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特点与叙事逻辑探析

2023-05-30唐晨鑫

传播与版权 2023年3期

[摘要]短视频新闻自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其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东风”成为大众重要的权威信息获取途径。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的主流媒体在探索短视频新闻的过程中也开始尝试轻松、活泼的叙事方式。同时,先进的媒介技术让短视频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与时代接轨。文章基于短视频新闻发展趋势,探析短视频新闻的源起、短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特点与叙事逻辑。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媒介技术;内容生产;叙事逻辑

短视频自诞生以来,凭借简易的作品创作方式和极强的渗透力得到迅速发展。如今,使用短视频已成为大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掀起了拍摄、制作短视频的新风潮。对此,主流媒体也积极探索短视频新闻的创作方式,寻找传统新闻的补充形式和转型方向。2017年以来,国内以抖音和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崛起大大拓展了短视频新闻的受众面。短视频新闻的内容形式更加符合新时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甚至得到很多以往对新闻不感兴趣的青少年受众青睐。基于此,文章立足当下社会环境,探究短视频新闻的源起、内容生产特点与叙事逻辑。

一、短视频新闻的源起

短视频新闻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兴新闻形式,它的信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更贴合新时代用户的信息获取习惯,是传统新闻的重要补充和转型方向。2011年,短视频开始在美国快速发展,其媒体机构迅速开始研究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并探索如何将其应用于新闻实践[1]。201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环球新闻投资了Now This平台,将自身内容生产优势和Now This平台的渠道优势有效结合,打造出“短视频+新闻”的新型报道模式。《纽约时报》也推出New York Times Minute短视频专栏。

2014年,我国媒体也开始尝试探索短视频新闻。例如,2014年,新华社在国内推出首个短视频新闻客户端“新华15秒”,2016年,澎湃新闻打造出短视频资讯平台“梨视频”,等等。虽然国内媒体对短视频新闻的探索较早,但是短视频新闻真正被大众广泛接受则是在2017年国内短视频平台快速发展之后。仅2020年,在国内普及率最高的两大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上,中央媒体账号数增长便超过160%,省级媒体账号数增长超过700%。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粉丝数快速增长,其中《人民日报》抖音平台截至2022年12月17日的粉丝量高达1.6亿,央视新闻抖音平台的粉丝量也有1.5亿。由此可见,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受众基础都是传统新闻难以比拟的[2]。

二、短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特点

(一)技术赋能,信息采集高效便捷

技术的进步往往能够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如今社会可谓“人人拥有麦克风”。在该环境下,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都有被广大受众看到的机会,大众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就如傳播环境学派尼尔·波兹曼所言,“每一种技术既是恩赐也是包袱,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社会总信息量的产物”,具体就是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也会导致媒体的信息使用迷失。不过,新闻采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又让该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海量的信息变成素材库,原本困难重重的编辑采集、分选工作变得简单可为。

传统的新闻采编过程时效性较弱,新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然而,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采编短视频新闻。第一,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有效结合后,能够通过强大的运算能力迅速比对海量信息,并且快速分选出存在相关度的信息,新闻采编人员可以由此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第二,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还能够捕捉社会当下的热点话题动态,如“清博舆论”“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等平台时刻监控着网络信息动态,当某一事件突然引发大量关注时,相关人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与掌握具体信息内容,然后在采集、处理与加工信息后快速形成实时新闻快报,这不仅加快了采编速度,还保证了新闻内容的真实

性[3]。第三,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自动生成短视频新闻,这也是当下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的“机器人新闻”的重要应用。“机器人新闻”拥有充足的新闻线索和受众数据,其生成的短视频新闻在画面呈现、文案撰写、背景音乐选择上都更符合新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传播效果甚佳。

(二)紧扣热点,严肃内容化繁为简

在新媒体时代,一方面,普通民众的表达机会增多,舆论场的话语权趋于均等化,因此,主流媒体只有紧扣社会热点才能有效引导舆情。例如,2019年9月11日《主播说联播》推送的“央视主播喊话二师兄别太飘”短视频新闻中,针对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民生话题进行原因分析和阐释,以事实和数据直观、有力地解决大众的疑问,稳定民心[4]。另一方面,短视频新闻习惯将严肃的内容柔和化,即便是引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片段,也会用接地气的话语或者轻松诙谐的网络语言进行评述,以创新新闻评论的形式做好信息传达,有效地提高了受众的信息接受效率[4],从而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例如,以前文提及的《主播说联播》为例,该档节目让传统、带有严肃背景的《新闻联播》主播作为主持人,通过亲民、活泼、简洁的语言风格来讲述热点事件,自开播以来广受好评。《主播说联播》和普通新闻的区别在于,其摒弃了严肃的叙事语气,使用轻松的谈话播报方式,节目主持人注重语气、表情、眼神的活跃度,在语言组织上大量使用短语、简单句,便于受众理解新闻内容。同时,“太难了”“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等网络热词、方言俗语以及“你妈喊你穿秋裤”等朋友式话语的使用,使得《主播说联播》的语言形象生动、幽默、自然。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主播说联播》将诸如京张高铁开通、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新闻娓娓道来,满足了大众通过短视频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让广大青年群体体验到新闻带来的乐趣,大大地拓宽了用户群体[5]。

(三)素材多元,多类型题材拓宽新闻内容域

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不同于以往传统新闻的生产,其内容的包容性更强。另外,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主体更加多元、开放,可分为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和MGC(机器生产内容)。PGC主要依赖媒体自身的专业化采编力量,UGC是用户作为内容的生产者,将自己制作的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MGC主要利用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自动生成新闻并发送[6]。其中,对短视频新闻影响较大的当属UGC。在“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时代,任何人发布的内容都有成为新闻的潜力。当一个UGC受到关注并成为网络热点时,主流媒体也可能转发该内容或者就该事件发表评论。UGC的普及实现了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每个人都是没有执照的电视台”,海量的UGC被制造出来后,除了传统的新闻内容可以成为其素材,娱乐、财经、电竞、数码、美食等,甚至是大众身边的奇闻异事或是社会热点事件都可以成为短视频新闻的素材,这极大地拓宽了新闻内容域。

(四)内容精简,贴合受众阅读习惯

短视频新闻的“短平快”优势决定了它在新闻传播效率上的优势。一方面,由于时长的限制,短视频新闻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阐述清楚整个新闻事件的脉络,因此,其必须使用高度精练的概括性语言,再配合视频和字幕,多维度、立体化地向受众呈现完整的新闻内容。另一方面,现在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让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在此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同时伴随受众注意力的分散,每天需要处理海量信息,其被迫习惯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短视频新闻则很好地贴合了新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人们可随时随地接收来自短视频新闻的最新信息,这让短视频新闻在当下取得巨大发展。

三、短视频新闻的叙事逻辑

(一)视听并重:视觉与听觉的二象叠加

短视频新闻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其将视听元素结合得更加紧密,因此,具有视觉冲击力、容易引起受众情绪共鸣的短视频得到广泛传播[7]。传统纸媒主要依靠文字传播抽象的视觉信息;广播则是单纯的听觉传播,所有信息隐藏在声波的变化中;而当电视出现后,信息得以在视听融合中传播。同样是视听的结合,短视频新闻和电视新闻的传播却不相同。电视新闻画面呈现的内容和主播的口播内容是对应的,即将同一内容通过视听两种维度在同一时域上呈现。在视觉方面,短視频新闻更新颖,镜头语言更活泼,并可增加特效,画面上除了字幕还可添加描述性话语。在听觉方面,短视频新闻会附加感情色彩浓厚的背景音乐,能够极强地渲染特定情感。以央视新闻的抖音官方账号为例,其大部分短视频新闻作品都是采用当下较流行的抖音短视频形式发出的,不仅有生动活泼的文字描述和热门特效,还会融入抖音热门音乐,将视听融合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受众获得多元化的感官体验。例如,2022年2月7日,任子威在北京冬奥会夺得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冠军时,央视新闻抖音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条短视频新闻,其用的是抖音当下热门的相机拍照特效,配乐是动感激昂的relax,视频画面则呈现任子威的动态特写,并且在音乐高潮的节点设置转场特效和火花特效,使得该短视频新闻极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这是传统新闻形式无法做到的。

(二)刚柔并进:用事实说话,用情感发声

主流媒体推进新闻的短视频化转型并不意味着全盘“短视频化”,而是强调要认清短视频发展的大趋势,重视短视频的制作和运营,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8]。短视频新闻虽是短视频的形式,但其本质上还是新闻,其依然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传统的新闻业将“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而短视频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类型,自然也需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用事实说话,短视频新闻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同时,短视频新闻虽是新闻,但它又与以往的新闻形式不同,它具有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注重对受众的情绪引导。短视频新闻通过具有情感共鸣的文字和配乐,再加上评论区的积极互动,容易让受众产生共情,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短视频新闻把“硬”新闻用“软”形式发出,刚柔并进,有助于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新闻效果的最大化。当然,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来表达“硬”新闻,既可以较好地辅助阅读,又能通过趣味性的话语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但是,主流媒体通过这种通俗的方式来表现严肃主题的新闻时,也要注意过分娱乐化的问题,即不能随意把“硬”新闻改成“软”新闻。

(三)逻辑简洁:平民化叙事提升传播效率

短视频新闻的逻辑很简洁,第一就是需要关注“头三秒”原则[1],其类似于传统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原则”,短视频新闻开始的短短几秒需要呈现最吸引人的内容。因此,主流媒体在策划、创作、传播短视频新闻时,首先要注意研究大众接收信息的特点,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短视频形式,而是学会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去拓展和呈现新闻内容。其次,无论新闻受众的年龄层次、兴趣爱好如何,在平台算法推荐技术的加持下,几乎所有人都能收到主流媒体推送的短视频新闻,这让更多的人能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但庞大的受众基数也意味着受众文化程度的巨大差异及其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因此,为了减少叙事方式带来的信息“折扣”,短视频新闻在叙事上也舍弃了晦涩抽象的辞藻和语句,采用平民化叙事方式,让短视频新闻变得“接地气”。依靠简单直接的逻辑和通俗化的叙事语言,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甚佳,传播效率大幅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短视频

新闻。

四、结语

当下,短视频已成为大众生活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短视频新闻也成为新闻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新闻媒体将在短视频这个赛道展开新一轮的竞争。如何将短期的情感激发转变成长期的情感共鸣,增强受众交流互动,进而传递主流声音、正确引导舆论,是短视频新闻工作者未来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韩姝,阳艳娥.政务新闻的短视频化特性与发展:以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为例[J].传媒,2021(10):60-62.

[2]杨明品.主流媒体短视频发展进路[J].广播电视信息,2021(12):7-8.

[3]洪树琴.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采编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1(10):96-98.

[4]陈丽丹,邓海霞.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新闻短视频生产策略: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电视研究,2020(04):39-42.

[5]王琼,王曼玉.传统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特征及传播策略: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电视研究,2020(04):43-45.

[6]赵刚,孙萌,白云鹏.基于用户理念的新型主流媒体全媒体新闻采编流程构建路径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1):45-47.

[7]周帆.新闻短视频生产的逻辑错位与纠偏[J].青年记者,2021(09):44-45.

[8]张伍生.电视新闻的短视频化转型路径探析[J].视听,2021(12):201-202.

[作者简介]唐晨鑫(1995—),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