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作业设计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
2023-05-30曾志伟
曾志伟
【摘要】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设计合作探究式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辅助学习的资源包,融入多元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单元作业设计;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
随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已是大势所趋。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评价有机结合,促进课堂的有效构建。笔者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结合思政课新结构教学评范式研究项目,通过实践和探究,发现单元作业设计是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一、单元作业设计的内涵与效应
单元类作业是教师以教材的自然章节为基本单元,依据课程标准,基于学情,围绕主题(专题/话题/问题)和活动等选择学习材料,进行结构化组织的学习过程中的所有作业的集合。它立足课程视角,聚焦核心素养,以作业为突破口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从而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相较于其他类别的作业,单元类作业更能体现以下三大效应。
1.“高结构化”效应
单元类作业作为一个系列支架,自带“高结构”的单元教学设计特征,使单元类作业最大化体现课时作业之间的统整、关联、递进的同时,驱动孩子随着单元课时的推进,经历“感知生活类比结构—迁移应用—情境实践”的学习过程,最终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应用性学习任务。
2.“强关联化”效应
单元类作业基于并指向单元目标,围绕单元主题和核心内容,纵向以单元知识为主线,横向以围绕主题的学科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提高为依据,为孩子创设体验实践、素养成长的途径和平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单元类作业遵循“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落实”这一课程发展与教学实践环环相扣的规律,凸显其“关联性”,从而实现整体效应。
3.“共成长性”效应
对教师和孩子而言,完成单元类作业是一次彼此沟通、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过程。单元类作业在减负的同时增效于孩子“学”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孩子“学”的品质。单元类作业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力,也提升了教师对学科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对教学系统的设计能力。
二、单元作业设计与学科教学评的有机融合
作业是孩子独立运用知识的初步实践,也是连接教师教学与评价的重要载体。为凸显单元类作业效果,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四大要则:一是一致性,包括单元作业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的一致性;与孩子“最近发展区”学习水平的一致性。二是统整性,包括单一教学目标和多维教学目标的侧重与集合,单个知识技能与多个知识技能的关联与递进。三是多样性,力求达成作业题型创意化的丰富性、作业形态生活化的体验性、作业过程活动化的合作性、作业结果综合化的表现性。四是差异性,应关注个别化教学功能的达成,重视孩子不同学科学力水平、思维特征、学习风格、文化经验和兴趣热点。基于以上作业设计四大要则,可提炼出单元作业设计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在单元类作业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单元目标为导向,以一致性、统整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原则规范作业设计,有机整合核心学习内容,促使孩子将学习作为一个连续性的实践与运用过程,这种系统的学习经历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基于单元作业设计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教师布置作业不能仅仅围绕着知识的巩固,还需通过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能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作业折射出的不仅有儿童的成长,更有教师对于作业的认识。如何通过单元作业设计去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呢?下面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作业设计为例,陈述五步推进法策略。
1.确定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與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让生活多一些绿色”是一个环保教育主题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问题入手,关注垃圾的再利用,倡导学生低碳、绿色生活,体现了从知到行的递进过程。
学生在之前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已经接触过环境保护的内容,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本单元承接低年级“认识并懂得节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有保护环境意识,学习创意生活”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绿色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学生需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针对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结合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笔者团队设计了如下三个作业目标:
(1)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环保意识。
(2)在小组交流和亲子合作中增强合作意识,获得能力与体验的双重提升。
(3)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环境保护的行动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目的在于呼吁本年级学生从日常生活切入,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探究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问题解决的路径,逐步提升环保行动能力,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学生在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后,积极参与变废为宝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环境保护的行动能力。
2.创造以学生活动体验为主体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以合作型、实践型单元作业为主,以学生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强调学生在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实践创新能力。探究活动是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的纽带,学生只有通过探究体验,亲身参与,才能在体验中领悟教材内容的要点,这样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变得生动有趣,意义深远。
笔者所在地区属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城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工业污染问题存在。如建筑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噪音污染等,都需要学生通过亲身调查或查阅资料才能有更深层的认识,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普法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学会知法、守法、用法。因此,笔者在课前设计了环境污染调查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并选出组长,分别去调查本地区的大气、噪音、水体污染等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地区污染情况、污染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提出相应环保建议。同时,我们把作业的时长设定为一个月,让学生前期调查收集资料,后期整理分析资料形成报告,给予学生充裕的活动体验时间。
3.设计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任务的教学活动
在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之下,我们的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本单元的作业设计中,我们设计了课中分享环节—环境污染调查小组汇报。各小组整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展示,展示时由小组长主持。在课后拓展作业中,设置了“个人制作”和“团队合作”两种完成作业的方式供学生选择。从实施效果来看,既能让学生在“个人制作”中体验自我解决困难的挑战和勇气,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实现自主发展;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在活动中学会同伴互助,实现共同发展。
4.提供以学生自主阅读为辅助的学习资源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关注教材内容,或者只教授教材中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可精心选材,设计相关的学习资源包,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推送给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知识视野,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在本单元的作业设计中,笔者团队主要研发了两个学习资源包,一是环保知识科普资源包,用于课前学生开展环境污染调查活动时的知识链接,里面包含了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和成因以及防治污染的办法。二是探究学习资源包,这是在课堂小组合作活动前供学生选择的辅助资源,共有六个类别:工业大气污染、生活大气污染、工业噪声污染、生活噪声污染、工业水体污染和生活水体污染。这些资源包中还包含着资料类、工具类、方法类等指导材料。
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而学习资源包趣味性强,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能够有效形成多种教学方法,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5.探索以多元评价结合为反馈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师应该把评价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针对课前的环境污染调查和课中学生汇报交流环节,我们设计了相应的评价表,如下表1所示。
在课后的“变废为宝”和“环保宣传微视频录制活动”实践活动中,我们同样有针对性地从“参与性”“环保性”“创造性”“技术性”“表达性”“形象性”等方面设计了具体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包括自我、家长和教师。我们尊重学生有创意、独特的表现,通过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反馈,促进教学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努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道德与法治新结构课堂,是将教、学、评融于教学活动之中的有意义尝试,而單元作业设计是推行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载体,让学生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实现全员参与、深度参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巧丹.浅论“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的设计模式[J].求知导刊,2022.
[2]陈敏姣.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与实践理路—以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2.
[3]郭莉.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J].中小学班主任,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