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耸立的乡愁
2023-05-30荆方
荆方
在广袤的、具有中国味道的竹林和稻田中央,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碉楼直冲云霄,很像欧洲古堡被拆分的一部分被放置于此,也有点像战争片里的炮楼———铁桶一样的楼体门窗窄小、没有阳台。
顺着严肃紧张的楼体向上看,却发现了团结活泼的半圆形拱顶、流线型雕花,犹如希腊、罗马等地的浪漫建筑元素大聚会。
这洋味十足的高大建筑,孤零零地杵在低矮的、青砖翘檐的普通民居群里,毫无依傍,毫无羁绊,违和得令人震撼———开平碉楼的建筑特点,正是它在违和中处处显示出斩钉截铁的合理性。
2007 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年轻的文化遗产———仅仅百年历史。
这里最漂亮的碉楼是瑞石楼,有着“开平第一楼”称号。它坐落在一个小村落的边沿,周围有四五家村民,此外就是无边的稻田和竹林。
瑞石楼的管理很另类,没有售票处也没有游客中心,只有一位带着钥匙的老伯———瑞石楼的第四代长孙,他负责导游和讲解,门票二十元。如果你质疑导游的身份,老伯会笃定地带你进楼,让你看看堂屋墙壁上的家族老照片,他本人赫然在列。他身上那一串黄铜制的老钥匙,也散发着日久年深的自信。钥匙和门上的黄铜大锁,是建房时配好的,已用了一百年。
瑞石楼庭院逼仄,是一条围着楼的过道,大约几米宽。打开黄铜门锁,一幅原汁原味的岭南民居图展开在眼前。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迎门放着条案、八仙桌和太师椅,两旁的槅扇门里分别是主卧室和书房,主卧室里放着雕花大木床和雕花梳妆台、脸盆架子。碉楼的西式外表下,藏着地道的中国芯。
瑞石楼共九层,据说是按照广州六榕寺六榕塔的层数建造的。一至六层住人,七至九层是观景台和瞭望台,最上面的半圆形楼顶是更楼。每层都有一个厨房,这是因为开平经常有涝灾,为防水患,每层设置一个厨房,无论水淹到哪一层,全家都有饭吃。
整个瑞石楼都没有阳台,直到顶楼才有瞭望台,而瞭望台显然也不为欣赏风景,四周围墙上规则地布满射击孔。在瑞石楼半圆形拱顶的四角,本该凭栏迎风的地方,却建有突出楼体的四个“燕子窝”,对碉楼的前后左右形成全方位火力控制。开平无论大小碉楼,顶层都设有射击孔,且每座碉楼都是枪械、火炮、铜钟、警报器、探照灯一应俱全。
碉楼里的温馨祥和,其实也会脆弱得如同风雨中的小花。据开平县志记载,1912 年至 1930 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 71 宗,杀人百余,掳耕牛、其他财物无数,而碉楼的主人往往首当其冲。资料上写道:“他们往往一夕数惊,夜不能寐。一旦强敌来犯,还要带着家眷逃离碉楼,外出避难。”
鸦片战争以后,开平许多地区的贫苦民众或被“卖猪仔”,或作为契约华工离开家乡,去美国、加拿大等地淘金,他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是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亲。他们建造的,就是碉楼。
建好碉楼后,大部分碉楼主人又匆匆上路,留在碉楼中的女人独自抚养孩子长大。如果是男孩,成年后也将踏上父辈的天涯路,依旧留下妇女和儿童守在碉楼。
有一个家庭,妻子在丈夫盖房娶亲时见了丈夫一面,之后丈夫远走美国。丈夫一直攒不够回家的路费,两人几十年没有再见面。后来,两人取道香港见了一面,妻子回到家乡两年后,溘然长逝,夫妻俩一生只见面两次。
在开平的一千多座碉楼中,别离和流徙的故事比比皆是。
自力村碉楼群,是电影《让子弹飞》的主要取景处,这里的不少碉楼上着锁,主人已举家出国或去外地定居,有的早已失去联系,留下一座无主空楼。令人费解的是,大部分空荡无人的碉楼里,家具和生活物件齐全,连厨房的锅碗瓢盆都一一摆放整齐,保持著主人临走时的状态,好像觉得主人只是临时离开,会随时返来。但物件上的厚尘,又揭示出经年无人光顾的真相。
在某个碉楼的一扇窗下,放着一个小小的梳妆台,梳妆台上有一个发黄的香粉盒,粉盒随意放在伸手可得处。这粉盒显然属于一位少女,也许是一位少妇。她也许去投奔丈夫,也许去投奔父兄,也许还带着嗷嗷待哺的娃娃。
一别经年,她可曾想起这个小小的梳妆台,和那没来得及收起的粉盒?可曾想起过小窗外那一丛摇曳的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