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认同”为载体推进高校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
2023-05-30康玉环李官云
康玉环 李官云
摘要:“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高校以“五个认同”为载体推进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能为社会培养具有民族团结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文章从“五个认同”的内容、高校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这两项工作的关系、高校思政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三方面,对以“五个认同”为载体推进高校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五个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3-0037-04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批准号:21VSZ137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追求卓越,崇尚质量”这句话不仅仅是在高校中有所体现,还上升到社会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导向。因此,高校应跟随时代的脚步,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之中,为社会培养具有民族团结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把“五个认同”加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之中,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五个认同”意识的优秀人才。
一、“五个认同”的内容
1.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每一个公民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在努力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每个人要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努力与发展的方向,捍卫国家的利益与尊严,强化自己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自觉把祖国摆在内心最高的位置,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反对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违法犯罪行为。
2.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些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与发展,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每一个成员都在发挥着自身最大的作用,每一个人要将自己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并将民族共同利益摆在首位,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3.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充分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的集体意愿,所以,解决好文化的认同问题也是当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文化认同可以说是最重要、最深层次的认同内容之一,这也是我国民族发展与团结的根源,只有认同了我国的文化,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的内容,将“五个认同”发展到极致。各族人民要将中华文化植入自己的内心,在认同中华文化的同时,尊重不同的文化,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4.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主要是因为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与探索的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认同。当前,我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灭了绝对贫困,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等等。像“两个一百年”“四个全面”这些理念与内容都已深入人心,成为各个民族的广泛认同。而这些也是我国维护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关键所在,能强化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5.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长时段历史来看,从大历史观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表现出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質的特征。因此,不论是弘扬民族文化,还是促进民族团结,人们都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高校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这两项工作的关系
1.民族团结教育是思政的组成部分
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其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有计划的,这两者的目标都是让学生有学习的方向和详细的规划,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道德素质。当前,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民族团结教育也在不断完善。民族团结教育是思政的组成部分,高校要重视民族团结教育,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的教育中,高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管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相互配合
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广大学生服务。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学生在完善自己思想的同时,进行自我管理,用更加严格的要求去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和生活中感悟到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为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3.高校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这两项工作相辅相成
一方面,高校进行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助力他们成长成才。如若高校还运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无法适应当前的学习和生活。所以,高校要将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融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另一方面,高校在进行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和发展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将“五个认同”与民族团结教育进行融合,通过有效的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学生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高校本身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合理的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育人水平。
三、高校思政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时,如果教学水平不高,或者对民族团结精神理解不深刻,就很难激发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身对民族团结精神的认识。只有教师认识到位了,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真正理解民族团结精神。
例如,教师上课时制作要用到PPT的时候,不仅要注意PPT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还要保证PPT上所呈现的内容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相吻合,并在制作完成之后对PPT仔细进行检查,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民族团结精神的存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还要把民族团结精神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
2.转变教育理念,促进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融合
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这两项工作,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与思政措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而将二者融合,能使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满足社会的需要,并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思政工作中,民族团结教育是重点,而教师与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动力。如果教师与辅导员没有真正理解这两项工作的真正意义,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效率,就需要增强教师、辅导员等对民族团结教育、“五个认同”的内容、教育思想与理念的认知,只有他们真正认识到“五个认同”背后的意义,才能确保高校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融合的质量。当代大学生所接触的专业知识和思想都是处在前沿的,高校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教学方法,不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与时俱进,及时改正自身的问题,才能做好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所就读的专业与社会实践的状况,开展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把有关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使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感悟到“五个认同”的内涵。在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与民族团结教育方法,让教师、辅导员都能认识到“五个认同”的重要性,并在“五个认同”中适当融入思政内容,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3.加强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这两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大力挖掘相应的优秀管理人才,毕竟“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人才才能将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到极致。所以,高校应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为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这两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校在选拔和任用优秀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还应以学生的成长、本校的发展为重点,在此基础上选出最合适的优秀管理人选。这不仅纠正了以往选择人才的随意性,还避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这两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对“五个认同”的认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作为一所高校,要做好相关人员的选拔和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这两项工作。在高校整体的发展过程中,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这两项工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抽象性,这不是相关人员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掌握的。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这两项工作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求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等都有所了解,并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很理想,部分高校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与资金对教师进行培训。所以,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設,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加强学风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4.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因为学习风气的好坏能够体现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是一所高校是否真正做到立德树人的重要前提。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习之后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并加大民族团结教育与“五个认同”方面的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学风。在教师工作期间,高校要积极开展评优评先等评比工作,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二者的融合与发展。
例如,高校可以邀请一些名师或专家到本校进行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讲座,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经验,从而对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教师在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明白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5.坚守思政教育主阵地,传递“五个认同”理念
当前社会背景下,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以本校作为主要推进渠道,逐渐向社会各界广泛推进,进而全方位传递“五个认同”理念。教师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到“五个认同”的重要价值,并不断渗透民族团结理论知识内容,进而增强学生对“五个认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教师要鼓励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团结意识,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6.构建“五个认同”教育新模式,促进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开展
纵观以往的高校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常以理论为主,手段单一,缺少创新。为达到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高校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构建“五个认同”教育新模式,促进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高校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也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慕课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五个认同”的认识,以达到预期效果。除了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外,高校还要重视“五个认同”的融入,如开展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并带领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而加深对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此外,高校还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聘请专家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讲座,以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7.开展层次性教育,强化学生对“五个认同”的认知
高校教师要重视“五个认同”,以此开展层次性教育,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五个认同”涵盖的层面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特点,因此,高校在开展层次性教育时要重视系统化切入,将“五个认同”合理引入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中,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高校还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和民族差异,着眼“五个认同”,强化学生对“五个认同”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构建长效的评估机制,巩固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成果
高校要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构建长效的评估机制,确保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落实,进而巩固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成果。高校还要构建完善的思政与民族团结教育评价体系,设立明确的评价指标,基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并指出教师和学生在“五个认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深刻理解“五个认同”,践行“五个认同”。
四、结语
总之,“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这就要求高校应以“五个认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并将民族团结精神全面纳入思政教育中,使学生深刻理解“五个认同”,充分领会民族团结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参考文献:
[1]陈子君.以“五个认同”为载体推进高校思政中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J].普洱学院学报,2019(01).
[2]张静超.民族高校思政课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路径探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学理论,2018(02).
[3]蔡诗敏.浅论民族团结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全面渗透[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4]杨朝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中贯穿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
[5]孙普,何慧星.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依据及其职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2).
[6]杨朝晖,段玥婷.浅析高校思政课中民族团结教育的背景和地位[J].云南社會主义学院学报,2014(01).
[7]关健.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Research on Taking "Five Identifications" as the Carrier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ang Yuhuan, Li Guanyun
(Tibet University, Tibet Province, Lhasa 850000,China)
Abstract: The "five identifications" are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national unity,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source of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spirit and gathering Chinese streng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five identifications" as the carrier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which can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national unity spirit for the society.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five identifications" as the carrier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tent of "five identific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and the measures to carry out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ive identifica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of national unity;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