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之路的回顾与思考A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CLARINET WORKS

2023-05-30邓黄河

音乐探索 2023年2期
关键词:单簧管

摘 要 :中国的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之路,至今已有80余年发展历程。然而,在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道路上,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仍需要总结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教学、表演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兹从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在创作上所走过道路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

中图分类号:J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3)02-0138-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3.02.015

引  言

中国的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之路,至今已有80余年发展历程。在这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几代中国单簧管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单簧管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两年,我国单簧管演奏家在国际大赛上屡屡获奖,中国人也坐上了欧美一流交响乐团的首席单簧管位置,一跃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单簧管大国。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创作摸索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创作沉寂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创作复兴期,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创作多元期,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在创作之路上,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却又充满希望的光明之路。然而,要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单簧管学派,创作更多更好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使其在数量、质量上有更大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继续发扬成绩,总结不足,这便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一、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之路的回顾

如果以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早年留学巴黎时创作的《风》(为单簧管、女高音、钢琴而作)的室内乐作品算起,我国音乐家从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了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的摸索之路。①正是由于冼星海的勇于探索,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的创作。因此, 1949年以后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的创作之路, 实际上应当是1949年以前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创作之路的一个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创作之路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创作摸索期(1952—1965)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之路,应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彼时学科发展的需要,国内音乐院校正式开办单簧管专业,开始培养单簧管专业人才。一些具有中國民族化风格的单簧管作品,相继于20世纪50年代问世。1952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的张梧先生,率先创作了一首反映江苏地区农村风貌的民族化单簧管独奏曲《苏北调变奏曲》,该曲是他于1952年在安徽北部农村体验生活时创作的一首描写苏北农村风光的作品。由于该作品的曲调采用江苏民歌作为创作素材,作曲技法上采用西洋变奏曲曲式,内容上以苏北农村为题材,创作上充分发挥乐器的性能和优点,从而使这首乐曲成为一首经久不衰的作品,深受业界好评。①同时期产生的优秀单簧管作品还有辛沪光以蒙古族曲调创作的3首描写蒙古族风情的《回旋曲》《蒙古情歌》《草原歌声》,以及牛万里创作的《秋收》,黄佩勤创作的《小河淌水》,廖明纾创作的《绣荷包》,胡汝美创作的《溇水谣》等。这批作品,曾一并编入1963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学曲选》②。

因受20世纪50年代一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中期,我国又相继出现了由王焱创作的单簧管独奏曲《牧马之歌》,四川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邢学智创作的单簧管独奏曲《翻身农奴之歌》《红日照康巴》《彝族舞曲》《高原到处喜洋洋》,以及四川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向振龙创作的单簧管独奏《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其中,向振龙先生于1962年创作的单簧管独奏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作者受当时全国学雷锋活动影响所创作的,作品根据我国著名作曲家朱践耳先生创作的同名歌曲改编,充分发挥了单簧管甜美如歌的音色,灵巧快速的技巧以及宽广的音域特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作品创作后,很快得到了业界好评。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产生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十分有限,而且在表现内容上较为单一,创作技法上较为传统,风格较为单纯,速度较快,音区较高,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单簧管演奏技术发展的基本状况。

(二)创作沉寂期(1966—1976)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相对沉寂,除了四川音乐学院向振龙先生根据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操练舞》《斗笠舞》《解放》《快乐的女战士》等多首舞曲改编的同名单簧管独奏曲,王志坚、严天义先生分别根据锡伯族歌曲《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恩情》、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改编的同名单簧管作品外,几乎没有更多作品出现③。因而,这一阶段的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创作,可以说寥寥无几。

(三)创作复兴期(1980—1999)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沉寂了十多年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开始恢复,并有所兴昌。相继产生了《帕米尔之音》《晨歌》《新疆舞曲》《牧羊姑娘》《迎新春舞曲》《圭山节日》《欢乐的那达慕》等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其中,1981年由解放军艺术团作曲家胡壁精先生创作的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尤为突出。该作品是胡壁精于1977年至1978年两次深入帕米尔高原体验生活时,在参加了塔吉克族的婚礼后,有感于帕米尔高原美丽的景色和塔吉克族人民勤劳善良的品格而作。①其曲调具有浓郁的塔吉克族音乐风格,手法上运用西方协奏曲体裁,演奏技巧借鉴了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单簧管作品《第一单簧管狂想曲》,因而被认为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单簧管协奏曲。1982年,该作品在首届中国交响乐作品评选中获奖。1985年,在美国西雅图举办的“国际单簧管艺术节”上,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陶纯孝女士还亲自演奏了这部作品,使《帕米尔之音》成为首次在国际舞台出现的中国民族风格单簧管协奏曲。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各地区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还积极参与到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队伍。1980年,曾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单簧管专业的著名作曲家陈其刚先生创作了一首《晨歌》(为钢琴单簧管而作),该作品打破传统创作思维与手法,首次运用无调性、增减和弦、小节常规轻重拍等在当时还不常用的作曲技法,并在实际演奏中运用更多非常规演奏法,在当时便显得极为超前和创新,因而被看作中国民族化单簧管现代作品的开山之作,为后期中国民族化单簧管现代作品的创作开创了先河。②在此期间,四川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向振龙先生还利用自己在云南省歌舞团工作的机会,曾深入走访云南的乡村和民族村寨,创作出包括《圭山节日》《彩云之乡》《边寨晨曲》《傈僳舞曲》等一批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单簧管独奏曲。中央音乐学院的张梧老师在这一时期创作了欢快、活泼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独奏《迎新春舞曲》。此外,我国著名作曲家辛沪光于1984年再度采用蒙古族曲调创作了具有中国民族化风格的单簧管作品《欢乐的那达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当代的优秀作曲家加入到了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队伍,为我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由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高校单簧管中国作品评选会召开,吸引了一批海内外优秀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作品,如黄安伦的《随想曲》,吴继红的《山月》,王建民的《四季略影》,吴粤北的《新烛光与坎》,周雪石的《单簧管六重奏》,罗毅的《单簧管奏鸣曲》等脱颖而出。③因这批作品大部分出自专业作曲家之手,较以往创作的单簧管作品而言,不论在题材、形式、创作手法上都有较大创新。其中,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吴继红根据湖南诗人银波的诗《荒山月》创作的单簧管与乐队作品《山月》,因作品在旋律风格上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体现出的民族风格,又与大胆使用现代技法而体现出的独特个性相结合,其鲜明的特色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④在此期间,时任中国电影乐团首席单簧管的卿烈军,还连续创作了包括《驴车》《斗鸡》《鹰》等在内的多部单簧管独奏作品。通过单簧管模拟动物声音形态进行演奏,听起来风趣幽默、栩栩如生。直至今日,卿老师还一直致力于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发表、推广、和宣传工作,一直走在发展中国单簧管作品创作、演奏和教学之路的前沿,为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之路进行了不断摸索。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产生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已明显超过第一阶段;而且在体裁形式上已由原来多是独奏曲外,还新增了协奏曲、重奏曲、奏鸣曲等形式;另在表现内容上也有新的拓展,除表现少数民族风情内容的《欢乐的那达慕》《新疆舞曲》《圭山节日》《傈僳舞曲》《晚上吹的调》等作品外,还创作了表现反映自然景物的《彩云之乡》《边寨晨曲》《瑞丽江畔》《帕米尔之音》《驴车》《斗鸡》《鹰》,以及充满中国民族风格,表现浓郁生活气息的《随想曲》等,在保持传统创作手法上基础上,又增添了一部分充满乡土韵味,使用现代技法而创作的《山月》等作品。

(四)创作多元期(2000至今)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地单簧管演奏教学事业,和国内多个音乐学院单簧管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 ,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创作进入了一个创作多元期。2008年6月和11月,以及2011年,由中国单簧管学会主办、中央民族学院单簧管教授金广日老师先后三次策划举办了三届中国单簧管作品试奏音乐会。其间,不仅演奏了老一辈中国单簧管演奏家、作曲家,如卿烈军1999年以來创作的两部单簧管独奏作品《驴车》《斗鸡》,倪耀池、袁志刚创作的《渔家的日子》,李昌云创作的《边疆的田野》,娜拉创作的《业》等作品,而且还在音乐会上首次演奏了一大批最新创作的单簧管作品。如亢竹清的《瞬间三首》,张朝的《民间印象两首》,卿烈军的《双人舞》《快乐一分钟》《黄河船夫曲》《山泉》,孟召侠的《故乡的云》,李昌云根据现代舞剧和样板戏《白毛女》《智取威虎山》改编的两首单簧管四重奏,以及祁卫东的《海滨的欢笑》,杨铮风的《坡上的孩子》,刘润生的《山歌》,倪耀池的《河北对花》《丝路夜歌》,李勇敏的《悦》,张昭的《狂欢序曲》《春天来了》,张难的《喜庆》,亢竹清的《大歌》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意大利当代单簧管演奏家作曲家米歇尔·曼加尼(Michele Mangani)先生,专为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董德军教授创作的中国风格单簧管作品《来自中国色彩》,一经问世便获得好评不断。其乐曲中优美的旋律,浓郁的中国风格,很难想到是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一时间,国内各单簧管演奏家便纷纷在舞台上演奏,还录制成专辑并纳入各音乐院校的教学大纲中让学生学习,现已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中国作品”。随后,米歇尔·曼加尼先生又推出《来自中国记忆》《鸿雁》两首中国风格单簧管作品。借此东风,在随后的几年里,又有部分国外作曲家纷纷创作了《礼赞中国》 (Giuseppe Ricotta)、《六首中国风格音乐会练习曲》(Giuseppe Czrannate)等多首中国风格单簧管作品,也同时献给董德军教授。此外,国内两位当下优秀的青年作曲家文子洋、邬娜,也为董德军老师创作了《秋日映蓉城》《烟雨江南》《茉莉花》等中国民族化单簧管独奏曲。可以说,浙江音乐学院董德军教授为中国21世纪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以及中国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更让人关注的是,2018年6月,由四川音乐学院主办的“2018首届中国(成都)单簧管中国风格作品比赛”在川音举行,共收到包括海内外当代作曲家创作参赛作品80余部。通过评选,最终决出12部包括独奏、重奏在内的作品。其中,荣获独奏组奖项的作品,分别有张志亮的《秋夕》、沈逸文的《单簧管协奏曲》、邱阳的《单簧管狂想曲》、文子洋的《望川2》、方芳的《梦》、李玥锦的《悠铭》;荣获重奏组奖项的作品,分别有周姝的《大漠谣》、郭龙的《杜甫〈绝句〉诗意》、周茵笛的BUYU、刘奇琦的《戏趣二折》、郝宇锴的《明&暗》、文子洋的《深息极响》。

在上述作品中,荣获独奏组一等奖的作品是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教师张志亮创作的独奏曲《秋夕》,该作品灵感来自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同名七言绝句,诗中将人的描绘引入自然景致与气象之中,抒情达意间凄凉与孤独的表象渐渐被“看”入尘埃,作品最后一段渐行渐远的音乐意象也集中于“看”字。整部作品对应全诗四句,通过四种音乐形态,试图表现作曲家对人情景致的全新解读。而川音作曲系郭龙教授荣获重奏组二等奖的单簧管二重奏《杜甫〈绝句〉诗意》,采用两只单簧管模仿一对黄鹂鸟的鸣唱和白鹭的形态,充分运用单簧管清澈、明亮的高音,灵动华丽的旋律和快速跑动的乐句,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表演得淋漓尽致。荣获重奏组一等奖的六重奏《大漠谣》,由川音作曲系研究生周姝创作。该作品按照对大漠意象的刻画分为“黄沙”“绿洲”“商旅”和“驼铃”四个部分,分别采用2支 E 调单簧管、2支B 调单簧管、2支B调低音单簧管演奏,通过3种不同形制的单簧管各自的表现性能和演奏特长,力图表现在苍茫的大漠上,一群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漫步在黄沙中,由远而近,铃铛发出的清脆而富有旋律性的声响,让作者想起了历史上往来于大漠的商旅们,尽管征程艰辛,前路漫漫,但他们也许能从那美妙的驼铃声中获得一丝旅途的快乐与慰藉。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文子洋在获奖作品单簧管六重奏《深息极响》里,彻底打破单簧管原有的传统演奏技法,开篇的长时间仅依靠笛头发出此起彼伏、高低輕重的气声,营造出一片朦胧感;接下去运用的大量微分音、弹舌、滑音、双吐等现代技法,使这部作品充满了时代感和挑战性。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产生的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不仅在作品数量上明显多于前两个阶段,另在创作题材上除继续有表现少数民族风情内容、自然景物、喜庆节日的作品外,还增加抒情述志、感悟咏怀的佳作。它们在创作内容和创作技法上,一方面积极表现中华民族的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底蕴,一方面采用现代作曲技法,结合当今乐坛采用的一些新演奏技术紧密相联,大大开拓了中国作品的多元化风格,具有极强的时代感。

二、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之路的思考与建议

回顾1949年以来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所走过的道路, 尽管也取得了成绩,但与该学科的发展和时代要求,仍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兹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所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1.内容较为单一

不少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表现内容较为单一,题材不够丰富,缺乏表现更多反映新时代广阔空间的内容。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创作的作品,它们大多以歌曲改编为主,内容较为单一,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如一部分以表现祖国的新旧变化为主的《苏北调变奏曲》《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恩情》《大巴山的春天》《翻身农奴之歌》《红日照康巴》等;一大部分以表现各族人民的劳动与生活为主的《秋收》《喜送丰收粮》《牧马之歌》《花儿为什么那么红》等。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作品中,还增加了一部分表现各地区、各民族民情风俗方面的作品,但仍缺乏反映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等内容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

2.技法较为简单

由于早期创作者多为演奏家,他们在创作技法的运用上有所欠缺,多数作品依靠自己的演奏习惯和感性上的技术把控,和声、曲式的运用较为简单,创作观念也较为传统。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一些作曲家参与到单簧管作品创作队伍后,其创作技术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受当时中国的单簧管演奏教学水品较低,与国际接轨不够,仍很难给作曲家在创作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即便一些为比赛活动而“应景”创作的所谓高水平作品,它们在获奖后也很难在以后的日子中得到进一步推广,能够在教学上通过演奏者的二度创作后得以传播和运用。这些作品一方面在技术上对演奏者有非常高要求,如果使用常规的演奏方法,往往难以达到应有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作品缺失旋律性和可听性,要让这部分曲目在大众化的舞台上奏响则非常困难,要想将其推广、运用,再进行二度创作会难上加难。由于上述原因,也客观上制约了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的发展。

3.形式较为传统

由于我国早期创作的单簧管作品,在创作观念上没有与国际接轨,致使不少作品在创作形式上较为传统而缺乏创新,它们中有不少作品因多以小品类型的独奏曲形式为主,多数改编自同名歌曲,加之没有使用相应的作曲技法加以发展,因而尚缺乏丰富多彩的表现力而缺少深度,既缺少类似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等形式,更谈不上创作具有中国民族化特色的音乐形式。就连在教学上需要的具有中国民族化特色的音阶、练习曲也鲜有创作。至今也仍未有真正意义比较规范而成体系的,可用于教学实践中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音阶及练习曲问世。

4.推广宣传不够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的影响,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在推广、宣传等方面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一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出版、推广模式,像西方音乐史上通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步积累起大量创作曲目。从我国单簧管艺术民族化作品的创作来看,20世纪末到21世纪期间,虽有不少单簧管作品问世,但由于作品还缺乏系统收集、整理、出版和宣传推广,因而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出版物,可以说寥寥无几,目前被音乐艺术院校常用于教学、表演,并时常在舞台上演奏得最多的还是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创作的《苏北调变奏曲》《帕米尔之音》等曲目。可想而知,其创作和实际运用之间的脱节,也是影响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传播的因素之一。

(二)建议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针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内容较为单一的现状,我国单簧管界应进一步加大鼓励中国单簧管作品,尤其是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的力度。大家应认真总结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不断加强文化自信,紧跟时代步伐,一方面积极发挥广大单簧管界从业者(包括教师、演奏者)的主人翁精神,一方面充分调动作曲界有识之士参与创作的积极性,让大家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内心的美好感受,尽力创作一批以反映中华民族历史、自然、人文,以及社会生活、现实生活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力图让我国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曲库得到进一步丰富,为我国单簧管艺术的发展尽一份力。

2.针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技法较为单一的现状,我国单簧管界应积极鼓励创作不同形式、风格、技法,具有多元化特点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让其形成有规模、有深度、有内涵,既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中华民族时代风貌,又能展现中国演奏家高超水平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既能让这些作品运用到当下的学校专业教学,又能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为我国单簧管艺术的传承发挥积极作用,使之无愧于这个时代中国单簧管艺术发展的要求。为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一方面应大力开展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专项比赛或新作品交流展演活动,通过举办此类活动来为更多单簧管有识之士提供平台;一方面鼓励本土演奏家、作曲家投身到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同时也鼓励一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演奏家、作曲家参与到此项活动中,以此让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更大飞跃。

3.针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形式还较为传统的问题,我国单簧管界和作曲界,还应主动与国际接轨,在创作观念上开拓创新,除继续创作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奏曲外,还应采用“洋为中用”的观念,积极创作更丰富的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体裁作品。除此,应学习、继承中华民族音乐中的优良传统,从我国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中,去吸取创作经验;从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元素——传统歌舞、传统戏曲和传统器乐中吸收一些可资借鉴的曲调和形式;从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去吸收中华人文精神、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等元素,将其融入西洋音乐艺术样式,凸显“洋为中用、化洋为中”,“以中传神、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结合我国的实际,去创作一部分单簧管与声乐、单簧管与舞蹈、单簧管与戏曲、单簧管与中国传统乐器、单簧管与中国传统乐队等,从多个角度去表达中国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4.针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推广宣传不力的问题,我们除了应建立起一套完整、规范的出版模式,将表演、创作、教学、推广和管理一并纳入中国单簧管学会的工作中,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各音乐艺术院校、音乐艺术表演院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等单位的积极性,除主动加大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的教学、表演、推广曲目比例外,还应积极依靠现代的网络技术平台,通过“互联网+”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传播的融合,引导其在推广模式上的积极创新,催生其在传播方式上的革命性转变,让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优秀作品得以迅速推广和运用,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大力发展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 语

总之,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仍然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中一切精粹,包括表现形式、音乐形态、风格韵味等,为今天所用;一方面有批判地吸收、借鉴外国音乐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包括体裁形式、作曲技法、审美观念等,为我所用。同时,在党和国家“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引下,积极促进中国单簧管学派的创立,为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創作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我国各音乐艺术院校、艺术表演院团,以及社会组织、个体从事单簧管教学、创作和表演的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加之有识之士的宣传和推广,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必将进入一个崭新时期。

本篇责任编辑 李姝

收稿日期:2022-09-28

作者简介:邓黄河(1978— ),男,硕士,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副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猜你喜欢

单簧管
高音单簧管的发展历史及在管弦乐作品中的运用
单簧管的革新对其音乐及学派发展的影响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论管乐团与交响乐团中单簧管的角色扮演
单簧管管体与机械的演变历史
降B与A调单簧管的应用与特点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复风格,简约-后浪漫——探寻20世纪后现代单簧管作品演奏风格
如何使单簧管保持最佳的演奏状态
——浅议单簧管的保养和维护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