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制管理模式下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发展状况

2023-05-30杨翠苹刘亚旋

国际公关 2023年2期
关键词:书院制干预

杨翠苹 刘亚旋

摘要:为探讨书院制管理模式全面育人成效,采用积极心理资本作为量化指标,使用问卷调查法结合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探究大学生心理资本发展特征和趋势。结果发现,心理资本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发展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乐观维度增长和下降均比较容易,自我效能感表现为增长容易、下降困难;希望和韧性发展表现为增长困难、下降容易;另外,对专业感兴趣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家长支持在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其心理资本水平要显著高于家长不支持在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结论:自我效能感和乐观在心理资本提升过程中占较多权重;希望和韧性在心理资本下降过程中占较多权重。建议考虑通过着重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乐观水平,抑制韧性和希望下降的策略来达到提升心理资本整体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书院制;积极心理资本;干预

书院制管理模式在专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之外—学生生活区开辟了第二课堂,为大学通识教育、教师开展心理疏导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书院得到了老师系统化的引导,增大了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积极心理资本是一种能够有效测量并影响绩效的类状态心理量,由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种能力组成,简称心理资本。Luthans结合心理资本四个维度的定义编制了《心理资本量表》(PCQ),张阔等在PCQ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更具一般性、适用于中国人积极心理资本测量的心理资本问卷(PPQ)。[1]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心理资本能起到缓冲作用,而且心理资本对创新行为也有着正向的积极影响。[2]可见,心理资本对学生的学业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所包含的四种能力是个体获得良好发展的基本素养。

书院制的实施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学校不仅获得专业知识,还能在思想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否却很难直接去测量和评估。积极心理资本既与学业成绩相关又与心理健康相连,契合了书院制全面育人的内涵;另外,心理资本在可塑的同时还能保持相对稳定[3],表现出可干预、可发展的特性。因此,以心理资本作为书院制全面育人的量化指标并探究其干预策略,对书院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问卷调查

(一)被试者

2021年12月,按年級随机分层抽取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644名大学生参与本次研究,获得有效问卷593份,问卷有效率92%。其中,大一144人(24.2%),大二123人(20.6%),大三127人(21.3%),大四199人(33.4%);男生108名(18%),女生485名(82%);408人来自农村(68.8%),185人来自城市(31.2%);对自己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有390人(65.8%),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的有203人(34.2%);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的有198人(33.4%),非贫困生有395人(66.6%)。

(二)方法

采用横向调查法,对大一至大四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状况及与之相关的人口学变量进行调查,使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等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

(三)测量工具

采用张阔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测量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该问卷包括乐观、韧性、自我效能感、希望4个维度,共26个条目,4个分问卷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6、0.83、0.80、0.76,全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0,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4%。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各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问卷采用Likert五点记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资本水平越高。

二、研究结果

(一)心理资本现状

为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1)。心理资本描述统计结果表明,在四个年级中,大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及心理资本总分得分最高,大四学生的各维度得分最低;在四个维度中,希望和乐观的水平相对较高。

为进一步了解各年级学生的心理资本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以心理资本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方面,四个年级的自我效能感差异在统计上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韧性、希望和乐观维度各年级的差异在统计上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大四的韧性、希望及心理资本总分在统计上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p<0.01);大二学生的乐观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大二和大三的乐观水平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p<0.05)。

(二)心理资本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心理资本描述统计结果绘制折线图,可见心理资本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发展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大一和大四的心理资本水平比较低,大二和大三的心理资本高于大一和大四(详见图1)。

结合心理资本各维度描述统计结果绘制折线图(详见图2)。心理资本各个维度的发展并不同步。其中,乐观维度是波动性最大的维度,在大二达到顶峰后大三、大四开始持续下降;自我效能感容易增长,也容易下降,但在大四,学生心理资本的各个维度都开始急剧下降时,自我效能感维度却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三个维度的稳定性;希望和韧性维度的发展趋势保持着高度一致性,但与自我效能感的特征相反,表现为增长困难、下降容易。

(三)基于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检验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在性别、对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贫困生、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韧性及心理资本总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对专业感兴趣学生的心理资本各维度及心理资本总分均显著高于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p<0.001);家长支持在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家长不支持的学生;农村与城镇及贫困与非贫困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在统计上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三、问卷调查结果讨论

(一)心理资本现状

大一是大学的开端,学生高考的紧绷状态未完全释放,正处于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期;大二在状态稳定后,高考的压力彻底远去,熟悉的大学校园成为施展才华的主要平台。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的四个年级中,大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及心理资本总分是最高的,大四的各维度得分最低;通过观察本研究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与大一相比,大二学生的心理资本各维度中增幅最明显的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效能感和乐观,这表明,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自我效能感和乐观维度为心理资本提升贡献较多,可以考虑通过干预这两个维度来达到提升学生心理资本的目的。

(二)大学生心理资本发展趋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心理资本的不同维度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特征。整体来看,心理资本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发展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大一和大四的心理资本水平较低,大二和大三的心理资本高于大一和大四。具体的各个维度表现又各有不同。在四个维度中,乐观维度是心理资本四维度中最不稳定、波动性最大的维度。本研究结果表明,大二学生的乐观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大二和大三的乐观水平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出了不稳定、易变化的特性,是一个状态量;自我效能感的稳定性比较强,四个年级的差异在统计上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学生可能受到短时间状态影响而发生自我效能感上升,但是也会因负面状态或事件影响而发生有限度的下降,整体表现为上升容易、下降困难。本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可能存在一个基线水平,这一基线水平普通的、合理的、负性生活事件是不足以打破的,可能存在一个主观的承受阈值。

希望和韧性维度的发展趋势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但与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征相反,表现为增长困难、下降容易。与自我效能感類似的是,希望和韧性也是类状态属性的心理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四的韧性、希望及心理资本总分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p<0.01),可见在这一阶段,韧性和希望在心理资本的下降中占据了更多权重。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大一至大三三个年级之间的韧性和希望维度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另外,结合折线图可以发现,韧性和希望在前三个年级心理资本整体增长阶段基本保持稳定,变化不明显,但在大四发生了快速下降,两个维度表现出了与自我效能感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增长困难、下降容易。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发展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乐观维度是波动性最大的维度,是一个状态量,具有不稳定、易变化的特性;自我效能感的稳定性比较强,表现出上升容易、下降困难的特点。这种下降困难体现出自我效能感可能存在一个不易被打破的基线水平。因此,本研究认为,心理资本各维度中自我效能感和乐观在心理资本提升过程中占较多权重;希望和韧性也是类状态属性的心理量,发展趋势表现为增长困难、下降容易的特点,在心理资本下降过程中占较多权重。

四、总结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在心理资本各个维度中,乐观和自我效能感主导了心理资本的提升,而韧性与希望主导了心理资本的下降。结合自我效能感增长易、下降难,乐观的波动性大,韧性和希望增长难、下降易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在对心理资本进行干预时,可以考虑主要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乐观,抑制韧性和希望下降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心理资本整体水平。

全面育人成效的量化一直以来都是书院制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难题,积极心理资本研究中表明,学生具有在变化敏感的同时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特性,符合作为全面育人成效量化指标的基本需求。同时,心理资本可干预、可成长的特性又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科学化的指导性意见。因此,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将能够极大促进书院制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阔,吴琼.积极心理资源: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C]//.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08:103-104.

[2] 张振刚,李云健,李娟娟.心理资本、创新氛围感知与创新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2):119-124.

[3] 许慧,刘亚旋.认知情绪调节与心理资本的关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5):38-4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书院制管理模式下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发展及其干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YB04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杨翠苹,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刘亚旋,男,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积极心理、情绪认知。

猜你喜欢

书院制干预
试论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重构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犹太法则与教学公平的矛盾体现及其控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工作倦怠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