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加快建设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
2023-05-30罗全良
罗全良
重庆市潼南区位于重庆西北部,辖3个街道20个镇,辖区1583平方公里,人口103万,是革命先驱杨闇公、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板块,是重庆、成都两座国家级中心城市相向发展的桥头堡城市。作为重庆农业大区、川渝核心保供基地、全球顶级柠檬产区,潼南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面上稳步推、点上求突破、集群拓能级、龙头打主力,高标准打造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潼南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202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31.46亿元、同比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69元、增長5.7%,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柠檬生物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入选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一、突出规划引领,高起点擘画“一张蓝图”促振兴
潼南涪琼两江横贯,坝多平旷、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一直以农为本底、兴农而发展、因农而闻名,早在2002年就被原农业部评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历年来成功获批10多个国家级“金字招牌”,享有“国际柠檬之都”“西部绿色菜都”“中国油菜之乡”美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本底坚实、比较优势突出。潼南坚持谋定而后动、看准了再推,聚焦推动“农业大区”变为“农业强区”,明确了全力打造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发展蓝图。
(一)在总体布局上,着力构建“双核两廊三支多园”
其中,“双核”即以大佛坝、双坝片区约20平方公里区域打造“新农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以太安-柏梓片区约26平方公里打造“农科城”,建设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两廊”即沿涪江和琼江乡村振兴示范走廊,重点以蔬菜、柠檬两大产业集群为带动,示范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三支”即根据区域划分和基础优势,确定古溪、柏梓、塘坝三个支点镇,形成区域辐射带动。“多园”即全区23个镇街“一镇一园”“一镇一景”“一镇一特”,形成乡村振兴多点开花之势。
(二)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打造“三带一片”
即在上和、龙形、宝龙、古溪、群力、米心等打造北部丘陵山地粮油产业带,在玉溪、桂林、梓潼、大佛、上和、别口等打造中部渝遂绵优质蔬菜产业带,在崇龛、柏梓、太安、塘坝、小渡等打造南部中国柠檬核心产业带,在新胜、卧佛、寿桥、五桂、花岩等打造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片区。
(三)在重点任务上,谋划实施示范引领“十大行动”
这包括粮食安全示范引领行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示范引领行动、城乡融合示范引领行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引领行动、农业产业集群示范引领行动、深化农村改革示范引领行动、乡村建设示范引领行动、乡村治理示范引领行动、三产融合示范引领行动、人才振兴示范引领行动等。
二、突出夯基固本,高站位守牢“三条底线”促振兴
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稳住农业基本盘必须守住的底线,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潼南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本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粮食安全是重大战略问题,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作为产粮大区,潼南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着力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4.62万亩、产量稳定在37.66万吨以上,建设重庆粮油保供基地、重庆绿色粮仓。压实“菜篮子”责任制,生猪全年出栏量保持80万头左右,蔬菜种植面积稳定保持100万亩、产量210万吨以上。积极推广鱼菜共生、稻田种养等生态养殖技术7万余亩,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正加快规划建设全市农产品第三保供基地。
(二)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
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双控”,牢牢守住109.1万亩耕地总量。持续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成果,强化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全程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认真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严禁乱占耕地种植林果、苗木、草皮,以及挖鱼塘等行为,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分步骤分年度大力实施“千年良田”工程,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提升耕地综合产能。
(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监测,精准掌握收入水平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一对一”“点对点”精准施策,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强化重点村镇帮扶支持,落实好古溪双庙村、上和三岭村等5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支持政策,推进实施宝龙、新胜、米心3个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发展规划,同步抓好50个脱贫村成果巩固。抓住就业和产业“两个关键”,大力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深化拓展劳务协作,引导脱贫户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突破1.6万元,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突出产业关键,高质量开展“六大工程”促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潼南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质效,努力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区之路。
(一)开展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工程
按照“集群”带动、“典型”示范总体思路,着力培育“一主两辅多元”乡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蔬菜、柠檬双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发展壮大水产、中药材、花椒、经果等特色产业。2022年,蔬菜、柠檬产业链产值分别突破50亿元、60亿元。药材栽培5.91万亩、产量4.39万吨,总产值近4亿元。特色经果面积18余万亩、产量25.53万吨,总产值9.75亿元。
(二)开展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工程
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的文章,以建设成渝(潼南)中央厨房产业园为载体,扩面提质国际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已签约项目37个,正式合同额123亿元,年农产品精深加工年产值180亿元以上。加快农文旅养深度融合,策划打造“渝西快乐老家”“蔬食记”,唱响做靓“周末到潼南”,乡村旅游吸引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0余亿元。
(三)开展市场主体强筋壮骨工程
深入推进“双十双百双千”行动,重点引进培育种业企业、精深加工企业、科技型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到2025年,引進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上市企业2家、明星家庭农场100家、示范合作社100家,培育1000名乡村骨干人才、1000家金牌民宿。
(四)开展农业科技提速集成工程
注重运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以“农科城”建设为统领,放大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集成效应,持续深耕种业科技、农机装备研发应用、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精深加工研发等领域,加强与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科技龙头企业3家,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20余个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平台,推广种养先进实用技术200多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5%。
(五)开展农民组织化扩面提质工程
以全面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技专业化服务队伍、农资专业化服务、职业经理人为重点,推动农业耕种收产加销一体化托管服务,新建11个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指导基层社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60余个,社会化服务面积80余万亩次,推动小农户更好衔接融入现代农业。
(六)开展数字技术增效赋能工程
强化数字农业技术攻关,探索组建潼南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高质量建设渝西智慧农业研发中心。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5G+乡村振兴”行动,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应用场景落地、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
四、突出宜居宜业,高效率推进“四大行动”促振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潼南聚焦强功能、补短板、优环境,着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努力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一)推进基础设施补短补强行动
把公共基础设施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优化升级,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全力推动“五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化,着力补齐路水电气讯等短板,农村公路实现社社通畅,获评“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区,全面消除农村低电压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天然气分别达到84%、80%,区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100%覆盖。
(二)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行动
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96.8%,镇街独立公办园全覆盖。规范化建设行政村卫生室260个,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公共文化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
(三)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紧扣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和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四项任务”,深入推进“五清理一活动”,开展春夏秋冬现场流动观摩,农村全域实现干净、整洁、有序。落实“千村宜居”计划,强化村庄规划建设,开展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立足乡土特征和地域特点,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留住“潼南老家”乡愁乡韵,累计建成市级美丽宜居乡村28个。
(四)推进乡村治理“四治”融合行动
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健全完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81项重点任务清单,举办村(社区)书记“潼台比武”、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系列活动,定期开展讲、学、比、晒,在156个村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6.6万户农户参与积分制,所有行政村全部推行村级组织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覆盖创建“六无平安村居”,累计调解矛盾纠纷6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9.7%。
五、突出共同富裕,高标准实施“四大计划”促振兴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潼南坚持把增加农民增收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业农村共同富裕。
(一)实施产业带动促增收计划
完善区镇村产业空间布局,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支持镇域经济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盘活激活镇域闲置资产,大力发展小加工、小创意、小作坊、小旅游、小民宿“五小”富民产业,创新实践“村企联合、基地联户、产业连片、股份连薪、责任连体”五联模式,累计带动10万余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二)实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促增收计划
以“就创潼城”为统领,大力推进就业山村(社区)、“英才潼行·潼南巧匠”项目,实施分级分类多形式培训,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搭建就业对接平台,推动乡村驿站、就业帮扶车间建设,落实稳岗纾困政策,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监测显示农民群众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保持在10%左右。
(三)实施壮大集体经济促增收计划
构建以农民为中心、以股份合作为核心的“三变”改革模式,择优遴选86个村(社区)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占全区行政村、涉农社区总数的30.9%。以抓产业、建机制、创模式的方式积极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抱团发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50余万元,其中超过10万元的村达到176个,占比超过60%。
(四)实施盘活闲置资源促增收计划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创新保底分红、劳务收入、资产收益、二次分配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推动农民实现多途径多环节增收,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红利。
作 者: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