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色资源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3-05-30刘园吕戈
刘园 吕戈
从“十四五”规划的起始年即2021年起,我们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多姿多彩、历史积淀深厚、品牌影响力较大,可以为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支柱和教育资源。本次研究通过走访调研、抽样问卷、数据分析,了解各高校将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政教育教学中的举措。同时,通过与部分高校的团委老师、思政教师、宣传工作人员及在校大学生等群体代表进行访谈,力求较为全面地提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措施,进而为红色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提供借鉴。
一、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概况梳理
重庆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创造的红色精神以及留下的抗战遗址、纪念馆、旧居、博物馆、烈士陵园、史料等相关物质的总和。
(一)物质形态的重庆红色文化资源
重庆保留了很多红色革命遗迹。从整体来看,重庆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种类较多,总体数量大,分布在各个区县。[1]包括军事遗址和革命事件遗址,如中国民主同盟会旧部、白公馆、渣滓洞、八路军办事处和南方局驻地的红岩村等;纪念馆,如红岩魂革命烈士纪念馆、刘伯承纪念馆、聂荣臻纪念馆;名人故居,如宋庆龄故居、陈然烈士故居、郭沫若旧居等。[2]其中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革命纪念馆、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等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被评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4A景区。
(二)红岩文化:重庆红色文化最为聚集的象征
抗战时期,重庆红岩文化开始形成,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红岩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其中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更是多达十万多件,是先辈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3]红岩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4]包含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供了历史镜鉴。红岩精神的内涵集中体现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和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着追求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移民文化:重庆文化兼容并包的集中体现
早至秦汉三国时期重庆就诞生了移民文化,之后是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时期内迁移民,清初“湖广镇四川”运动内迁移民,清前期南方移民,抗战时期、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移民以及三峡百万大移民。三峡移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宽泛,包括政治经济、人文地理和民俗风情等。“坚韧、顽强、开放、包容”的重庆人文精神也映照着重庆丰富和独特的红色文化。2020年7月,作为唯一的改革开放时期红色基因库,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被纳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试点单位。
(四)抗战文化:重庆红色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
重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抗战地区,是国共合作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据统计,在抗战期间,重庆有70多家报纸,900多种刊物。抗战时期物资紧缺,在渝出版社却出版了300多部小说、近百部文艺书籍。文学艺术家冰心、郭沫若等,教育家陶行知,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优秀人才,在重庆抗战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统计,在全国所有城市中,重庆是保留抗战历史文化资源最全面最完整的城市。当前,超过四十万卷报刊的抗战时期档案、十万余册的抗战时期版本图书、数万件抗战时期文物资料,被重庆市博物馆、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图书馆、北碚区图书馆所珍藏。
二、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红岩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等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为新阶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下,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一)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态势良好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近年来,重庆各高校陆续围绕立德树人开展“四史”教育和“三全育人”工作,各高校更是大力推进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建立开放式的思政教育模式。如举办发掘三峡移民故事、守正三峡移民精神活动,深入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开展实地探寻、追溯白沙古镇文化记忆,体会感悟当地红色革命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前往歌乐山烈士墓祭拜先烈,观看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参观荣昌陶博物馆等教育活动。部分高校通过采取不定期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举办红色文化讲座,集體观看红色革命电影,走访红色革命文化基地等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是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学生参与感不强。当前,重庆多数高校主要以集中教育、讲座研讨会等传统讲授法展开思政教育,大学生互动参与较少。在教学中,高校较少运用情境教学、互动体验、具体事例模拟重现等创新教学策略,很难在寓教于乐中展示重庆红色文化资源,不能满足大学生沉浸式体验的需求。[5]此外,部分高校对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领悟、挖掘、传承、弘扬等方面深度研究的力度稍显不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探讨和研究,并形成特色鲜明的重庆红色教育产品,因而大学生群体缺乏对重庆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掌握,更缺乏对重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追求。
二是传播手段较为单一。在宣传上主要以教育教学、专业建设、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内外宣报道工作为主,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不足。在宣传平台上,高校对思政教育版块的设置以党建网站、报刊形式居多,忽略了大学生群体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视频软件、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组织力度不强且创新性不够,未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是教育宣传效果欠佳。2022年3月至7月,笔者通过走校动员、交流研讨等方式,确定调查的学校和学科,以实名填报形式开展本次调研,通过“问卷星”软件生成调查问卷,对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等九所高校,共计125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研,收回有效问卷1224份。数据结果显示有18.6%的大学生并不了解重庆红色文化;79.07%的大学生对重庆红色文化有简单认识,能列举出重庆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如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解放纪念碑、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烈士陵园等,但不能准确说出重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而只有2.33%的大学生很清楚重庆红色文化。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重庆红色文化、精神仅停留在听说阶段,缺乏深入了解。
三、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重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在于寻找重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契合点,让重庆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高质量服务高校思政教育。
(一)打造体验教学模式
一是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可采用案例故事化、影视欣赏、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话剧演出等形式增强红色文化教学的吸引力,开展包括现场模拟、仪式教育、素质拓展、仿真教学等体验教育手段,举办特色主题团日活动。打破传统的讲授法,高度重视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兴趣,让红岩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等突出的重庆红色资源能够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达到育人效果。
二是充分运用智能科技技术。让红色故事与现有的VR、AR等技术结合,打造全景交互模式,增强真实体验,还原再现红色故事,让大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优化课堂体验感。
三是突出知识趣味、参与互动的教育体验。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宣传教育的深刻性与感染力,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精心策划设计红色情景互动,让师生在革命历史情境再现,引发情感共鸣,使分享和互动替代记忆和背诵,将鲜活的红色主题活动以接近生活本身的、极具兴趣性的体验方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激发大学生深度思考。
(二)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高校可改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实践教学体验,举办与重庆红色文化思政课程相关的课堂活动或者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一是提供多元化的红色文化服务。重庆红色革命历史影响范围不够广,除红岩精神外,大多学生对其他重庆红色历史缺乏了解,这反映了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紧迫性。各高校在传播重庆红色文化中,可集中精力开展不同形式的理论宣讲活动,通过短视频、图文并茂等方式使重庆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实现“高水平”与“接地气”的有机结合,突出其政治性与大众化双向互动。高校也可采取历史舞台剧排练、主题书展、经典诵读征集评选等方式让师生亲身感悟,加深記忆。
二是搭建碎片化学习平台。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中,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呈现“有心无力”的现状。重庆高校可在校园人流量较大的地点设置红岩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等重庆红色文化的小站点,通过站点短视频、志愿者宣传科普、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重庆红色文化知识。
三是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如举办与重庆红色文化相关的团建活动或者培训,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性,强调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注重受众者主动学习重庆红色文化的过程。[6]如展开知识竞赛、重庆红色文化墙、英烈故事代代传等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全方面、多角度推广。
(三)发挥“三全育人”优势
一是成立社团及传播小分队。为对红岩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感兴趣的同学提供集中学习交流的平台。这有利于借助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构建集现代化、开放化、专业化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研究会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让红色文化进一步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共识。
二是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党课教育,加强党课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建设网上展馆,挖掘教育资源。鼓励大学生走进重庆红色旅游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大学生群体深刻认识历史事件,深刻感悟历史价值。
(四)加大宣传力度和宣传方式创新
一是推进媒体融合宣传教育模式。在媒介平台上,可以把重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平台,利用学校“两微一端一抖一号”全媒体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可灵活采用微电影、微视频、动漫、游戏等形式,也可以通过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知识课堂、VR线上旅行、沉浸式红色演讲等吸引受众,拓宽传播渠道。同时,通过专题视频、现场采访、访谈直播、行进式报道等宣传手段,着力营造弘扬重庆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
二是丰富宣传的内涵和功能。采取互动化的宣传方式,增强师生交流互动,让受众之间通过分享讨论,不断增强对重庆红色文化的认同。开设校报专栏刊登经研究会撰写或整理的党史文章,组织引导广大重庆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做好优秀红色文艺作品创作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促进优秀红色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形成人人关注宣传,参与宣传的格局。
基金项目:2021年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新时期重庆红色资源阐释利用研究”(项目编号:KYSZ2021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石家.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2]陈娇.重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月旬),2019(13):76-77.
[3]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空间传播与革命记忆建构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21.
[4]高静.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1.
[5]李玲玲.重庆红色文化高校育人路径研究[D]. 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21.
[6]杜巧.重庆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途径探究品牌研究[J].品牌研究, 2018(05):106+110.
作者单位:刘 园,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文学与创意传播学院讲师
吕 戈,重庆移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团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