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大师工作室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

2023-05-30何炜华杨竹珊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何炜华 杨竹珊

[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大师工作室;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为深入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2022 年6 月国家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是继2017 年之后又一项关于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政策,力度和规模之大从未有过,不但强化了“十三五”时期“传统工艺振兴”举措,更是扎实推进“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西立足民族特色文化,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截至2021 年,广西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110 个,世界技能大赛项目集训基地15 个,培育了多位广西技能大师和民族文化品牌,推动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大师工作室对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一)是民族文化传承新的教育实践

技能人才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队伍,应把传统手工技艺培养与技能人才培养有效结合。对此,2022 年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2022 年印发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提到三年内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拟重点支持建设400 个以上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00 个以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大师工作室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有助于发挥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共同编写理论与实践相互衔接的校本教材,为高职院校提供参与真实手工艺生产项目的机会,使学生近距离了解产品加工技艺,认识产品生产全过程。利用广西拥有多位非遗传承人的优势资源指导学生开展技能竞赛,发掘岗位技能能手,有助于培育地方级别的技能精英。因此,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大师工作室是在传承传统手工艺中促进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发展,是彰显民族文化资源的一种新的教育实践。

(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

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传承民族文化有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观念,有其生活的愿望和情感,并且也都会有其象征性的表现和表现方式。传统手工艺融情于物,反映着内在的价值导向,包含着民族文化标识,是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和物的见证。传统手工艺大师工作室的发展不仅仅要从“技艺”层面看待传承,更要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传承是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文化的内在属性。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继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依赖于所存在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特别是依附于生活流中的人,为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按照文化适应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来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做必要的文化要素积累,像桥梁一样使群体文化有机互动,形成民族文化共同体。吕西安·列维- 布留尔曾谈到“集体表象”在某一集体中世代相传和继承,并且在该集体的每个成员身上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的指尖技艺侗族手工刺绣历史悠久,其精美的刺绣工艺融合了剪纸和绣花技艺,承载着侗族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这项民间工艺在侗族女装中传承了千百年,是广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然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侗族刺绣做工繁杂却没有教育文本,像侗族刺绣这样具有手工艺特征的民族技艺面临巨大挑战,有的民族技艺门徒寥落,民族文化逐渐流失和变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为国人提供着强大的凝聚力和不竭的创造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构建中,通过发展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大師工作室的形式,有助于丰富人类现代性的文明内涵,提升各族人民对“共同体”的价值归属。

(三)是推进两个结合的重要载体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极大的活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一个著名论断,“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作出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相继出台一系列引导和促进工艺发展的政策,推出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铺展开新时代传承民族文化的生动画卷。振兴传统手工艺,目的不是复古,而是传承数千年来创造发展的中国造物文化,汲取生活灵感焕发美学生机,发展具有民族特质和合理性的生活文化,服务于国计民生。将民间传统手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引导传统手工艺人走进现代社会了解现代审美,走入校园培养接班人。通常民间传统手工艺人存在年龄较大、接班人难觅而濒临失传的问题,其中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向民间工艺大师抛出橄榄枝的方式邀请大师走入校园讲授传统技艺,让更多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并成立陶艺、竹艺、湘绣等多种传统手工艺的大师工作室,将手工艺的传承保护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传统工艺后继有人,焕发新的生命力。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可以在职业院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手工艺大师工作室的发展模式,以现代教学体系代替传统师徒相授的教学模式,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创造更加灿烂的中华文明。

二、广西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大师工作室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

(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联动机制

2021 年,广西公布了19 个自治区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入选的各个企业因行业制宜,聚力发展,将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集聚,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当前,广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达到70 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49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达到914 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有936 位。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遗资源,积极邀请企业内的传承人或者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来校进行教学、讲座和论坛,有助于学生近距离汲取传统手工艺的精华,关注到行业动态和发展态势。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派出青年骨干教师进入民族文化企业,兼任设计师,鼓励学生参与开发传统手工艺实践活动,优秀的作品作为企业的生产项目,定期开展常态化活动,以手工艺大师工作室的名义承办技能大赛,推进职业教育与民族特色产业双向互动,推动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工作格局。例如,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利用公司拥有多名国家级、省市级大师和一批中高级职称人才的优势,与广西各大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陶艺教学实践研发基地”项目,安排坭兴陶大师、技术骨干到职业院校开课,克服了传统手工艺人才传承模式效能低的弊端,解决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共同需求,聚集和培养职业院校坭兴陶高素质人才,打造教、学、研、产、销相融合的一体化平台。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引进坭兴陶大师工作室,采用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模拟企业岗位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及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将企业的理念、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传递到工作室人才培养中,以传承技艺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本土特色技能人才为目标,培育了700 多名坭兴陶技艺传承人,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扬了工匠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广西职业院校手工艺大师工作室应与企业形成区域内联动发展机制,整合多元的校外力量相互对接,积极探索广西职教资源共建共享,促进社会手工艺力量与职业院校教学机制协同发展。

(二)编制传统手工艺校本教材

传统手工艺学习常采用师傅带徒弟一代代教授方式,技艺传承不系统和不全面,技艺传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要结合地方教育资源,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是帮助学生认知的辅助手段。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参与传统手工艺校本教材的开发,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深化民族文化知识,提高运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水平,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传统手工艺培养存在重技能技艺轻文化素质,以及有关区域传统手工技艺历史及文化内涵相关方面教材缺失问题,广西职业院校手工艺大师工作室应当整合传统手艺人、手工艺企业代表、非遗专家学者等社会资源,把工艺协会、传习所中的技艺能手和学校中的教师联合起来,研发出版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并和工作室实践教学息息相关的校本教材和课程资源。《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路径。我们要正确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培养符合时代特点、满足社会创新性和实践性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还需要不断更新校本教材,增强校本教材的时效性。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对优秀案例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关注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有梯度地设计教材,将难度较高的案例适时进行难度调整,适应更广泛学生的能力水平,持续关注技能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依据区域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更新和完善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内容,满足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现实需要。

(三)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化资源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具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影响广泛,基于广西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大师工作室建设广西民族文化数字化资源,对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开展了一系列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工程,完成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数字化记录工作,还大量出版了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物,例如《民间绝技侗族瑰宝: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布洛陀史诗》《壮族传统古歌集》等。广西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大师工作室可以结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采集手工艺图片、视频资料、文字素材,按特色资源归类,为广西传统民族文化建立起數据库和基因库,从而延展民族文化大众传播的深度。应当基于信息化特征及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搭建开放灵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通过网络联动课堂,实现多终端互动,打通空间并拓展内容,建构师生主体互动的教学生态,使学生随时随地查阅学习资料掌握传统手工艺的知识系统和技能系统,以网络的方式多终端发布教学资源,助力传播广西人文风俗和区域特色。传统手工艺数字化资源建设将丰富广西民族文化传承资源库,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夯实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基础,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科学、人生价值观等特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显示了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承载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不断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应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区位优势,基于职业院校传统手工艺大师工作室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民族文化资源保护融合,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