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有效落地

2023-05-30黄小珍

高考·上 2023年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学科素养历史教学

黄小珍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立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就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是历史教育的根本。历史学科肩负着立德树人的职责,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形成对个人、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课堂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就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從多个方面进行简要探索。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学科素养;有效落地;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1]。笔者认为家国情怀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对祖国和人民具有深情大爱;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引导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家国情怀落地?家国情怀怎么培养,有哪些策略呢?本文将以历史教学实践为基础,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具体策略,让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有效落到学生心里。

一、通过课程设计,让家国情怀落地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在提出学校学习的模式时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的开始阶段有作为情感进入特征的情感因素存在,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又有作为情感结果的情感因素存在,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情感因素伴随认知因素而出现。因此,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理念要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中心,增强情感体验,形成情感共鸣。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中《鸦片战争》的总体设计理念在“变”字上。按照此理念,本节课确立了以下主线:战前—晚清和西方国家;战中—鸦片战争的过程;战后—开“眼”看世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中国的大门,清朝开始从盲目自大中惊醒过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他们的思想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使人们认识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通过课堂内容设计“落后—思变”,让学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我辈当自强”,报效祖国的情感。

二、充分结合教材,让家国情怀落地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基础,历史教材不但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与学的主要蓝本,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在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奋斗历史和崛起的发展史,而家国情怀就蕴藏在每一个中国历史事件中。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辈,是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真正地促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好教材的重要作用,教师不应该将教材作为简单的知识讲授的蓝本,而是要从思政育人文化的角度进行切入,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材对历史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真正地钻研教材中的一些家国情怀思想,从而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3],帮助学生结合教材真正理解其中的一些家国情怀思想,让教材成为传播民族精神品格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期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一些家国情怀因素。具体来说,教材中有一些图片,展示了家园被破坏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图片资源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园的重要性,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充分的培养。同时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故事,辅助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元素进行充分的认知,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时效性,还能够发挥好教材在塑造学生家国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厚植于脑海和心田中。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发挥好的就是教材这一资源的重要作用,积极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一些家国情怀因素,能够让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去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得到有效引导。

三、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家国情怀落地

情境教学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把历史上发生的事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能够再现当年的历史,还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涵养家国情怀。可以利用文字史料、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如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录像纪录片,这些资料使文字、图片、声音集于一体,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在讲抗日战争时播放视频,再现赵一曼受刑不屈服情景,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英勇就义的爱国情操,让学生通过历史英雄人物去感受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在上必修三《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上课前播放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画中的小贩、骆驼、店铺等都仿佛触手可及,大家仿佛听到了小贩的吆喝声,酒馆的猜拳声……营造出浓厚的中华文化盛会的氛围。在讲到《墨梅图》时,先是展示了《墨梅图》,让学生朗诵《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去体味中国智慧、中国精神。这些都无声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当《京剧脸谱》唱响时,学生感受到了国粹的魅力,并立志做中华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当讲到汉字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时,笔者看到了学生眼中的自豪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对中华文化的自豪。在讲到《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的第一子目《从诗经到唐诗》时,笔者播放了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歌曲视频《诗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歌词、天籁般的嗓音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沁润着浓浓的家国情。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悟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之美。

四、通过诗词歌曲,让家国情怀落地

用诗词和歌声涵养家国情怀。古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核直指家国情怀。在讲到唐宋诗词时,让学生朗读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感受诗人的洒脱坚毅,让人热血沸腾,直教人“跃马挥戈征战死”;读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感受词人想要力挽狂澜、希望收复河山的追求;读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忧心系南宋,正气满乾坤,英雄豪气直上九霄,殉国之心耿耿昭然。学生读了这些诗词,引起了情感的共鳴和共情。音乐作为美育的一种形式,能够有效地促进青少年高尚人格的养成,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国家》《大中国》……一首歌,一段旋律,背后的故事都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镌刻着历史印记,承载着时代精神,激励着中国人砥砺奋进。在讲授《抗日战争》时,笔者先让学生听歌曲《松花江上》,会唱的学生跟着哼唱起来,不会唱的学生也仿佛进入了那段中国人奋起抗争的历史,课堂的爱国氛围很快就调动起来。

五、通过实践体验,让家国情怀落地

课堂上,让学生当小教师、讲解员,给他们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小教师还会为了个人荣誉深度研读要讲的历史内容。比如: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三《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笔者让几名学生分别扮演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张旭、苏轼,请他们做自我介绍,展示各自在书法方面的成绩。台上4位“书法大师”娓娓道来,绘声绘色,举手投足间都充盈着满满的自豪,台下掌声雷动,欢呼一片。角色扮演环节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涵养了家国情怀,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增光添彩的决心[4]。

历史教学中,笔者还让学生编演情景剧,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人物,体会前人的心路历程。如扮演孙中山从开始的“求医”到后来的“上书”,从“兴中会”到“同盟会”到“三民主义”。一路走来,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多方奔走,为民族的复兴奋斗终身。此外,还有成千上万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挽救民族危机奋不顾身。这样的引导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课堂外,笔者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历史。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历史文化博物馆、粤东会馆等。通过实地、实物的视觉刺激,学生反思历史、体悟历史,增强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

六、重视历史分析,让家国情怀落地

家国情怀的培养内涵非常丰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心理文化意识,这种心理文化意识是深层次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爱国爱家、忧国忧民以及忧患意识,可以将这三个方面统称为家国意识。高中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小学生、初中生更加成熟,但是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历史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仍然是不尽如人意的,有待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历史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历史分析,不但能够促使历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思辨能力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重点,落实历史分析教学,提高学生解释与分析历史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顺利培植学生的家国意识[5]。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历史分析探究的时候,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切入。首先,教师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梳理历史时序和历史事件的一些脉络,在梳理脉络的过程中去提炼和凸显其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元素,促使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能够真正有所锤炼,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落实,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学生爱国爱家的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让他们养成观史知今思进退的优良品格。其次,教师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学生去分析、解释历史事件。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史料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与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史料有文字性的、图片性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来为学生呈现丰富的史料,然后再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讨论、探究任务,让学生能够结合相关的史料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实现交互式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在历史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家国意识的感知。

七、渗透爱国教育,让家国情怀落地

高中教师在开展家国情怀培养的时候,最终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而是要促使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得到充分的树立,让学生的爱国之心得到激发,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的报国理想。所以,在家国情怀培养的要求下,历史教师还应该渗透爱国教育。

例如: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经常为学生播放一些历史爱国电影,通过电影让学生去体会一些革命人物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去讨论电影中的一些爱国情节、爱国人物等,这都能够让学生在家国情怀培养方面得到良好的引导。同时,为了让家国情怀教育落地,渗透爱国教育,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爱国活动。具体地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爱国电影、爱国课本剧编演活动。在历史这门学科中,教师是要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历史事件的,对这些历史事件,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爱国元素比较丰富的内容,然后设计一定的主题,组织学生去进行充分的课本剧编演活动。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爱国精神,还能够让家国情怀得以落地。为了让学生能够实现有效的学习,教师就应该多组织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同时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得到爱国情怀的感染,他们能够在这样的活动中彼此带动,真正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

结束语

家国情怀的培养贯穿于历史课堂内外,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既任重而道远,也是教师的使命,历史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家国情怀落地,落到学生心里。作为历史教师,要深挖历史学科的文化内涵,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寻找民族的自信感与自豪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陈超.从“碎片化”到“整体化”:基于高中历史整体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20(6):146-150.

[2]马维林.高中历史教材中艺术图像的育人功能与理解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2):88-95.

[3]刘卉.公民教育视域下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20(15):29-30.

[4]张亚培,金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J].教育观察,2020,9(19):16-18.

[5]方堃.契合学生实际  夯实历史高效课堂的基础:致一般生源地转型中的高中历史教师[J].农家参谋,2020(11):231.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学科素养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