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对联文化走进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3-05-30陈家林马应仓

关键词:对联语文文化

陈家林 马应仓

摘 要:在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及语文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创造性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联文化,以实现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教学的目的。首先,本文简要介绍对联的相关知识及新的发展趋向,明确对联教学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其次,对当今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教学的可行性及意义进行分析,得出富有建设性的几点建议,分别从运用对联,激趣导入新课;借助对联,提高课文学习的趣味性;写作用联,妙笔可生花;搜集对联,欣赏对联故事四个方面探讨了当今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对联文化 语文教学 实施途径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10

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在2006年,对联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楹联学会也积极参与对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使对联文化走向世界。2021年2月5日,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下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开展对联欣赏、撰写等传统语言实践活动”这一内容,对目前的对联文化走进课堂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并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联以最为精短的文体形式,把汉字的意义美、形式美、音韵美发挥到了极致,也把汉语对偶修辞的技巧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历来有“诗中之诗”的美誉。对课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活动,把汉字特有的艺术美,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在古代私塾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下的语文教育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所谓民族化就是要继承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体现语文的民族性。在新课程、新文化、新思维广泛拓展的大语文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借鉴、学习对联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

一、对联的性质

首先,对联具有独特的民族特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有过这样的文学形式,只有中华民族形成了对联文化,确切来说,只有汉语语境才有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首先,它是在汉字肥沃的土壤中形成的,汉字的独特性是对联形成的必要条件。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瑰宝。

其次,对联本身在语言、声调、内容、形式上都是对称的,中华民族有强调平衡与和谐的传统,对联的对称平衡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与社会对立统一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哲学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

最后,汉民族喜欢渲染喜庆气氛,烘托优美环境,祈求好运多福的文化习俗。对联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相结合,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其次,对联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对联是一种实用文体,因其丰富的生活气息而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联的实用性是其生命力的动力和源泉,其实用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在装饰、社交、广告、店牌等文化活动中被广泛运用。对联不像一般文字那样,具有局限性。还没有一种文字形式像对联这样强调艺术性,涉及如此广泛的文化内涵。

对联是一种继承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艺术性应用文,是一种富有汉族文化特色、符合汉族审美心理的应用文,也是一种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应用文。它可广泛应用于名胜古迹、寺庙厅堂,也在学校和企业、城市和村庄随处可见,还可送老迎新,装饰物品。对联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既可以评论过去和现在,评论是非,赞美时事,反对伪善和贪婪,还可以描写风景,吸收风俗,描写对象和表达愿望,表达胸怀。对联不仅可以登上典雅的厅堂,还可以进入普通百姓的家中,在各种社会场合都有市场,不愧为“民族和大众的艺术形式”。对联因其实用性,深受人们喜爱。

二、语文教学中融入对联的可行性及意义

(一)当今语文教学背景下对联教学的必要性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存在着严重的学科本位和教师中心主义倾向。针对这种情况,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一种开放的课程资源意识。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程具有更为丰富的资源优势。所有与语文教学活动有关的资源都可以称为语文课程资源,不应局限于教材。学校应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中国历来崇尚“诗教”,我们开展对联教育工作,正是中华“诗教”在当下的最新体现。围绕“楹联文化”又可以策划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山西运城市开展楹联教育工作的鲜活实例,已经证明了对联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进行德育、美育的最佳途径。

(二)改变母语教育现状,推进素质教育

母语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观念、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载体。有学者说,发展中国家必须以母语作为市场壁垒,弘扬传统文化,抵御文化入侵,否则将面临民族文化被破坏的局面。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延续,必须以自己的语言为基础,它与民族感情直接相连,是一个桥梁和纽带,是维护其成员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立足于世界的基础。民族语言蕴含着民族文化,反映着民族思维方式,具有深厚的民族精神积淀。中国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汉语是所有中国人的心和灵魂。只要有汉语,中国人的灵魂就会永垂不朽。让我们保持汉语的灵活性和纯洁性。”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母语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的意义

教学中知识的获取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对联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不仅如此,还有语音、修辞、词汇、语法、逻辑等基础知识,以及文学和历史知识。语文课程具有美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对联在结构形式和内容表达上所体现的对称平衡美,符合中国人强调对称平衡美的审美要求。对联的对称美和平衡美可以在美学中找到。

三、对联走进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运用对联,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的单调介绍往往让学生感到疲惫,恰当的导入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对联具有对称、押韵、意境之美,课堂导入引用对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文化品位、文化底蕴。特别是在对一些名人和名胜古迹的教学中引入对联,能给学生一种新奇感。使用对联导入,可以导出作者、导出主题内容、导出背景等。用对联介绍作者,可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教授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这一课时,作者简介,可以引入毛泽东“资水入湘江,涌入洞庭归大海;天情怀众庶,常怀国运救中华”的对联,既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伟人得理想抱负,又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熏陶、艺术感染,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教师也可引用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所写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导入新课,可以此教育学生读书做事应像伟人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一曝十寒、浅尝辄止。还可以借鉴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来让学生体会伟人的豪迈气概和远大抱负。另外,还可以介绍伟人读书时的对联故事,以此增加课文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二)借助对联,提高课文学习的趣味性

在学生课文的学习中,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一些与课文主题内容相关的对联来穿针引线,可以化繁为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晏子使楚》一文时,将相关的对联“淮橘为枳或因水土有异;齐民盗楚只为国风不同。”和“自作聪明楚王被辱;机智过人晏子扬眉。”引入教学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晏子使楚》是一篇初中必修课中经典的文言文,晏婴所在的齐国面临危急,而他作为使臣只身前往楚国,在大国之君面前,他机智勇敢、镇定自若,不畏强权、从容应对,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巧妙回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成功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教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的过程中也可进行相应的扩展延伸,可将《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中描写张飞的部分与本文对照,在学生了解了晏子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要求学生模仿《三国演义》中对张飞的评价方式,以对联或赞诗的形式对人物进行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积极交流,在合作探究中写出了几副对联,如:

1.巧言善辩楚王取辱;足智多谋晏婴多谋。【刘转生】

2.人不可貌相;国得以威扬。【安亚乐】

3.屡谏齐君举国独秀;三辩楚王绝代奇才。【孙等余】

4.心忧百姓,司马修书乃赞;舌战群儒,诸葛在世亦服。【霍喜文】

这是一次普通单调的文言文教学,因为教师恰当地引入了对联,并介绍了学生熟悉的三国故事,通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好,培养了学生对对子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文教学中正确使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课文的二次创作,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写作用联,妙笔可生花

教师平时往往会让学生积累一些素材以备不时之需,材料的运用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理据充实,使学生免于无话可说的尴尬。用对联作材料,可以使文章更有文化内涵,对于一些陈旧的素材,还可以用对联翻出新意。一些名人习惯用对联自勉,这些对联可能具有多种指向,可以用作作文素材。

如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激励自己勤奋写作,持之以恒,终于写就《聊斋志异》;曹雪芹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处事原则。很多对联有多重指向性,不同话题皆可以转用。关于李白、杜甫的很多材料可以说并不新鲜,但用对联可以推陈出新,如用“青山埋忠骨,岂肯折腰事权贵;白发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来写李白的孤高气节、宁折不弯,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来写杜甫关心社稷、忧国忧民。而这些稍加改造变通又可以用到写挫折、生命、幸福的话题上来,正所谓妙笔生花。

(四)搜集对联,欣赏对联故事

一些脍炙人口的童话、神话、对联、科幻等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在语文教学或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渗透与教学相关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愉快地学习。对联故事更是通俗易懂、跌宕曲折、风趣幽默,更富有生活气息。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适时穿插一些有趣的对联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对联文学的魅力,更能对文本内容产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人教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一文时,教师可以引用纪晓岚和乾隆:“两碟豆”对“一瓯油”,“两蝶斗”又对“一鸥游”,“花间两蝶斗”再对“水面一鸥游”的妙对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避免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枯燥感。

语文综合性学习环节,教师可以以“对联”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对联的故事、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在查找过程中,注意摘抄并制作出对联知识或故事卡片。教师也可让学生课后利用各种资源查找、收集一些有趣的对联,如箴规联、处世联、勤学联、励志联、休养联、重教联、交友联、哲理联等。

通过学生自主收集对联材料的活动,可以利用有效的语言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教师可以对学生收集的对联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小组,如介绍对联知识、解释对联故事、表演对联故事等。同时,教师可以从内容、思想、语言运用、表达、修辞等方面补充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欣赏、讨论对联。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共同参与、合作的良好氛围。

总之,著名学者刘征曾说:“生活是语文之源,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对联,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搜集对联,提高学生言语艺术的表现力。让学生灵活运用对联符合语文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规律。虽然一些学校开设了对联课程,一些语文教师也将对联引入了语文教学,但这仍然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郑国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语文建设》2018年第4期。

[2] 石亚军《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向成熟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7期。

[3] 樊丽慧《吟诗属对兴味浓——我教烛之武退秦师》,《语文建设》2017年第4期。

[4] 唐祖闳《把握契机推行新声——有关中学对联教育基地的思考》,《对联》2018年第9期。

[5] 柳红玲《论楹联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6] 闵宜《把楹联引入教学活动》,《民间对联故事》2000年第1期。

[7] 李析力《高校楹联教育现状浅析与建议》,《师生论坛·对联》2009年第6期。

[8] 兰正彦《关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北方文学》2010年第3期。

(陈家林,中学语文教师,优秀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马应仓,中学一级教师,甘肃诗词和楹联学会会员,研究方向:教育学、传统文化)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让对联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課题立项号:GS[2020] GHB 0819)

猜你喜欢

对联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谁远谁近?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