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风土谚语的主要类型及其民俗文化内涵
2023-05-30景娜英
景娜英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作为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拉祜族的风土谚语最能反映这个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民俗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拉祜族风土谚语的搜集整理和分类,以《中国谚语集成》和拉祜族谚语集成等各类文献中的有关拉祜族风土特征的谚语为语料,对其进行分类,挖掘其中展现的拉祜族的民俗文化内涵。
【关键词】 拉祜族;风土谚语;民俗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2-01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35
一、拉祜族谚语的搜集整理状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开展以后,便开始了关于少数民族的系统的、大规模的研究。拉祜族在1957年经过中国科学院的全面普查以后,制定了拉祜族的文字方案,形成了现有的拼音文字。这时候有关拉祜族的民间谚语,经过学者的搜集整理经常零星地发表在报纸、杂志上。例如1962年5月7日,《云南日报》上发表了4条有关拉祜族的谚语。1979年,石云霄搜集了4条拉祜族谚语,发表在了《民间文学》的第6期。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响应“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号召,举国上下、各个民族都在进行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在这一背景下,相关学者也开始搜集整理拉祜族的民间谚语,频繁地发表在各个杂志上。1980年,邓科辑录了4条拉祜族的谚语,发表在《山茶》第1期;1982年,扎约搜集整理了12条拉祜族谚语,发表在《边疆文艺》2月号;1989年,彭志新搜集、翻译,雷波整理的13条拉祜族谚语,以“拉祜族民间谚语”为题目,发表在《山茶》第1期。之后,在《西双版纳民族谚语集成》中共收录了304条拉祜族的谚语。郑显文由于多年在哀牢山拉祜族苦聪人地区工作,跑遍了所有苦聪山寨,向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云南省的谚语集成的省卷本直接提供了苦聪人谚语1000余条,最终《中国谚语集成·云南卷》的编委会经过层层筛选,精选出2万条编入集成。其中,共搜集整理了不足五百条拉祜族谚语,并且明确标明了谚语的来源地。
20世纪90年代初由彭志清、王正华、李嘉等学者系统搜集整理的第一本拉祜族谚语集成《CHAWMAWDKHAWD》(拉祜族谚语俗语集)问世,这本谚语集成辑录了约一千三百余条拉祜族谚语。在此基础上,2020年云南省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编出版了《澜沧拉祜族谚语》,共辑录了约一千二百余条谚语。这本谚语集成是在《拉祜族谚语俗语集》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把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谚语进行了裁剪,并添加了一些拉祜族现在流传的谚语。对拉祜族谚语的汉语翻译进行了修改和整理,形式上更加整齐。在拉祜语和汉语对照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国际音标,便于让更多的人读懂拉祜族谚语,也更有利于拉祜族谚语广泛的传播。
二、拉祜族风土谚语的主要类别
风土谚语,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特有事物、习俗或者生产方式等内容的谚语。这种谚语带有地方色彩,是地方社会的文化特产,只在特定的民族或者地理区域内进行流传。在梳理拉祜族谚语的过程中,共整理出拉祜族风土谚语约五、六百条,根据拉祜族风土谚语自身的特点,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三类:关于动植物的谚语、关于拉祜族农业生产的谚语和关于自然和民俗的谚语。
(一)关于动植物的谚语
关于动植物的谚语:指的是拉祜族谚语中有很多描写动植物的特点、习性的谚语。尤其是关于动物描写非常丰富且生动,比如“孔雀尾巴虽美丽,但掩饰不了双脚” ①,表达了孔雀虽然尾巴美丽,但是无法掩盖丑陋的双脚的特点。“新马会踢,野狗会咬” ②,“马野用料引,牛野用盐诱” ③这些谚语形象地说明了马、牛、狗的习性特征。“鸟笼里的诱子不叫,山谷里的野鸟不来” ④,“诱子”指的是驯服后用来引诱野鸟的鸟。可以从这则谚语中了解到,拉祜族人们非常了解这些动物的习性,并通过观察、了解这些动物的习性,对其进行捕捉从而获得日常生活需要。除此之外,有些关于动物的谚语还揭示了动物之间相互牵制的特点。比如“鹰听鸡鸣高兴,鸡闻鹰叫发愁” ⑤等谚语说明拉祜族人民在了解各种不同动物习性特点的同时,对与之相关的动物之间的关系也了解掌握得非常清楚。
关于植物的谚语中,除了“彪是虎中王,椿是树中冠” ⑥这些描写植物特点的谚语之外,更多的是通过植物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来说明人的特点或者隐含一种更深层次的道理。“狗屎钢玲果外面好里面烂,菠萝蜜外面丑里面香甜” ⑦暗示人们不能只看表面,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帮人帮心,浇花浇根” ⑧将帮人与浇花联系到一起,说明共通的关键性。也有一些谚语,像“土地是命根,树木是朋友” 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树木比作朋友,强调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
(二)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
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指的是拉祜族特有的有关农业或者生产方面的谚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影响人们发展出与之相适宜的农业生产方式,拉祜族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拉祜人民长期的经验积累,凝结出很多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谚语。掌握一个地方的物候,对于该地的农业生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农业劳动生产者常常通过观察总结一些自然现象,将其视为农业活动的征兆,从而有效地掌握物候,促进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喜鹊筑巢,农忙来临” ⑩,“青蛙叫,雨季到” ?通过喜鹊开始筑巢的活动和青蛙的叫声来推断农忙和雨季的来临;“气温不升不起雾,土地不湿不出苗” ?则是通過温度与湿度的条件来判断出苗状况。“布谷不叫不播种,知了不叫不栽秧” ?通过布谷鸟和知了的叫声来确定播种和栽秧的时间。
农业生产非常的现实,没有劳动就不会有收获,“种田人别久坐,做工者别贪睡” ?这条谚语就是在生产劳动中特别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能懒惰。农业劳动除了不能偷懒、注重时节之外,对于种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种子直接关系着下一次的收获情况,因此,拉祜族人民在种子的选择上就非常地谨慎、小心,“老人的话实在,稻田的谷种好” ?强调要选择质量好的种子。“粮种不能吃,畜种不能宰” ?强调即使再生活困难,也不能把粮种吃掉,农业生产具有长远地计划和打算。
(三)关于自然和民俗的谚语
地理位置不同,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和天气状况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拉祜族的主要分布地澜沧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主要属于南亚热带夏湿冬干山地季风气候,干雨季节分明。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也比较明显。谚语“雨季防洪,旱季防火” ?则在提醒人们在雨季和干季需要注意的防范。不同的生存环境,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早期拉祜族有游猎的传统,所以食物的来源主要靠打猎和山上的菌菇和果子,这在谚语中也有所体现:“要吃红龙伞,先备四块板” ?,“夏天打猎,看猎物脚迹;冬天打猎,找猎物洞穴” ?总结了打猎的技巧和食用菌子时应该规避中毒的风险。谚语中提到的“红龙伞”就是一种毒菌,人误食后会导致死亡。
在拉祜族谚语中有一些是描写本民族特有的娱乐方式,比如跳芦笙舞和摆舞“男人跳笙跺地表,女人摆舞震九泉” ?,拉祜族的芦笙舞闻名全国,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成为本民族全民欢庆的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拉祜族的摆舞也比较出名,现在也是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则谚语还说明了男人主要跳芦笙舞,女人主要跳摆舞,不仅如此跳芦笙舞的时候占位也有一定的讲究“不会跳芦笙,别站年桩旁” ?,不会跳的人还不能站在年桩旁。对歌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流行,拉祜族也不例外,“芝麻不榨不出油,人不唱歌不风流” ?,不仅喜欢唱歌,而且根据人群和场合等还有分类:“酒歌是老人的,情歌是姑娘伙子的” ?。
拉祜族谚语中除了提到拉祜族的饮食、娱乐习俗之外,还有一些谚语描绘了拉祜族的禁忌习俗。“火塘旁边不准哭,阿公房中不准闹。” ?火塘边和家里年长者的房间对于拉祜族来说是比较神圣的,所以不允许嬉笑和苦恼。拉祜族的信仰对象十分广泛,认为自然中的山、水、树、木等事物都有神灵附着,因此对其具有敬畏之心,不能对其进行破坏。比如:“山有山神,树有树神,羊有羊神,家有篾搭拉神” ?,“篾搭拉神”就相当于拉祜族的家神,是祖灵的象征,通常用一厘米厚的薄竹篾,编成宽约一尺至一尺五寸,长一尺五寸至二尺的长方形篾笆,“篾搭拉神”一般都挂在正房火塘的后方墙上,或家庭中男性长者睡处床头的墙上,阿公去世,就挂在阿爸的住处,阿爸去世,就挂在阿哥床头的墙上,一代挂祭一个,隔代就不祭。每逢年关或者节日,就要祭祀“篾搭拉神”。
三、拉祜族风土谚语的民俗文化内涵
风土谚语是地方社会的文化特产,最能反映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活状况、思维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因此,通过对拉祜族风土谚语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拉祜族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拉祜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
拉祜族风土谚语中与动物和植物相关的谚语是非常丰富的,几乎占到了风土谚语的一半。这些谚语对动植物的习性和特点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说明拉祜族人民的生活环境中就充满了这些动植物。早期拉祜族生活在崇山峻岭当中,日常生活的食物来源就依靠打猎和菌菇,所以他们非常善于观察周围动植物的习性和特点,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凝结在谚语当中。
另一方面有些关于动物的谚语与拉祜族的历史和神话传说密切相关,“金鹿引着祖先,进入勐缅勐密” ?,谚语中的“勐缅勐密”或者译为“北給南给”“北氐南氐”等,拉祜族人民认为其祖先就是从这个地方向南迁徙的,人死后的灵魂也是要去往这个地方。“人种葫芦传,谷种狗带来” ?,拉祜族的民间神话传说中认为人是从葫芦中产生的,拉祜族也被称为从葫芦中走出来的民族;相传狗给人们带来了谷种,所以拉祜族对狗很友好,不轻易伤害狗。
(二)拉祜族的传统民间信仰
拉祜族早期对神秘的自然力量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山、水、树、木、鸟、兽、鱼、虫等一切事物都有精灵的附着,“万物有灵”是早期拉祜族传统的民间信仰,这在谚语中也有所反映,有关动植物的谚语数量有很多。拉祜族原始信仰的核心是厄莎崇拜,“天上有厄莎,人间有礼仪” ?,厄莎在诸多精灵中具有统治地位,拉祜族认为它是缔造万物的主宰者。拉祜族传统的民间信仰对拉祜族人民有很长时期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民间信仰也在不断地发展或消亡。
(三)拉祜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拉祜族谚语中可以反映出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主要有饮食习俗、娱乐习俗、生产习俗和禁忌习俗。首先,人类的食物来源在一定时期受制于自身的生存环境,早期拉祜族的游猎生活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对动植物习性和特点的观察,以便获得日常生活的需要,例如芭蕉、竹子、笋、甘蔗等植物,孔雀、水牛、麂子、狐狸、老虎、狗等动物,这些在拉祜族生活环境中经常见到的动植物,在拉祜族谚语中都有相关的描写。
从事某种生产活动也是与生存环境相适应,有关生产的天气谚语、农业谚语、还有叙述拉祜族季节性打猎的谚语和有关弩箭的谚语,都与生产活动相关。拉祜族主要生活在高山之巅,采野果、挖野菜、草药、红毛薯等也是其早期生产活动之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耕种不再是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而是重视农业节令,农业产量也有所提高。
跳芦笙舞和摆舞是拉祜族比较隆重、热闹的传统娱乐方式,也是拉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芦笙舞的内容非常丰富,舞蹈种类有很多,舞步随着内容不断变换,风格独特。拉祜族在与其他民族交流的过程当中,也吸收其他民族舞蹈的优点,不断发展芦笙舞,摆舞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流行摆舞的地方都靠近傣族聚居区。除了舞蹈,对歌和丢包也是拉祜族传统的娱乐活动,主要流行于青年男女,用来表达感情。
谚语中表现的拉祜族的禁忌习俗主要在早期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家里长辈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行为规范,不能在火塘边或者阿公房中等家里比较严肃的场合嬉戏打闹。在寨子中也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违反寨子中的规矩。在生产中,早期的拉祜族在出门打猎的时候是要打卦的,以此慰藉心理,预测今天的收获情况。现在人民在生产中对周围的森林、树木等也充满敬畏心,不能恶意破坏寨子中的东西。拉祜族的禁忌习俗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民产生约束自己的言行和行为的观念意识。
四、结语
风土谚语是地方社会文化的产物,背后蕴含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风貌和社会风土人情。通过对拉祜族风土谚语的搜集整理,挖掘其中描写的拉祜族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内涵、传统民间信仰以及风俗习惯,有助于了解拉祜族的民俗文化内涵,促进拉祜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拉祜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注释:
①云南省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澜沧拉祜族谚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20年版,第3页。
②③王正华:《拉祜族谚语俗语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第179页。
④⑤⑥⑦⑧⑨⑩???????云南省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澜沧拉祜族谚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20年版,第36页,第54页,第135页,第23页,第116页,第222页,第14页,第282页,第225页,第307页,第152页,第106页,第44页,第235页。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云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谚语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2年版,第486页,第835页。
??云南省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澜沧拉祜族谚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20年版,第149页,第304页。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云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谚语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2年版,第744页,第745页,第769页,第774页,第716页,第751页。
?云南省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澜沧拉祜族谚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20年版,第232页。
参考文献:
[1]王正华.拉祜族谚语俗语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2]云南省民族学会拉祜族研究委员会.澜沧拉祜族谚语[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20.
[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云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谚语集成·云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2.
[4]雷波,刘劲荣主编.拉祜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5]拉祜族简史编写组编.拉祜族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6]陈娟娟.中国谚语研究七十年[J].民间文化论坛,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