作。针对家庭关系紧张、亲子沟通不畅的家庭,社工应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相关理论,促进家庭中婆媳、亲子之间的交流,推动彼此互相理解和包容,在沟通互动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重构关系,恢复家庭的正常功能。

(二)中观系统

社会工作主要针对案主家庭与所在社区内部组织的互动能力。美国和智利很早就出现了为了解决家庭贫困问题的社会组织。社工通过运用团体的、组织的力量,动员社区中的志愿者积极参与,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以增强社区组织对家庭需求的满足。在此过程中,社工扮演支持者、使能者和资源链接者的角色。

小组工作在针对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问题时,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社工在社区搭建单亲母亲支持小组,为她们提供一个温暖、支持和安全的交流平台。同时,从优势视角出发,运用增能理论挖掘她们的潜能,使其提升工作能力,增加收入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增强她们应对生活困难的抗逆力;另一方面,社工应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组成互助小组,通过讲述、倾听同伴的生活经历,引起组员的共鸣,使其相互支持和鼓励,自信、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健康成长。

社工还可以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邀请单亲家庭参加。一方面,能够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提升有效陪伴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与其他家庭建立关系的机会和融入社区的途径。社工也要积极争取邻里乡亲、社区志愿者、居民委员会、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资源,强化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恢复亲属、朋友和邻里等非正式的支持网络,扩展政府、妇联、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学校、医疗机构等正式支持网络。

(三)宏观系统

社会工作针对案主的生活背景、社会文化和政策制度等方面,主要干预措施包括社会倡导和社区活动。对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的宏观介入要整合社会资源,倡导社会关爱、帮扶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消除文化歧视,创建更加包容多元的社会氛围;倡导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在此过程中,社工主要扮演倡导者、协助者和宣传者的角色。[12]

首先,社工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为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争取各种社会资源。社工利用线上、线下、大众媒体等多种平台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包括爱心个体、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多方资源,实现对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的救助;其次,社工组织要对贫困丧偶单亲母亲家庭采取行动策略,在社区中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升居民关爱、帮扶丧偶家庭的意识,创建和谐有温度的社区氛围,帮助她们融入社会生活;最后,社工应积极倡导政府制定合理的社会救助体系,子女教育抚育、住宅安置及就业等相关政策,进而从宏观层面为贫困丧偶家庭争取国家与社会的支持。

五、总结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逐渐进入“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 的发展阶段,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协调社会关系、整合多方资源、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作用。但是,社会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是资金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社工薪资待遇低、资深的专业人员流失较多、对实务的经验探索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是舶来品,有许多地方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适应,还需要探索本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玲.单亲母亲家庭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江汉论坛, 2008(12):131-134.

[2] 何珍.贫困单亲母亲的社会救助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3] 李宇航.贫困单亲母亲生活困境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9.

[4] 尹乃春.走向发展型救助:社会救助的制度转型与目标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2(01):131-134.

[5] 乔纳森·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6] 韩晓燕,费梅苹.正面成长: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7] JerryJBingers.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65-469.

[8] 许艳丽,董维玲.单亲母亲家庭经济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8(02):20-25.

[9] 谢苇苇.丧偶单亲母亲家庭亲子沟通个案研究[D].吉安:井冈山大学,2021.

[10] 王丽君.个案工作介入农村丧偶单亲母亲家庭亲子关系改善研究[D].吉安:井冈山大学,2018.

[11] DonaldCollins,CatheleenJordan,HeatherColeman.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2] 邢志敏,张肖洁,徐其龙.农村丧偶式单亲母亲生活经验研究[J].学理论,2016(01):89-92.

作者简介: 苏治玉,女,汉族,甘肃白银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中级社工师,研究方向:家庭教育研究;

冯小会,女,布依族,贵州六盘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家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救助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救助小猫
水下救助抢险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