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读高中历史教材突破特点类试题
2023-05-30伍仲新
【摘要】本文阐述特点类试题在高考历史题型的所占比重和答题难度,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分封制为例,通过对分封制相关表述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掌握分封制概念和特点同时,学会归纳事物的特点,同时,结合高考真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解答特点类试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材料题 特点类试题 分封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5-0134-04
特点类试题属历史材料题,是高考历史题型中难度较大的一类,被誉为历史材料题中的“天花板”。很多考生在做特点类试题的时候,往往觉得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归纳事物的特点。对于解答历史材料题特别是特点类试题,相信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对学生说过,答题要规范,要有逻辑、条理,但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那有没有一些现成的模板可供参考?笔者认为,这个模板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教材。众所周知,教材的编寫是极其规范且极富逻辑条理的。教师如能以教材为生长点,深度研究教材,引导学生跟随教材寻找学习策略,学习如何答题,那么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分封制为例,通过对分封制相关表述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掌握分封制概念和特点同时,学会归纳事物的特点,同时,结合高考真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解答特点类试题。
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分封制的叙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阶层。
(一)对教材关于分封制叙述的深度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一子目分成了四段讲述,其中前两段叙述分封制的特点,后两段叙述分封制的影响。在叙述分封制特点的两段话中,又非常巧合地各用了五句话来讲述。笔者对教材关于叙述分封制的特点的内容进行了如下研究分析。
第一段的前两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介绍了分封制推行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这两句不属于分封制的特点,但却告诉我们在考试中回答原因或背景时,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三句,“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句话包含了三个要素,一是分封制的措施(内容)——分土地和人民;二是分封制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三是分封制的目的——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所以,我们从这句话可归纳出分封制的三个特点,分别是措施(内容)、对象和目的。
第四句,“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这句话意味着分封制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推行的。这是从事物发展的维度来讲分封制的第四个特点。
第五句,“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与第三句有重复,不再赘述。
第二段的第一句,“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这句话是在讲诸侯和天子之间的关系,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这两句则从组织结构来讲分封制,体现了层层分封的特点。
(二)从教材关于分封制表述中归纳出分封制的六大特点
通过对教材关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一目的深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关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六大特点——赐土赐民、王族为主、拱卫王室、逐步推行、层层分封和服从天子。这六个特点分别涉及措施内容、成员对象、目的背景、发展过程、组织机构、内部关系等六个方面。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要回答某个事物的特点时候,往往可以从措施、对象、目的、发展、组织和关系等维度来回答。
二、近五年高考新课标卷特点类试题的考查情况
高考是国家选拔性考试,试题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而特点类试题则是最好的区分度考查方式之一。特点类试题在每年的地方卷和全国卷中均屡见不鲜,分值也不低。表1为近五年新课标卷特点类试题出现次数及所占分值。
从近五年新课标全国卷材料题对特点类试题考查的情况看,五年中有四年考查了特点类试题,很明显,特点类试题属于常考题型,这说明命题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十分注重考查考生的阅读材料和归纳事物特点的能力。
三、以教材为生长点,突破高考特点类试题
下面,笔者将结合近年高考真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解答特点类试题。
【例1】(2014·海南卷·27)(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1940年)
(1)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
【点拨】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大多学生在所学知识中,并没有特意学过“抗日文化统一战线”这一内容。那怎么办呢?其实要解答一道材料题,首先是要弄懂题目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的意思是指虽然我们没有学过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但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其他事物特点的归纳方法迁移到这里。上文中,我们已经从措施内容、成员对象、目的背景、发展过程、组织结构和内部关系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分封制的特点。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分析呢?通过阅读所给材料可知,材料用了四段文字来叙述“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分别代表一个点,所以它的特点应该有四个小点。
第一段,“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这段话是说团结一切赞成抗日的文化人,很明显是讲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對象。统一战线针对的是一切赞成抗日的文化人。只要抗日就行,这意味着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
第二段,“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这是从目的的维度讲,是要在文化人群体中鼓励文化要为抗战直接服务,服从于抗战。
第三段,“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这是从组织的角度讲,说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并没有严密的组织。
第四段,“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这是从内部关系上来讲,说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既有统一性又有斗争性。
再对比标准答案:广泛性(对象);以抗战为共同目的(目的);既统一又斗争(关系);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组织)。而教材在叙述“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一目的特点也是从这几个维度来回答。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分封制的表述为例,根据这一思路,在归纳别的事物的特点时,完全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例2】(2017·新课标Ⅱ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1)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点拨】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与某某相比,只需要答后者,不需要答前者,所以这道题只需要答“一五”计划的部分,不需要答清代的部分。那么,我们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矿业政策有什么特点?
第一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这是从目的的角度讲,说明“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是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或以促进工业化建设为目的。
第二点,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这是从组织管理维度讲,它是被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是有计划的不是无组织的。
第三点,“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这是从对象的维度上来讲,说明“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因此最好是独立自主完成。
对比标准答案:列入国家发展计划(组织);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目的);独立自主开发(时代特征);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对象)。
【例3】(2017·新课标Ⅰ卷·45)(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点拨】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前面,我们讲过特点类试题可以从目的、对象、过程、措施、组织等维度来答。这里,我们同样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点,讲1978年提出要改革,1982年又提出,然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然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这体现出改革具有逐步推进的特点。
第二点,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这体现了按劳分配,或者说要改变平均主义的状况,这是从目的的维度上来讲,要提高效益,改变平均主义状况。
第三点,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管理分成中央和地方级,体现分级管理特点,最后要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工资改革有倾向性的特点,改革对象倾向于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
对比标准答案: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过程);落实按劳分配原则,改变平均主义状况(背景);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组织结构);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对象)。
这道题同样是从目的、对象、组织管理几个维度来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特点类试题的具体内容会根据题目有所变动,但基本都可以通过措施、目的、对象、组织管理、发展过程这几个维度进行回答,因此,对此类题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上述几个维度进行思考、分析。
综上所述,特点类试题是高考历史题型中难度较大的一类,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往往无从下笔。但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以及结合高考真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特点类试题的一些规律,在回答事物特点的时候,从措施、对象、目的、过程、关系和组织等方面进行作答。同理,还有一些试题尽管在高考历史题型中较难,但是只要善于研究、挖掘,方法、规律其实就在我们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就在我们所熟悉的历史教材中。
作者简介:伍仲新,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