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赋能绿色减贫与绿色发展的武隆实践

2023-05-30何圣春

重庆行政 2023年2期
关键词:仙女山武隆全域

何圣春

重庆市武隆区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和大娄山结合部,全境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资源禀赋优越,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七块金字招牌的地区之一。自1994年以来,武隆历届党委政府始终遵循“扶贫强基推动旅游发展、旅游扶贫助力绿色减贫、全域旅游赋能绿色发展”的逻辑思路,不断探索开辟全域旅游赋能绿色减贫与绿色发展实践路径,强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持续转化,为促进贫困山区减贫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

一、全域旅游赋能绿色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成效

(一)扶贫强基推动旅游发展

1994年,武隆以芙蓉洞景区成功开发为标志,正式拉开了武隆旅游持续发展的时代大幕。但受交通信息闭塞、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经济发展空虚等客观因素影响,县级财力十分薄弱,旅游开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条件总体滞后,旅游业态与旅游产品单一,发展速度较为缓慢。1994年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正式启动实施,随着国家对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为深度改善县域基础设施条件和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00年,仙女山片区被原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片区扶贫开发试点区域,县委、县政府按照片区扶贫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工作思路,强力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对仙女山片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了深度改善,为加速推动仙女山旅游景区开发和区域绿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07年,随着仙女山旅游景区市场热度的快速提升,基础配套设施不全、旅游服务能力不足、涉旅产业布局不优、全民兴旅参与不够等问题日益显现。为解决这些制约性发展难题,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武隆县委、县政府组建成立了仙女山新区管委会,并通过旅游招商、扶贫招商、地产招商等方式,大力集聚各类资源资本实施了仙女山度假区连片开发。经过三年努力,到2009年底,仙女山度假区建设基本成型,配套功能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业态日益丰富,涉旅人口日益增长,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互融互促效应初步显现。据统计,自仙女山片区扶贫开发与旅游发展融合推进十年间,全片区所涉5个乡镇、16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1.07万建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武隆在仙女山片区实施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融合推进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破解贫困山区脱贫发展难题树立了全新典范、开辟了全新路径,总结推出的“扶贫强基兴旅、旅游助力脱贫”经验,更是得到原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关注并在全国进行了广泛推广。

(二)旅游扶贫助力绿色减贫

仙女山片区旅游扶贫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景区旅游辐射半径较小,远离旅游景区的高山偏远乡村和贫困人口难以有效分享旅游发展红利,推动全域实现脱贫发展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2010年,武隆县委、县政府在反复总结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景区旅游与乡村旅游联动、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联结”的发展思路,制定出台了涵盖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产业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信贷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流转租赁、资源入股、联建合营等方式,全域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试点。探索建立“市场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大户+贫困农户”联结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带动贫困群众通过涉旅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2011年,全县选择在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双河镇木根村、赵家乡香房村、和顺镇打蕨村等10个村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大力扶持以农家乐、乡村旅馆、家庭农场等为重点的游客接待功能设施和农旅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经过三年努力,到2013年,10个试点村的游客接待总量突破30万人次,涉旅产业项目营收近10亿元。2014年,随着乡村度假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全县按照“景区驱动、村点示范、连线构面、全域覆盖”的发展构想,精心规划并融合打造了5条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线路和60余个精品示范村点,全面建构起以“各大旅游景区为集核、各条示范线路为联结、各个示范村点为接口”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并先后打造出后坪乡“天池苗寨”、芙蓉街道“七彩堰塘”、沧沟乡“大田湿地人家”等20余个旅游扶贫助力绿色减贫的样本典范。

2017年,武隆撤县设区,经济社会正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全域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全区涉旅就业创业人口达到10万余人,带动实现稳定脱贫的建卡贫困人口达到3万余人,为推动全区脱贫“摘帽”和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稳固支撑。探索推出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两次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武隆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的显著成效和经验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三)全域旅游赋能绿色发展

武隆整体脱贫“摘帽”后,区委、区政府把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作为主要抓手,进一步调整优化旅游功能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接续推动乡村旅游业、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向特色化、融合化、组团化、集群化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品牌效应、边际效应和递增效应,赋能推动脱贫成果巩固拓展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2022年,武隆区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确立了“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吹响了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的冲锋号角。一年来,区委、区政府紧扣绿色发展主题,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建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建成了懒坝大地艺术、归原小镇、树顶漫步等重大旅游项目,荆竹村获评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为全域旅游发展植入了新元素、赋予了新内容、开发了新产品。

坚持示范引领,持续聚焦5条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线路、60余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进行升级打造,引领推动全域发展、示范带动全民兴旅。坚持融合推进,聚焦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主动“+旅游”深度融合的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产品体系和市场体系,加速延伸全民参与领域、不断打通全民兴旅通道。目前,武隆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旅游“三次创业”正在稳步推进,全域旅游、全民兴旅的发展格局与发展态势已基本形成,为赋能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全域旅游赋能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短板

武隆在全域旅游赋能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进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方面的制约短板。

(一)配套服务功能不够完备

从旅游治理服务体系看,全域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设施条件仍较落后,配套服务功能仍显不足,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治理管理与服务水平仍待提升。

(二)产业融合联动不够紧密

从绿色产业发展现状看,全域旅游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度、联结度偏低,一二三产业主动“+旅游”的融合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多元化的绿色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难以形成闭合的生态产业系统,产业链、价值链、消费链、循环链尚未完全形成,产业互融互促的联动效应和全民深度参与的联结效应不够明显。

(三)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

从旅游产品及关联产品结构看,武隆目前仍处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型阶段,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产品配置不够优化、产品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彰显武隆特质的旅游产品、文创产品、农特产品等绿色产品的开发供给与消费需求不够匹配,品牌效应和增值效应还未完全形成。

(四)生态资源转化不够有力

从生态空间资源转化效率上看,虽然武隆拥有优质的生态空间资源,但发掘利用和有效转化的效率仍然偏低,大量生态资源资产仍处于低效闲置状态,尚未开发形成有效的生态产品供给并持续转化为绿色发展的生态功能与生态价值。

(五)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从全域旅游与绿色发展全民参与现状看,目前实施的生态资源开发与绿色产业发展项目多以市场主体开发经营为主,流转租赁、就业务工仍然是市场主体与广大农户之间的主要联结方式,多元主体共建共享、联结共赢的发展机制与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农民深度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总体较低。

三、针对问题和短板的对策思路及建议

武隆全域旅游赋能绿色减贫与绿色发展的不断探索,是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的生动实践。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持续聚焦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接续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全域谋,规划统,布好“一盘棋”

坚持“一盘棋”的系统思维,突出顶层设计的引领驱动作用,统筹推动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规划的衔接统一,全面构建“城景村一体”与“农文旅融合”的绿色发展系统。紧密契合耕地保护、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法规,统筹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确保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粮食安全底线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统筹推动全域旅游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城乡功能布局,统筹编制城乡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区、仙女山度假区和各旅游景区、各乡镇(街道)、各特色村落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功能配置,全面构建错位协同、功能互补、差异发展、全域覆盖的发展格局。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紧密契合各片区的生态资源禀赋、文化资源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等要素,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发展布局,衔接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建构多元化、差异化、特质化的绿色产业发展体系。

(二)政策稳,机制灵,凝成“一股劲”

研究制定符合武隆区情的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建构稳定持续的政策支撑和机制保障体系。健全完善部门联席机制,定期会商与调度解决因条块分割带来的发展阻滞,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落实。健全完善统筹联动机制,全面建构区、乡、村、户四级联动和社会力量协同、全民广泛参与的共建格局,汇聚各方力量深度参与、赋能发展。健全完善人才赋能机制,大力实施压担培养、人才引进、智力输入等专项计划;通过组织举办主题论坛、论文征集等活动方式,集全民之智、聚各方之力,携手推动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健全完善要素整合机制,坚持以政策性项目为牵引,畅通乡村资源整合、社会资本引入、金融资本融入参与通道,不断形成“财政资本+资源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整合投入的共建格局。健全完善争先创优赛马比拼机制和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推行全域旅游与绿色发展实绩量晒考评制度,激励和督促各部门、各乡镇及广大党员干部履好职、尽好责,全面营造敢担当、善作为的干事创业环境。

(三)统筹推,合力建,同绘“一张图”

坚持全域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一体推进,聚力绘就绿色发展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全面振兴蓝图。

坚持全域旅游与乡村建设同步。用活用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强力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功能设施提档升级项目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创造互联互通的良好条件。大力实施特色传统村落院落保护开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庭院特色经济发展等相关项目,不断打造文化气息浓厚、生态景致独特、配套功能完备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点,丰富全域旅游产品,赋能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

坚持全域旅游与乡村发展融合。大力推进绿色空间保育,培育建构生态系统,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依托全域旅游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驱动,加速激活山水林田湖草等空间生态资源,不断盘活乡村低效闲置资产,推动生态空间资源实现价值转化。充分放大荆竹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品牌效应,将其建设成为武隆绿色创新成果的传播窗口与交流平台,推动由“旅游乡村”向“生态乡村、旅居乡村、康养乡村”延伸,聚力推动一二三产业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优化绿色产业形态,丰富绿色经济业态,不断构建丰富多元的绿色产业体系、产品体系和品牌体系,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堅持全域旅游与乡村治理融入。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以产业为单元开展乡村治理新模式,全面建构村、组、院、户四级网格联动善治体系,统筹推进以“清单制”“积分制”为抓手,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为纽带,以农村产权、财权、事权、治权“四权统一”为内涵,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为载体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安全平安、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

作  者: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责任编辑:马健

猜你喜欢

仙女山武隆全域
仙女山的雪
“南国第一牧原”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仙女山机场进行校飞,年底有望通航
仙女山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