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学生主体参与的语文阅读教学“慢”艺术探究

2023-05-30张烨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涵泳阅读教学艺术

张烨

[摘 要]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求快、重量、轻质的问题。文章从“拓展思维空间,在‘慢阅读中静思默想”“激活真实感悟,在‘慢阅读中涵泳品味”“推进创意解读,在‘慢阅读中潜心会意”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为学生创设更为广阔、自由、适切的语文阅读时空,努力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发展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真正实现深度阅读、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慢”艺术;涵泳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6-0001-03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教师应确立契合学生需求的阅读教学观念,精心设计和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始终关注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确保学生拥有广阔、自由的自主阅读时空,促使学生静心阅读、醉心感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之后,再进行交流展示。“慢”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有深度、有质量,进而得到不同程度的个性化的发展。

怎样发挥指向学生主体参与的语文阅读教学“慢”艺术的作用呢?途径和方法不一而足,撮其要者有三。

一、拓展思维空间,在“慢”阅读中静思默想

在阅读时,唯有不被打扰,才能渐入佳境,获得心灵自由、浮想联翩的灵魂享受。没有谁愿意在阅读时被别人打搅或干扰。在静思默想中,学生面对着文字,表面上看是沉默的,但实际上其已结合文字的内容形成了丰富的内心体验,或如涓涓细流般轻盈弥散,或如波涛起伏般汹涌澎湃……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染、陶冶下,有感情、有思考、有领悟地前行着。这种可贵的沉默,催生思维种子的萌芽,推动思维之花次第开放,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要去打破它、阻止它呢?

例如在品味《秋天的怀念》(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中反复出现的“好好儿活”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停留在“母亲近乎哀求的劝说”和“母亲过世后作者史铁生开始重视生命”这样的层面。事实上,母亲念叨“好好儿活”,是希望史铁生不要拘于病痛的困扰,要用生活中的美去构建乐观、积极的心态;而史铁生从“勉强接受母亲看花的建议”到“和妹妹一起去看花”,便意味着他已经开始接受现实,重新生活了。后来史铁生自我调侃“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也说明他已经坦然接受了这一切,心态已然好了起来。但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解读和盘托出,以机械灌输的方式直接告知学生,而需要引导学生在静思默想中深入文本,从多角度思考,以品读出文字所传达的情感。

如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时,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并提出了做批注的要求。这样,学生就没有了即时表达的急促,能够关注文本中的每一个细节,所获取的认知会更深入。一位学生通过“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等展现母亲行为、情感的文字,翻越语言符号的藩篱,实现了与“母亲”这一角色的对话。有了广阔时空的保障,学生得以深入史铁生母亲的内心,从其言行之中洞察其善解人意、爱子心切的感人形象,更加深入地了解“好好儿活”的意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名学生的启发下,其他学生“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碰撞开始了:有的学生从时间角度探究母亲的情感变化;有的学生化身为文中的母亲,将积蓄在内心的话语真诚地表达出来……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再次走进文本,他们感知的触角伸向文本深处不断探索,从作者对母亲的细致描写中,从“好好儿活”的含义中,认识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并顺势从创作层面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知。

二、激活真實感悟,在“慢”阅读中涵泳品味

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并深入领会。无论是朱熹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还是陆九渊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都是在讲读书需要平心静气,安闲自若,这样方能走得进去,读得入心。这样的阅读过程,强调沉浸其中,反复品味,细细领会。语文阅读,需要涵泳,需要品味,需要“浸泡”在文本中。语文课堂,既需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又需要学生火花四溅的思维碰撞。激活学生的真实感悟,有利于学生深度阅读的实现。

在一次语文研修活动中,一位教师围绕单元导读中提出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设计了这样一个《秋天的怀念》的教学问题:“母亲一再提议推作者去北海看花,作者对此有什么样的情绪变化?”学生在快速默读之后,陆续给出了“作者刚开始是激烈反对的,那时的他很绝望,对什么都心生怨恨。后来,因为耐不住母亲的央求,他勉强同意去看花”“在瘫痪后,作者喜怒无常,会莫名发火,面对母亲提出的看花散心,他一点都不领情;后来经不住母亲近乎哀求地劝说,终于松了口”等答案。

如此,整个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是交流不断的。这似乎就是语文教师憧憬的那种“对话妙语连珠”“见解富有个性和创意”的活跃课堂,且师生似乎都进入了“深度解读”的阅读境界。但是如果我们再次回顾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文本表面“滑行”。因为学生多是对作者喜怒无常的表现进行挖掘,对母亲的爱子心切进行赞美,而对文章语言表达的揣摩、节奏变化的感悟、含蓄深沉情感的品味则几乎没有。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而且削弱了学生言语实践活动后的审美体验,以致学生难以产生真实感悟。

笔者认为,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以及语言表达与节奏的变化。一要明确朗读的情感目标:感受母爱和作者的悔恨之情,体悟“好好儿活”的情感意蕴。这样,学生在进行情感体验时就有了一定的方向。二要明晰文章情节的跌宕起伏以及相应的情感变化:第1段显出冲突的激烈,第2段的情绪陡落,第3段的气氛略微放松,第4段收束上文情绪变化,第5、6段讲诀别的痛,第7段意味悠长。全文的情感波澜起伏、张弛有度,宛如一阕富有节奏的乐章。三要设计朗读活动。本文情感丰富且有层次,因此相应的朗读活动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如(1)请自由朗读全文,体味文中的情感。(2)请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自由选点朗读,看谁最能打动听众。(3)请用“轻声倾诉”的形式自由选点朗读,看谁最能传达出文章的情感。(4)请分角色朗读第1段和第3段,看谁最能揣摩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和不同的心情。这样的朗读活动角度新、形式美,能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感悟。

其次要通过对文本细节的精心涵泳去品味感悟作者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文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悄悄”“偷偷”这些词语去反复涵泳。 当“我”脾气暴躁、砸碎玻璃、猛摔东西时,母亲并没有马上劝说、安慰、制止“我”,而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从“悄悄”和“偷偷”中可以看出,母亲深深地理解“我”需要发泄心中的痛苦,甚至明白“我”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我”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我”,怕“我”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所以还要偷偷地听着动静。母亲躲出去了,可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我”。“悄悄”和“偷偷”的背后,是她的揪心,是她的宽容。

在真朗读、真思考中,学生走进了课文,了解了人物,感悟到了母亲对“我”的呵护有加、关怀备至。

三、推进创意解读,在“慢”阅读中潜心会意

创意解读就是结合个性化体验读出文章的独特样式,读出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这一个”。让阅读“慢”下来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深入文本内核,形成丰富的认知,还在于让学生产生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实现对文本的创意解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慢”阅读中潜心会意。

如在引导学生复述《秋天的怀念》的梗概、体悟《秋天的怀念》的主旨后,笔者没有急着继续讲解,而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男生读描写史铁生的内容,女生读描写母亲的内容。男生和女生的语言表现力不同,通过朗读,他们能够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情感,了解文章的情节变化,对文章形成多元化的感知。

在学生朗读结束后,笔者没有立即让他们交流感受,而是继续放慢节奏,组织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丰富他们的体验: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有哪些表现?母亲面对痛苦的儿子,是怎么做的?在学生捕捉文章信息,对母子二人的言行进行概括、表述后,笔者再给他们出示如“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等展现作者情绪、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而引导他们展开与文本以及人物的深入对话。

在这样的反复读、聚焦读之后,笔者才引导学生开启新的阅读交流之旅。应该说,这样的“慢”阅读,对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心中的痛苦、体谅作者的行为等有重要的作用。此时,经过反复朗读和聚焦思考的学生,不再认为史铁生的行为不可理喻,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秉持着一颗同情的心来看史铁生的经历,而是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那些像史铁生这样突然遭遇变故的人,都分别有着怎样的心态?如遭受腐刑的司马迁,意外摔伤导致下半身永久瘫痪的桑兰,等等。如果换成自己,是否会做出如史铁生这样的行为,甚至更甚?我们知道,《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散文,而散文的阅读,主要就是通过了解作者眼中的人、事、景、物来认知他的体验、经历、情感,进而为自己今后的生活提供参考与借鉴。这样的换位思考,对于增加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是很有帮助的。

在学生对文章作者进行深度探究、透彻了解并认可接纳他之后,笔者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文中反复出现但并不引人注意的一个事物——菊花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写秋天这个季节?又为什么是去看菊花而不是去看桂花或者其他的花?作者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作者眼中的菊花又是怎样的?

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需要笔者做铺垫、搭支架进行引导。笔者给学生形象地说明散文创作的原理。散文是作者用文字构建起来的,用以展现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表达。散文中的人、事、景、物往往都有别于客观现实,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品味作者的内心世界,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大有裨益。事实上,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也真的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如那个秋天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季节,其映衬出瘫痪了的史铁生正处于人生的悲秋,也预示着史铁生的母亲已进入了自己的生命之秋;怒放的菊花,是母亲对儿子重新振作的期望,也是作者自我振奋的自喻,遭遇生活坎坷的史铁生,用他那菊花般的顽强,谱写了自己新的有价值的人生;等等。

笔者始终觉得,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慢”一点为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思考和感悟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保持适时的静默,就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空间,以产生更深刻的思考。阅读教学中,因为“慢”而产生的沉默并不是令人担心的冷清,它能摈弃浮躁,促使学生为接下来更活跃、更和谐、更高效的学习做好准备,体现出对课堂上每一个存在学习差异的学生的充分尊重,有利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基本理念。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蔡忠平.從标准到实践:语言品味路径研究[J].中学语文,2019(34):15-18.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涵泳阅读教学艺术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纸的艺术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