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探索与实践

2023-05-30党宁

传播与版权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改革

[摘要]作为新文科中的新兴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担负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传播学概论课程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新文科背景下需要实现创新发展。文章通过介绍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的总体概况,对传播学概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其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以期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学概论;课程改革

2018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为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启动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1]。《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新文科建设责无旁贷”[2]。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催化下应运而生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既是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兴专业。因此,基于新文科背景,文章以传播学概论课程为例,分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的发展方向,以创新专业发展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发展概况

2012年,教育部将“网络与新媒体”(050306T)专业列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增专业,并于2013年在全国招生。2013年至今,全国已有307所高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其中广东20所、北京11所、四川20所、湖北24所,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虽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起步较晚,发展仅有10余年,但是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作为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而产生和发展的一门新兴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正处于持续上升期,很多新兴产业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较大。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专业课程的建设,目前来看,新文科背景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较强的实践性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身就是为了适应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专业。与传统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不同,其发展更偏向于实践,更要做到与时俱进;而新闻学、传播学专业更偏向于研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产生背景不同,也就注定了其课程的体系不同、对师资力量的要求不同。如果专业课程的教师无法与时俱进,那么其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容易与社会脱节,无法有效地被运用到实践中。

(二)专业的交叉性

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相似,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也同样从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但其和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有所不同,其典型特点是专业的交叉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文科和理科的交叉、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正是这种交叉和融合,使得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

目前来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建设还不完善,如专业课程存在广而不精等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虽然丰富,但是涉及内容较杂,主要有传播学概论、新闻法规、新闻评论、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广告创意与策划、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微电影创作、网站设计与制作、数字产品创意与设计、动画创意与设计等课程。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学生需要掌握多行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很难学精、学透。总之,由于起步较晚,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还有待完善。文章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改革实践为切入点,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发展路径。

二、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更是一门处于“十字路口”的学科,其诞生和发展过程中涉及信息科学、心理学、符号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另外,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传播学对理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且实证研究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3]。

如果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讲授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则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甚至产生“传播学无用”的错误认知。另外,由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偏向实践性,一部分学生会产生“重实践、轻理论”的错误认知,难以形成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系统的专业技能。在新文科背景下,该课程如何创新发展,成为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的课程以及与业界保持对话的课程,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

传播学概论课程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例如,教师对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讲授仅停留在介绍层面,教学内容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上该课程的经典理论大多源自国外学者的著作,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困难,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未与时俱进

一些经典的传播学概论教材虽然覆盖了大部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和代表性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身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专业,其专业基础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但目前大多数传播学概论教材缺少基于网络与新媒体背景下对新型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的论述,甚至一些经典的传播理论无法解释当下的传播现象。对这部分内容的缺失,如果教师依旧照本宣科,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势必导致学生所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重理论而轻实践

与实训课不同,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学习课时也多于其他专业基础课。但由于其理论知识较多,大多数课时都需要花费在理论知识讲解上。因此,其教学过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很难有机会“动起来”,易对理论知识“消化不良”,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偏应用和实践性的学科之一,承担着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作为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传播学概论如何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以及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创新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新文科背景下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新文科对传统文科而言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在传统文科建设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环境下的发展需求。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和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新文科。这就要求高校在新文科教育中要形成正确认识,适应新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变化。另外,新文科的内涵和背景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过程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新文科建设要与高等教育发展相互促进;其次,教师要在认清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优势进行教学;最后,高校不仅要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更要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4]。

(一)更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更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新文科教育理念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培养,还在于注重对人的塑造。这要求新文科建设最终要回到人的培养问题上,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命题,也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5]。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身是为顺应时代发展而诞生的一门新兴专业,其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因此高校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容易陷入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误区,而忽略了对人的塑造。虽然工具性导向的人才培养是对有效性原则的贯彻,本身无可厚非[6],但是我们并非要培养“工具人”,而是要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正确价值观,能够独立思考的“完整的人”。传播学起源于美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引入我国,因此其大多数经典理论都是立足于国外的政治和经济背景。而现在的大学生接触的外部事物更多,个性也更加鲜明,因此,教师在教授传播学相关理论时不能强制输出价值观念,而要注意通过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让学生建立“你所看到的全部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的全局站位[7];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培养一批具有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的“完整的人”,最终实现“人的回归”。

(二)优化课程内容:动态调整

纵观传播学概论课程的专业教材,大多是按照拉斯韦尔的“5W模式”延伸出的传播学五大研究领域进行建构的。虽然“5W模式”建构的框架非常清晰,但是传统教材缺乏专业契合度。因此,高校在优化传播学概论课程内容时,提高传播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契合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地方院系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还应注重地方性拓展,关注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动态调整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内容的优化。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根据传播学概论课程的特点进行内容的优化和整合,让学生學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其次,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应与时俱进,在课程内容上适当增加鲜活、与时俱进的案例。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将传播学理论运用到案例教学中,从而提升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最后,在课程的地方性拓展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知识来解决一些地方性的实际问题,如“自贸港背景下海南对外传播策略研究”“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地方的热点问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能够学以致用。

(三)完善教学手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虽然教学理念和内容是核心,但是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取决于教学手段的运用。“传播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没有基础理论性,传播学就不能支撑起学科的架构;没有实际应用性,传播学就会失去对社会现实的指导意义。”[8]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应做好“课外+课内”的教学设计,将基础的传播学理论知识放到课内教学,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放在课外教学。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学习与传播学有关的书籍、视频等资料,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资源如校广播台、校新媒体、校记者站等,获得实践机会,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师应充分利用慕课、学习通、微课、学习网站、新媒体平台等资源,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发起传播热点的讨论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手段,将翻转课堂引入教学,扩展教学空间。此外,为了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QQ等渠道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与学生在线上进行互动,还扩展了课堂内的教学内容,由此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时间,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正确教学方法可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健全考评机制:综合全面

传统传播学概论课程的考评办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在新文科背景下,这种考评办法显然不能适应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闭卷考试容易将学生局限在教材中,因此,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应建立综合、全面的学生考评机制,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测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学习小组的形式,在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形成互评互改机制。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考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考核的平衡,比如,理论分值和实践分值的比重问题,针对理论和实践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等。

综上所述,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找准专业课程的发展方向,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是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课程,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评机制进行优化,以达到新文科背景下传播学概论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 行稳致远[EB/OL].(2021-05-10)[2022-11-02].https://theory.gmw.cn/2021-05/10/content_34831619.htm.

[2]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2020-11-03)[2022-11-02].https://baike.baidu.hk/item/%E6%96%B0%E6%96%87%E7%A7%91%E5%BB%BA%E8%A8%AD%E5%AE%A3%E8%A8%80/54676761.

[3]田俐.应用型人才视域下传播学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01):178-179.

[4]赵红勋,李孟帆.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课程的优化路径[J].青年记者,2021(18):97-98.

[5]蔡斐.学科赋能、跨界驱动与人的回归: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中国编辑,2021(04):77-81.

[6]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7-11.

[7]闫冰.基于OBE模式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新闻传播,2020(12):118-120.

[8]陈先元.传播学教学中若干关系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5(05):68-70.

[基金项目]2022年度琼台师范学院文学院培育项目“新媒体时代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项目编号:WXYXM202212)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党宁(1992—),女,河南驻马店人,琼台师范学院文学院专任教师。

猜你喜欢

新文科课程改革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