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尝试

2023-05-30莫芹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双减语文教学

【摘要】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的背景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打造品质课堂,并以《父爱之舟》为例论述如何开展深度学习的四个阶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关键词】双减 深度学习 语文教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4-0058-03

“双减”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度学习以其独特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壁垒,为教学创新乃至教育变革提供了支撑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现深度学习,打造品质课堂呢?笔者结合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探讨深度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一、深度学习的含义及要求

本文所述的深度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建构学习知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判断、迁移和运用,从而发展高阶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

开展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渗透深度学习理念,让学生树立深度学习的意识。深度学习的效果是学生能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是学生能够不断反思,从而有效地巩固、吸收和内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涉及词汇和句子的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设计阶段性反思和复习活动,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原理和联系,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运用语文思维解决问题。

开展深度学习,要求学生深入探究,培养结构化语文学习思维。深度探究是语文深度学习的核心,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只是发挥指导作用。探究材料的准备、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活动的参与等,都需要教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体验到收获知识带来的快乐。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比较适合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教材安排了四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各年级综合性主题学习能力要求如表1),目的是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活动设计和组织、合作交流等能力。语文教师根据每项综合性学习的不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语文学习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结构化学习思维。

开展深度学习,需要学生结合语言学习经验,加深對语文学科本质的理解。可以说,深刻的语文体验就是沉浸式的语文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验语文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加深对语文本质的理解,有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对统编教材的一些课文,教师可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与同学或老师争论,并站在对方的立场体验对方的思维过程,明白对方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源自对方不同的观察角度。在不同层次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表达和创造空间,思维更活跃。这种深入的学习体验将加深学生对汉语精髓的理解。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深度学习的策略

如何将深度学习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深度学习的激活准备、建立衔接、提取迁移、评价反思等四个阶段施以不同的策略。

(一)启动准备阶段:建立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运行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认为,深度学习之“深”,首先表现在它超越生理学、心理学,而达至社会历史实践的深度,它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它要培养的是社会历史进程当中的人。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件富有吸引力的事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学习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建立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运行机制——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为学生提供既能自主操作又能获得发展的教学材料,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并坚持学习有难度的内容。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面前,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深度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学习。以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为例,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主题”的预学活动,让学生围绕课文主题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两三个问题。这样,很容易就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使学生对文本学习产生期待心理。在开课伊始,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基于统整后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解决。然后,设置以下挑战性学习任务。(1)自由交流:为什么作者用“父爱之舟”命题而不是“慈父情深”?这艘“舟”承载着什么?(2)小组讨论:如果让你写一篇题为《父爱之舟》的作文,你会怎么构思?(3)思考:文本中的哪些场景和细节感动了你?(4)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课后,将课文制作成电影剧本。你要拍什么场景?请谈谈你的拍摄想法和理由,并在课堂上交流。前三个问题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阅读、理解课文,探索和发现课文中父爱的深度,有效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是靠近学生意识发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学习起点。最后一个问题是调动学生同理心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它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在此前提下开展情境活动,即基于项目的学习。

(二)建立衔接阶段:突出整合、衔接、建构

整合、衔接、建构是深度学习的核心。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意味着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灵,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去整合知识成果及其内部联系。这样的整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高起点,但教师容易将知识传递本身当作目的,直接将知识“灌输”“平移”给学生。深度学习正是要使教学内容的学习成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养分和手段。语文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从表面的语文知识走向核心知识,让学生把握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主动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听、说、读、写来学习、积累、建构和运用语言,并在活动中学会提问、探究、总结和演绎。伴随着与教师、同学及第三方媒体的交流、沟通等活动,学生全神贯注地感受和体验学习活动的丰富多样、细微精深,亲历学习过程。这种“活动与体验”便是知识成果和学生个体的衔接。

在建立衔接阶段,学生可以调动自己原有的经历,这有助于学生获得心得体验、提升原有经验。这种体验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深度学习要遵循的过程。仍以《父爱之舟》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开展以下语文学习活动。(1)听写并理解课文中与故事背景、场景、细节相关的词语,然后根据之前学习的复述方法将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复述课文。(2)联系以前学过的“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分别把复述内容限制为50字、20字和10字。总结课文内容,整理上下文并列出副标题。(3)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文本中描述的场景。(4)在独立阅读课文并发表评论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收获。(5)互动交流:谈谈你的触动点在哪里,你的情感共鸣在哪里,并向你的同学提出一些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

以上设计强调如何处理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充分把握文章内容,根据本文的学习,联想、调动、激活以往的语文学习经验和知识,全面组织和建构学习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关联能力及系统思维能力。

(三)提取和迁移阶段:深度探索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在深度学习中,提取和迁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提取”是经验的扩展和提升;“迁移”是将内化的知识外显化、操作化的过程,也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求学生具有深刻而灵活的思维。它是学生自由运用知识的标志,是深度学习成果的体现。学生只有能够提取和迁移学习内容,才能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实现深度探索、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学生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主动质疑、探究、演绎,进行情境体验等,使学习内容交织形成密切而独特的联系,最终使知识的本质得以显现。学生只有把握知识的本质,才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正如汉字的学习,学生如果掌握汉字思维,就可以顾名思义,明白“浩瀚”并非小水、“涓涓”定是细流。提取和迁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把握知识本质、形成对学习内容深度加工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高阶思维。

在《父爱之舟》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以下学习活动。(1)品味描述“貧困家庭”的关键词和句子,通过联想和分析,感受字里行间父爱和“我”的情感变化;(2)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评价文章中的父亲;(3)阅读并交流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体验作者“在描述的场景和细节中包含感情”的表达方式;(4)这篇课文是关于父亲的,为什么对父亲没有直接的赞美?教师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展开探索,如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句子,感受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父亲仍然尽一切努力为“我”创造最好的条件,体验到父爱的深沉。接着,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父亲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调动自身经验模拟体验文中印象最深的场景),进而质疑作者为何不直接赞美父亲。从认知父爱的本质到质疑表达父爱的方式,在这样的深度阅读体验中,学生的情感、思维得到充分调动,能够从自身出发对文本中的事件、人物和活动进行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探究语言文字的内涵,经历了比较分析、联系归纳、评价鉴赏等高阶思维发展过程。

(四)评价与反思阶段:促进语文学习成果的实际运用

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目标。评价和反思是对知识和学习过程进行评判的意识和能力。深度学习将评价和反思自觉化、明晰化,让学生自觉思考知识的优势与不足、用途与操作,成为知识的主人。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课堂评价和反思主要着眼于考查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其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其参与的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实际运用,如果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那么就达不到语文深度学习的目的。

笔者认为,教师创设实践型的语言场景,让学生经历“角色体验—互动交流—迁移运用”的活动过程,既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父爱之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学习实践活动。(1)角色体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作者。当父亲送你上学,在父亲离开时,你会对你父亲说什么?(2)互动交流:梦中哪一幕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迁移运用:与生活相联系,用“新滋味”回忆生活体验,用“场景与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写作。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主要考查学生拓展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既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学生是否将阅读理解思维转化为对表达特征的理解,以及是否掌握“用场景与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的写作方法,又能反思如何调整或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言学习并学会运用。

将深度学习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进一步加工和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发展高阶思维,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语文学习成果,不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文叶,陈铭洲.指向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访斯坦福大学评价、学习与公平中心主任Ray Pecheone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7):3-9.

[2]张新宇.基于互动理论的深度学习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

[3]李东辉.深度学习视域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

[4]刘丽丽.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生深度学习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莫芹(1986— ),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低年段阅读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双减语文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