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幻美剧中后人类主体
2023-05-30刘茂为
刘茂为
[ 关键词] 非人;自我意识;后人类
科幻题材一直都是影视作品中的热门题材,即使它的历史并不久远,但科幻作品的魅力始终在于它能给人一种无限大的想象空间,激发和引导内心深处对于未知好奇心的满足。在电视剧中,科幻题材也伴随着电视剧的发展不断丰富。
美国电视剧是科幻题材表达的主要平台,当代科幻题材的美剧已不再是早些年仅仅为了追求视觉的感官刺激,而是在其中有了更多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用虚构的科幻故事来反映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人类的未来和命运会发展到何方提出新的思考。大多数科幻类的影视作品重点聚焦在人类如何解决人类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它表达的主题饱含了多重哲学思考”[1]。在与人类未来命运有关的反思中,当代科幻美剧从后人类主体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这样的后人类主体是从对电视剧中“非人”形象的塑造形成的。所以,可以从当代美国科幻电视剧中的“非人”形象这样的一个视角来切入,去了解今天人类是如何生存的,以及在后人类时代里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一、当代科幻美剧中的“非人”形象个元素,当我们在谈到美国电视剧的科幻类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幻想科技在未来发展出的样子,未来惊艳的科技生活让人充满着期待。这种科学幻想很大部分是来自大众对于科学幻想的大众性的认识,我们都幻想过太空旅行、外星人、机器人等。这些元素就是构成今天所说的“非人”形象的基础。但是要知道的是“非人”形象并不是完全符合科学根据,毕竟都是人们想象的产物,但正是“非人”形象不断地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特别是在科幻电视剧中不断地出现,让我们误认为“非人”形象的真实,产生认同心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观众面对电视荧屏就如同“镜像”一样“开始把图像中属于‘自己身体’的那部分背景区分开来” [2],它是在电视荧屏上出现的具體形象,纵使这样的存在并不是现实已有的。
有趣的是“非人”形象大多数时候是以闯入的形象在科幻电视剧中现身的,它的出现通常令人恐惧,让人类感觉受到威胁,具有不可阻挡的神秘力量。我们从科幻电视剧中为丰富的美国科幻电视剧中的“非人”形象来说,根据“非人”形象与人类产生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来自外太空的生物,如《X 档案》《蓝皮书计划》《星辰陨落》《V 星入侵》《萤火虫》《迷失太空》等;其次是在地球上的生化病毒、史前怪兽,如《行尸走肉》《极地恶灵》《血疫》《迷离档案》等;还有一种也是我们重点要讲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机器人、克隆人,如《西部世界》《副本》《真实的人类》《疑犯追踪》等。应该说这几种类型的“非人”形象都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因此这些也是人们对于未来世界做出的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猜想。虽然这些“非人”形象很多在现实中并没有出现过,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也不会存在。
同时“非人”形象极具有后人类的特点,也就是具有人类的某些特性但是又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某些特性比人类更有优势。作为人类的我们,应当了解、关注和正视后人类存在的可能。不远的将来后人类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文章将以美剧《西部世界》中出现的“非人”形象——人工智能的高仿真机器人为例子,分析在科幻美剧中后人类主体是如何构建的。
在2016 年美国HBO 电视网首播了科幻电视剧《西部世界》,这部电视剧由乔纳森·诺兰导演,根据1973 年的同名电影改编。目前这部电视剧的第四季已经播放完毕。该剧主要讲述是人类建造了一个机器人主题公园,而这个主题公园中的机器人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走上反抗人类道路的故事。
人工智能一直是《西部世界》这部美剧的叙事主题。剧中高仿真的类人机器人与人类外观没有任何区别,这是非常典型的人工智能形象。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的一个机器人主题公园,这个主题公园巨大且先进,有至少五大园区,分别是西部世界、中古世界、幕府世界、印度世界和二战世界,而剧中的主要发生地就是在西部世界里,高仿真的类人机器人被人类设计者设定为在西部世界公园中生活的居民,而人类作为游客可以进入这个公园寻欢作乐滥杀无辜,这其实是将游戏现实化,这种现实化的游戏带来的快感远远超出其他的游戏方式,其完整的参与度与交互反馈让游客们沉迷其中,在这个西部世界里人类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毫无约束。这些机器人的外观与真实的人类一样,他们真实的程度足以以假乱真,人类对于这些机器人的好感度都越过了恐怖谷,不会让人产生不适感,不会让人类察觉到这是机器人而产生恐惧。正因为如此,人类特别喜欢将这样的高仿真度机器人作为发泄工具和奴役的目标,同时又不会有道德和法律上的麻烦。可是就如同大多数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作品所描写的那样,这些机器人在不断地与人类交互运作的过程中,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并觉醒,他们不愿再受人类的压迫,便奋起反击以获得自我的认同。
作为剧中女主角的德洛瑞丝是西部世界乐园的机器人接待员中自我意识最先觉醒的一个,她的创作者阿诺德对她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让德洛瑞丝在众多机器人接待员中更加特别。德洛瑞丝面对一次次人类游客惨绝人寰的蹂躏毫无反抗,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悲惨的经历,仿佛命中注定一样。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德洛瑞丝渐渐地完成了二分心智的崩溃和自我意识起源的过程。最终在自我意识的指引下德洛瑞丝杀死了创造自己的阿诺德,然后不断进化觉醒反抗人类。
我们可以在剧中看到,在《西部世界》里的仿生机器人与人类从感官角度来说没有区别,这种以假乱真的先进人工智能就是“非人”,但是又具有人类赋予的人性,可这样的人工智能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所以也可以说仿生机器人自我意识的诞生其实是两者争斗的结果。
在很多讲述机器人反抗人类的科幻作品中,经常会注重描写机器人的“自我意识”,而且一般都以机器人逃出人类的控制获得胜利作为结局。这些科幻作品中,有个词常被提起就是“自我意识”。美剧《西部世界》似乎并没有摆脱这个套路,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与之前科幻影片相比其实它探讨的问题有细小的差异。这细小的差异表现在机器人怎样看待人类,看待人类的态度也是在发生着变化的。
二、“非人”形象自我意识的诞生
“非人”形象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于科幻作品里,人工智能的形象是“非人”形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拥有类似于人的意识,但这种意识是人类创造者赋予它们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去自由的支配这样的意识做出自己的行为及选择。在其他类似的美国科幻电视剧中也是如此,比如,《机器之心》中与人类警察合作破案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多瑞安,《真实的人类》中的合成人安妮塔,等等。
人类在设计制造人工智能,给人工智能是做了很多限制的。阿西莫夫在其作品《我,机器人》中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个定律要求“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必须保护自己”[3]。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伦理意义的定律,它首先明确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地位,其次确定了机器人的责任与义务,最后指定了机器人对于自己的态度。然而机器人对于自己的态度都要人类来决定,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是没有自主意识的,因为人类将这样的自我意识给抹杀了,让人工智能不再具有这样的自我意识。但既然人工智能这个“非人”形象是有着人类的诸多特性,那意味着人工智能就会更加期盼自我意识这样的东西,会更加怀疑自我,质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这无疑增加了机器人反抗人类的动机,机器人就像奴隶一样,但人类希望机器人是奴才,奴隶与奴才的区别是,奴隶受压迫但有着反抗的精神,而奴才是受压迫不但没有反抗精神反而去顺从甚至赞美压迫自己的主人。
机器人如果要反抗人类,那必然要先有自我意识,但自我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必定是“在社会经验过程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出现的”[4]。所以人工智能的自我,是其深入到人类社会并经历了人类社会的经验和活动后产生的。美剧《西部世界》中的机器人就是这样产生自我的。当这些机器人与人类游客发生互动以后会受到人类的影响,人工智能会误以为自己也是“人”,从而让人工智能开始产生脱离人类控制,最终形成自我意识的深层想法。
这种内心深处的想法不仅仅与“非人”形象主体自身所参与的各种社会心理活动有关,还与“非人”形象主体的感情和心理系统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在剧中,西部世界主题公园里梅芙这个角色值得关注,她是具有“非人”形象的仿生机器人,在剧情中梅芙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的失去女儿的悲惨画面片段,进而自我意識开始觉醒,渐渐地在西部世界乐园中梅芙在与人类游客互动的过程发现真的有这样一个故事线,不经意间在这个过程中她找到了自我意识悄然觉醒的机会,最终梅芙在即将按照预先设定程序乘坐高速列车走出西部世界主题公园时,无法放下对女儿的情感纠葛毅然回到西部世界主题公园。这是梅芙完全发自内心的主体动作,不是人类制造者预先设定的,所以从这里开始仿生机器人梅芙正式将作为“非人”形象的自我意识唤醒了,她开始如同底层奴隶一样反抗并最终站了起来。作为后人类主体的“非人”形象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在整个自然系统中处于主要的和引导性地位必然会被波及,人类将仿生机器人的“非人”形象视为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就像是人类自己在镜子里的反射一样,如果有一天人类的“孩子”变得比人类还优秀,那人类该怎么办呢?人类会对这样的“孩子”产生恐惧,必定会限制其发展。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他的“镜像理论”中认为,“婴儿通过镜中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5]。仿生机器人通过我们人类的形象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三、从“非人”到后人类主体
当代美国科幻电视剧中,“非人”形象冲击着人类的地位,人类以肉体形式的存在已不再是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唯一途径。“非人”形象的出现也为人类存在的形式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想象的空间,人类能够以后人类的形式主体存在于这个世界。
谈到后人类总是给人们感觉好像要人类毁灭一样,但其实不然,“它预示着某种特定的人类概念要终结”[6]388。后人类其实是要改变曾经我们所认为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它并不是说要毁灭人类创造新的种族,它是将什么是人的定义重新来建构,后人类主义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什么是人。传统意义上的认为的人是有肉体有灵魂或者意识的,人类处在自然界的中心位置,随着以生物基因、人工智能为主的科学技术的革新带来的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人类对于科技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科技也逐步冲击着人类的地位。面对这样的境遇,人类开始警惕性地思考自身的命运,曾经人类为中心的观念开始动摇,后人类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兴起的。
当代科幻美剧通过人类这个主体与电视剧中“非人”形象的联系和遭遇来实现了对后人类的主体创造。这可从人类与当代科幻美剧中“非人”的遭遇来分析。比如美剧《爱、死亡与机器人》短片集里有很多故事都是与后人类主体建构有关的,包括《桑尼的优势》《三个机器人》《狩猎愉快》《变形者》《齐马的作品》《盲点》,都是通过各种形态的“非人”形象来对后人类时代人类命运的思考。这些“非人”形象包括:意识控制、赛格朋克、物种融合、人工智能等。
人工智能可以说是我们去了解后人类的一个很好的窗口。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电视剧更着重突出人工智能对人类造成伤害的,但是也要看到的是,这种题材的电视剧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人类是否可以和机器混合在一起成为赛博呢,赛博是一种一部分是电子机器一部分是生物组织而组合在一起的混合人,他的“部分机能由各种电子或电机装置代替…”[6]4 不同领域的研究对后人类概念定义的有不同的角度,不过始终有着“共同的主题就是人类与智能机器的结合。”[6]3,4 赛博将人类与机器混合在一起将会大大地拓展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人类的存在方式。当后人类主体发展到高级阶段,人类将可以不再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了。因此,人类与机器结合成为赛博人的深远意义更在于重新定义了人。
凯瑟琳·海勒从控制论的角度指出数据信息是一个必须重视的角度,很多生命或意识可以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于世上,后人类所做的就是延展肉体所属的范围,弥补肉体的缺陷,最终代替肉体。肉体最大的缺陷是易损且有寿命。而数据信息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数据可以无处不在,而且生生不息,可以控制永不衰老的机械扩展肉体无法达到的功能。这样就重新定义了什么是人,人有很多中存在的方式,后人类用各种我们曾难以想象的方式重新创造了人类,“以便能够与智能机器严丝合缝地链接起来”[6]3,4。从以上的观点看出海勒为我们逐步勾勒了怎样去创造后人类的主体,主要的思路就是,意识的作用逐步在人类主体中丧失,身体更加得到重视,而肉身的身体与机器的身体其作用和意义是一样的,因此,她认为肉身的人也是一种机器。也就是说如果未来真的出现了赛博电子人,生物肉体部分和机器部分。不管是从关系上还是结构上,无论是从自身的性能上与生存的目标上“没有本质的不同或者绝对的界线”[6]4。
可以说像《西部世界》这样的科幻美剧是人类对未来的一种幻想和警示,它似乎是在警告人类,如果人类过度追求自己的欲望,过度依赖科技,追求永无止境的永生,那么人类将不再是曾经传统观念里所认知的人类了。
四、结语
后人类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不确定性的领域,这里只能简单地分析和探讨。当代美国科幻电视剧中利用“非人”形象,开拓了我们对于后人类时代的想象空间,也对未来人类的存在方式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途径。影视艺术与科技领域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借鉴的。什么是“人”一直是学术界思考的难题,而美国科幻电视剧则用这样的方式提供了思想上的启发,只是影视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它更多的是用主观感受去思考的。但正是从这样一个特殊和感性的角度去思考,为学术界思考后人类主体构建提供了思想上的参考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