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及缓解对策

2023-05-30刘佩杏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分离焦虑小班幼儿

【摘要】本文论述小班幼儿入园时出现的分离焦虑的三种典型性表现,提出缓解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包括父母与幼儿共同做好入园准备工作、教师科学组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幼儿园完善新生入园方案等。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离焦虑 缓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4-0125-04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其发展顺序按照渐成的固定顺序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成功的解决,反之,则是一种不成功的解决。成功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不成功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和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前,需要经过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惑)两个阶段。如果前两个阶段的危机得到顺利解决,幼儿进入幼儿园就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在学前期(3—6岁)接受新的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如果前两个阶段的危机没有得到成功的解决,幼儿进入学前期,就有可能在不信任、羞怯和怀疑的驱使下,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新环境,也需要亲近的人陪伴更长的时间才能建立安全感。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生活时,与亲人分离或离开熟悉的环境时出现的哭闹现象,害怕与父母或其他的依恋对象分离,不想去幼儿园等陌生环境……在以上种种表现中,潜藏着一种苦恼、焦虑、紧张、不安的复杂情绪,这些情绪称为幼儿入园焦虑。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斯坦利·格林斯潘说:“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每隔15分钟就会找一次亲密看护人。”3—4岁幼儿第一次独立走进幼儿园便至少离开家长2个小时,在新的环境中更加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幼儿分离焦虑具体可以表现为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一般情况下,分离焦虑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教师和家长不及时了解并采取措施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就有可能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一、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可以从行为、心态、依恋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行为:持续哭闹和抗拒入园

辰辰小朋友的家在幼儿园附近,辰辰步行1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幼儿园。在新生入园的第四周,早上外婆送辰辰上幼儿园。他们到达幼儿园门口时,其他家长和小朋友正在排队等候入园,此时还没有轮到小班幼儿入园。不一会儿,辰辰便开始哭闹,他一边挣脱外婆的手,一边使劲地抱着外婆的脖子,说:“我不要去幼儿园,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外婆对辰辰说:“你的好朋友来啦,跟好朋友手拉手一起进幼儿园玩好不好?”辰辰说:“不要!我不要进去!”直至走进幼儿园大门,辰辰脸上依然挂满了泪水,嘴里嘟嚷着:“我要回家!我想回家!”

(二)心态:从好奇探索到畏难拒绝

幼儿包包的家距离幼儿园比较远,他每天要乘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达幼儿园。正式入园之前,包包每次经过学校、幼儿园都会说:“这是上学的地方!”“这是包包的幼儿园!”入园第一周,包包每天积极主动地上幼儿园,在去幼儿园的路上看到其他幼儿背的书包和自己的一样时,会说:“这是我的同学!”进入幼儿园,包包的眼睛好奇地东张西望,开心地在教室里玩。第二周,包包早上起来穿衣服的时候疑惑地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要换衣服?”坐公交车去幼儿园途中会闹情绪:“我不想上幼儿园!”妈妈问他:“你为什么不想上幼儿园呢?”包包回答:“太难了!”下了公交车,距离小班幼兒入园还有10分钟时间,包包不愿意去排队,也不愿意进幼儿园,坐在幼儿园门口旁边的石凳上看着远方。

(三)依恋:由物到人和先哭后笑

开学第二周,哲哲小朋友带着心爱的陀螺高高兴兴地跟着妈妈出门了,一路上都在把玩着这个简易版的陀螺。到了幼儿园大门口,哲哲开始紧紧地抱着妈妈,直到其他小朋友都入园了还不肯撒手。老师见状走了过来,说:“哲哲,老师很早就看见你来啦,现在我们一起进去好吗?”哲哲摇摇头说:“不要,我不要进去。”妈妈对他说:“哲哲,带上你的小陀螺,跟着老师一起进去玩吧!”哲哲看着妈妈,说:“我不要上幼儿园。”过了许久,老师伸出双手对哲哲说:“来,给老师看看你的小陀螺可以吗?”说完便伸手碰了碰陀螺。哲哲见状大哭起来:“妈妈,我要妈妈!”哲哲一手扶着老师的肩膀,一手伸向妈妈。在走向班级教室途中,老师一直抱着哲哲,还没走到教室门口,哲哲停止了哭泣。老师问他:“你要吃草莓果酱吗?”哲哲点点头,说:“要。”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用早餐时,哲哲笑了。

二、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幼儿自身原因

受先天气质和后天性格的影响,不同的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性格活泼开朗、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环境,喜欢结交新朋友,可以快速地和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性格内向沉稳、敏感且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在面对新鲜事物和新环境时常常抱着观察、徘徊的态度,与同伴、教师建立关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害怕、担忧等焦虑情绪。

2.幼儿家庭的影响

“与其说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倒不如说是父母离不开孩子。”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幼儿的行为是父母行为的缩影,幼儿身上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家庭。良好的母婴关系、亲密的亲子情感,能够给予幼儿极大的安全感,有助于幼儿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相反,不稳定的母婴关系、疏离的亲子情感,容易使幼儿产生患得患失的情绪。此外,不愿意放手、不敢放手的包办式教养态度,难以帮助幼儿形成自我认同感,特别是当幼儿已经走进幼儿园大门,顺利经过“晨检”后,部分家长还是依依不舍、逗留在大门口与幼儿依依惜别,这种做法将加剧幼儿的分离焦虑。

(二)外部因素

1.幼儿园入园环境的创设

一般情况下,家长只能将幼儿送到幼儿园门口,不能送到班级教室门口。虽然从幼儿园大门到班级教室距离不远,但是对新生而言,却是一段艰难的新征程。有的幼儿园实施错峰入园,不同的年龄班入园时间不一样,小班幼儿入园时间一般安排在中班和大班之后,提前到达幼儿园的小班幼儿只能在门口等待,时间到了再排队入园,部分分离焦虑较为严重的幼儿在到达幼儿园的那一刻便开始哭闹、静坐。可见,幼儿园大门已经成为新生入园克服分离焦虑的第一道关卡。

2.教师的入园适应工作安排

为帮助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教师通常会做很多努力,包括新生家访、新生问卷调查、新生家长会、暑期线上云交流、第一周梯度入园计划等。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许多小班幼儿开始逐步适应幼儿园一日生活,但小部分幼儿难以接受“每天上幼儿园”这件事情。这个现象突出表现在开学的第二周,对幼儿园失去了新鲜感的小班幼儿开始表示“不想上幼儿园”。这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新生入园适应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开学第一周的“梯度入园”难以关照分离焦虑延迟的幼儿。

三、缓解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对策

新生入园是幼儿园开学的重点工作,无论是对新手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言,这都极具挑战性。幼儿的成长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不能只是依靠经验解决新问题,而应重视幼儿入园适应,做好家园沟通工作,及时更新保教理念,提高保教能力。

(一)家庭方面

1.培養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作为幼儿的主要看护者,无论是父母还是祖辈,首先应该转变育儿观念,明白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当幼儿表态“不想上幼儿园”或者出现哭闹、抗拒上幼儿园的行为时,家长应避免大声地责备孩子,不要认为“孩子不乖、不懂事”;其次,家长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分析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教养行为影响了幼儿的入园情绪,在家庭生活中正确对待幼儿这一鲜活的个体,以发展的、赏识的眼光看待幼儿,敢于放手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洗手、刷牙、如厕、进食、穿脱衣裤和鞋袜、收拾玩具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最大限度地缩小幼儿在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之间的差距,使幼儿明白在幼儿园和在家里是一样的,都应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稳定情绪,与幼儿共同做好入园准备工作

在“我上幼儿园”这件事情上,家长和幼儿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首先,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阅读“我上幼儿园”相关绘本、实地参观幼儿园,共同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和一日生活内容,帮助幼儿消除陌生感。其次,家长应当提前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和日常饮食,逐步调整幼儿在家作息时间和饮食,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如主动打招呼时眼睛要看向对方、礼貌地握手、主动进行自我介绍等。最后,家长要为幼儿做好心理建设,比如结合教师每天发布的幼儿行为记录,在适宜的时间如临睡前、就餐前开展亲子对话,聊一聊“我上幼儿园”这件事情,激发幼儿上幼儿园的兴趣,使幼儿意识到要坚持每天上幼儿园、父母很关心自己上幼儿园这件事情,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二)教师方面

1.亲切有礼,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对新入园幼儿而言,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理解的话语都会给幼儿极大的心理安慰。因此,教师应当提前了解幼儿,争取在看到幼儿的那一刻就能叫出幼儿的名字,亲切地接待每一名幼儿,如看着幼儿的眼睛说:“欢迎你来幼儿园!”“今天幼儿园准备了你爱吃的早餐哟!”“你的好朋友已经在教室里等你啦!”“老师可想你了,抱一抱!”教师要通过语言和行动传递出对幼儿的关心与呵护,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幼儿,及时发现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的幼儿并给予耐心抚慰,使之尽快与教师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缓解分离焦虑。

2.幼儿为本,科学组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并且以此为中心,重复着已描述过的整个环节。”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幼儿渴望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接纳、认可和尊重。因此,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教师在进行班级建设时,应当关注幼儿的内在需要,坚持以幼儿为本,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比如,按照学号进行分组,让幼儿在固定的小组内初步形成生活与学习共同体。在“洗手”环节,教师要在进餐前告知幼儿洗手的重要性,通过手指游戏“洗手歌”指导幼儿学习洗手的步骤,个别幼儿暂时不想参与手指游戏的,可以在一旁观察。在“进餐”环节,教师可以用期待的语气介绍今天的食物,鼓励幼儿自主进餐,允许幼儿不吃某一样食物,了解幼儿不吃该食物的原因,理解幼儿的心情。

(三)幼儿园方面

1.营造温馨安全的入园氛围

舒适、温馨、安全的幼儿园环境,有利于幼儿放松身心,缓解分离焦虑。正式开园之前,幼儿园可以组织小班幼儿教师精心布置班级教室,根据幼儿的需求设置区角、投放区域材料,比如在“娃娃家”投放幼儿喜爱的厨房游戏材料,在“阅读区”放置幼儿喜爱的绘本(幼儿从家里挑选一本绘本带来幼儿园,在绘本封面贴上幼儿的名字和学号),在“植物角”摆放幼儿在家养护的植物(幼儿从家里带来)。小班幼儿教师做到合理搭配服装,如班主任穿着红色衣服、副班教师穿着黄色衣服、生活教师穿着绿色衣服,使幼儿在初入园时能够迅速地认出和找到自己的老师。小班幼儿教师要准备一条“宝藏围裙”,围兜里装着“哄娃三宝”:仿真手机、餐巾纸、小零食,当幼儿焦虑哭闹时可以按需使用。除此以外,幼儿园可以在开园第一周或第一个月,设置迎接新生签名墙、手印墙,让幼儿入园更具仪式感。教师看到小班幼儿入园时要主动打招呼,为幼儿营造温馨安全的入园氛围。

2.实行新生入园“前、中、后”一体化适应方案

做好新生入园适应工作,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园要制定新生入园“前、中、后”一体化适应方案。

小班幼儿正式入园之前,幼儿园要重视幼儿来园的每一个时机,如新生注册、新生家长会、新生签领床褥等,帮助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教师可以设计亲子游戏体验活动,帮助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熟悉同班同学,或者带领幼儿参观中班、大班哥哥姐姐的学习与生活。幼儿园开展线上云活动“认识好朋友”,引导家长拍摄孩子自我介绍的小视频,并分享至班级群,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同学和老师。

小班幼儿入园过程中,家长要充分理解和信任教师,配合教师做好幼儿入园各项工作,包括入园前幼儿的心理建设、交托幼儿的特殊物品、告诉老师幼儿今日身体或情绪上的特殊需求;入园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表现(如哭闹、不愿意入园)时,家长要表现出理解幼儿但幼儿必须入园的坚定态度,切忌将正在哭闹的孩子直接交给老师,在表示理解孩子的心情后用坚定的话语告诉幼儿:“等你放学了我就来接你。”“在幼儿园好好玩,傍晚的时候我来接你。”

幼儿园应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如体验幼儿在园半日活动,让家长观察幼儿在园的生活与学习,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幼儿也会产生“爸爸妈妈也上幼儿园”的愉快情绪。此外,教师在班级开展主题活动时,可以引入家长教育资源,如:开展“消防演练”时,请消防员爸爸来园共同参与;开展“我是小医生”游戏时,请医生妈妈来园讲解;开展“我想当厨师”活动时,请厨师爸爸来园演示做饭、炒菜。

3.完善梯度入園和弹性离园制度

幼儿园要十分重视新生入园适应工作,在迎接新生时做好观察、实践、反思、计划,完善新生梯度入园和弹性离园制度。梯度入园是帮助小班幼儿从家庭生活平稳过渡到幼儿园生活的重要举措,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梯度入园计划(见表1)。表1的梯度入园计划,只是将第一周作为开学适应周,第二周幼儿正式入园。根据本文上述分析,梯度入园应关注到部分分离焦虑延迟的幼儿。依照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将梯度入园划分为4个梯度,从原来的1周延长至4周(见表2),每一周的周四、周五进行延时适应。

缓解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实施梯度入园和弹性离园制度能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实际,灵活制定梯度入园计划,允许家长通过迟送、早接的方式,缩短分离焦虑严重的幼儿的在园时间,帮助幼儿有效缓解焦虑的情绪。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刘欣然,冯季林.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缓解策略[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103-106.

[3]梁润红.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解决策略[J].广西教育,2022(10):42-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X证书背景下‘婴幼儿生活活动保育一体化课程建设研究”(GXZZJG2021B035)、2021年度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思政研究项目“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的教学设计与实践”(2021YZKCSZA01)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佩杏(1990— ),广西平南人,讲师,研究方向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幼儿行为观察与支持、幼儿教师教育。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分离焦虑小班幼儿
帮助缓解幼儿依恋行为初探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篡位与偏区现状指导策略分析
一例“分离焦虑”儿童的个体辅导案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