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3-05-30李夕娟

关键词:汉字融合探究

李夕娟

摘 要:随着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需要落实知识教育,更需要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教师利用圣哲前贤经典著作滋养学生思维品质,夯实学生语言知识基础,塑造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本文结合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困境和价值,从解析文字激发文化探究兴趣、融合传统文化塑造思维品质、融合诵读国学感悟传统美德、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四方面着手,融合中华优秀文化,推动语文教学增质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创新教学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06

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综合素养的发展。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知识学习的重任,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感悟文化传承,塑造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萌发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其个性健全发展。现阶段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语言知识教学,忽略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文化内涵,枯燥的背诵、说教模式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秉持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立足于知识体系、人文艺术、风俗习惯创新语文教学。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植根语文课堂,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综合发展。据此,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简要阐述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突出问题

1.忽略联系主体需求,文化探究兴趣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信息日益广泛,而小学阶段学生处于探索周围环境的基础时期,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是处于思维萌芽阶段的学生缺乏正确辨别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知识讲解为中心,忽视带领学生深入解析文章、国学经典等传递的情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适当拓展文化内容,导致语文课堂文化教育内容匮乏。最后,教师忽略结合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导致语文教学与学生主体需求相脱离,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渐消磨了学生的文化探究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综合考量学生学习阶段特性和智力发展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文化探究的自主性,进而推动语文教学创新。

2.侧重理论知识背诵,忽视解析文化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语文教学方法日益丰富多样。但是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时更加重视知识讲解,忽视文化探究。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局限在一些难懂的古诗和拗口的古文上,错误理解传统文化内容。其次,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考评制度的双重制约,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带领学生解析文字知识,忽视带领学生系统化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因此,强记硬背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小学阶段学生以直观性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教师更加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知识,忽视带领学生学习深入探究文化背景的方法,导致学生对于诗词古文的理解较为浅显,文化学习仅限于理论知识,忽略其蕴含的丰富人文哲理。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深入解析文化内涵,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又融合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的教育价值

1.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汉字学习

汉字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汉字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感知字义,进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汉字知识与汉语运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采用单一的说教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结构,忽视了汉字与文化的联系性。汉字的字形更加注重模拟天地万物,因此具有显著的象形特征和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清晰了解字形、字义,而且能够提升学校效率,带领学生系统化学习语言文字。此外,现代汉语语法传承和创新了古汉语语法,因此古今语法存在共同性,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等。在语言学习中教师应重视融合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创新,提升学生学习实效。

2.渗透德育内容,塑造思维品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師更加注重依托核心素养观念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传统文化是落实德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丰富德育素材,便于教师适当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领学生价值观念发展。加强学生道德与品德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深入开发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人文哲理,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知和体验语文蕴含的道德力量,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其次,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蕴含哲理的国学经典和指引品行的寓言故事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够引领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科学融合传统文化,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德育和智育齐头并进,在语文课堂中塑造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3.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随着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语文教学应发挥继承和传扬传统文化优势。在语文课程中融合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同时,教师可以融合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既突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又为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提供丰富的载体,构建融合课堂,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教师融合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传统美德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引领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发展,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行。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价值观发展,又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感知文化传承,塑造学生文化自信心。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策略

1.说文解字,激发深度探究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提供了丰富且具有价值教学资源,能够辅助教师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能说会写汉字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引导学生运用书写的方式强记硬背,单一的教学方法加重了汉字学习的枯燥性,难以带领学生高效学习和深度解读。通过融合传统文化有助于教师带领学生解字形、字义和汉字结构特征,既能加深学生汉字记忆,提升学生汉字学习的效率,又能让学生感知汉字创造的独特智慧和文化性信仰,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例如,在《金木水火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水、火等象形字进行解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表意汉字的演变过程和构造,通过演绎汉字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和记忆。同时,在汉字解析中教师可以适当融合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偏旁部首和汉字蕴含的深层含义,借助传统文化的融入,激发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让学生在趣味故事中了解文化内涵。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带领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汉字学习效率。

2.节日活动,了解深厚历史积淀

传统节日呈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情感,同时其表达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哲理。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好奇心、探究性强的特性,构建多元探究环境。传统节日作为呈现文化底蕴的重要方式,需要教师深入开发其文化教育价值。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带领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内涵,导致部分学生更加喜欢较为新奇的西方节日,大量西方文化进入学生视野影响了他们思维意识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价值,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容、传统习俗。既帮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又让学生深入感知节日活动传递的家国情,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思维品质健康发展。趣味的节日活动和丰富的文化故事能够有效充实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实践和运用语言知识,促进语文教学增效。

例如,在《十五夜望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秋节宣扬团圆与家庭的传统观念,同时,在引导学生欣赏中秋作品中了解深厚的文化积淀,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如在中秋节期间,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围绕中秋节进行查询和信息收集活动,让学生了解到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学经典,同时指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内化整合,以中秋节作文的形式进行展示,结合故事分享的方法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从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知中秋节蕴含的文化记忆。由此既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又让学生深入感知文化内涵,引领学生思维品质、行为习惯的发展。

3.国学诵读,体验丰富人文哲理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涌现了丰富的国学经典,且小学阶段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诗词体会劳动人民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的独到感悟,在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既能引领学生情感发展,又能为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行为规范提供指引。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诵读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语感较差,对于部分文言词汇、古诗词理解不透彻,难以深入探究其文化内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脱离单一的强记硬背模式,通过多元化经典诵读方式,让学生感深入感知国学经典的语言美。同时,在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带领学生深入感知作者的民族气节和作品的文化精神,带领学生走入经典,走进传统文化,感知丰富的人文哲理,引导学生情感思维和价值观念发展。

例如,在教学《从军行》这首古诗时,教师不仅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背景故事,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感知文章传递的深厚情感,而且可以融合传统音乐,带领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传递的情感和文字表达意境,可以融合传统诗词唱颂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诗词乐观精神和爱国思想。同时借助趣味诵读的方法提高学生诗词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诗词诵读。教师运用歌曲节奏带领学生深入感知诗词情感,既能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快速记忆诗词,又能够构建融合课堂,带领生生深入感知诗词意境,诱发学生热爱经典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思想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力,引领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发展。

4.协同路径,创新课堂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师应注重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情感内涵,并带领学生走出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文化传承,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熏陶。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共性,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说教模式,借助更具趣味性的文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并借助更具内涵的实践活动渗透文化思想教育,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资源互补,教育协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趣味性传统活动,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并借助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形式构建实践空间,创新和优化语文教学。

例如,在教学《咏柳》时,教师可以构建传统活动进课堂的活动创新教学。在复习诗词中,教师可以既创设诗词吟诵比赛,又可以引入“飞花令”引导学生进行趣味活动。如教师引导学生做有关“春”的成语和诗词接龙游戏,既引导学生在趣味化游戏中积极参与课堂,又借助传统游戏形式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知识储备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通过与传统游戏方式融合,构建适切性语文课堂,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傳统文化内涵。实现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

5.实践活动,构建迁移创新环境

素质教育理念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综合性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化内涵,实现外塑于行,内化于心。因此,教师应重视结合语篇创设思维拓展性、实践运用性活动,即借助实践活动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设置更具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思考和感知中华文化,并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人格,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

例如,在《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展示优美的山川河流,同时要在实践活动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抄写模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收集、实地考察等活动。如在学习“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介绍自己走过的名山大川,同时引导组织学生走入博物馆了解本土文化。由此将理论知识教学嵌入到实践活动中,既创新语文课堂,又带领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对于生活的影响。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重视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任务,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开发语文课程蕴含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借助丰富文化内涵引领学生价值观发展,运用趣味文化故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丰富的人文哲理引领学生价值观念萌芽,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甜甜《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年第8期。

[2] 龚曼、李玉娟《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第7期。

[3] 李永梅《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名师在线》2020年第14期。

猜你喜欢

汉字融合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融合》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