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作品中的人民生活书写

2023-05-30周志丹

文学教育 2023年3期

周志丹

内容摘要:新时代语境下,文学作品和公众史学在记述和传播方式上也要顺势而为。人民生活影像记录在文学的引导下,在创作手法和记述路径上展开了思考和创新,通过对多本人民生活影像志、多部纪录片及vlog视频的分类分析,可以得知,影像在满足公众对于记忆保存和文化传承需求的基础上,在人民生活书写的实践上也有了不同的创新,公众影像材料还为书写历史增添了新的符号,让公众史学“活起来”。

关键词:人民生活 影像志 公众影像志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1917年西方史学家克罗齐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这句话和公众史学是遥相呼应的,公众史学是以关注当下的,记录下现在,希望记录下现在来研究当代史,重视历史对当下社会的服务作用,而影像也是文学作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公众影像史学作品是公众书写历史后产生的成果,也是学人研究公众史学的重要渠道。①当今的中国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现实是中国文化中最深厚的底蕴,只有长期关注他们,仔细比较他们的生活变化,才能深刻地了解他们,用影像记录关于中国人民生活状态的变化过程的系列作品,“构建一套以公众为中心的史学体系”。②

一.人民生活与影像志

人民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稍纵即逝。人民生活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人民生活中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方面反映出本土社会的发展状况,体现民情。所以,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对人民生活的记述,真实地记录人民生活。

解释影像志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公众影像史。所谓公众影像史学,就是以公众为本位,公众参与,书写公众,反映公众眼光的,服务公众的影像记录作品。从公众史学角度来说,公众影像史首先要突出“公众”二字,我们要突出公众参与的主体性,强调人人都是生活的影像记录者,这可以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从而丰富公众影像史学。公众影像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公众通过影像进行记录。影像史学在公众史学这个庞大的体系中具有“亲民”的特点,也应当发挥出前卫的作用。一旦公众利用智能手机、摄像机和数码相机记录下身边的点点滴滴,纪实社会上的每一件小事,每个人就都是历史影像的参与者和书写者。在这一过程中,从影像敘述个人历史,进而由小历史变成大历史,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影像史学的功能为普通人实现“自己书写历史”及“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公众影像史学伴生的就是影像志,所谓影像志,是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影像形式再现历史场景,用影像讲述人们鲜活的生产生活故事。③影像具有传播速度快、视觉冲击力大和记忆碎片化的特点,成为当代特别是年轻人接受知识和文化的另一种途径。影像志也是文学作品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在影像志中,最突出的一点中,就是图文并茂,而且都是以第一手材料,真实、全面、生动的反映历史的变化发展,使读者更直观的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脉络。

首先在个人影像书写中,人们用影像记录时间的方式,从出生到消亡,童年到老年的面孔,到用人物口述、拍照和档案资料文献来书写个人文化记忆。其次是群体影像,通过影像记录下普通人在相似背景下或在不同社会阶层下的群体影像,如横向的农民、工人、学生、少数民族和手艺人等群体,到纵向的有关几代人的家族群体,利用影像立起来、活起来、传开来,将多个人和群体的发展轨迹,汇聚成一代人的公共记忆。最后在记录完个体和群体之后,也可以通过影像记录下社会景观和城市发展的变化,这就是社会影像。这些也同样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城市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同样也是时间流逝的证明,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也可以看到不同空间,不同地域上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样也记录下与人民有关的各种事物,如民族、节日、风俗,甚至是文学作品,这些都是人们的生活轨迹,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

二.有关民生影像志的著作探讨

已出版的有关的民生影像志有很多,现笔者将分类探讨各种影像志著作,并希借此可以对公众影像志的研究有所启示。

由于影像史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也掀起了新修影像志的热潮,本文选取了近二十年来有关的部分影像志,并将其有关的民生影像志分为三类,一类是个人影像志、一类是群体影像志,一类是社会影像志。

首先是个人影像志著作有,如徐希景《一个普通人的影像史》《光明日报,2016年4月8日》;仝冰雪《一站一坐一生 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潘仁芳《画册 母亲 一个女儿为母亲打造的影像志》(中国摄影出版社,2021年)等。在这些个人影像志中,都是以一个人为主体进行展示,记述了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时刻或者人生转折期,而且其中的很多照片都是私人照片,此时的照片不再只是自我的观照,而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时代的载体,是证明时间流逝的物证,也是凝聚与传递情感的工具,影像书写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方式。

群体影像志的著作有,如王富春《中国人的四十年影像志》(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9年);庄学本《羌族影像志》(四川美术出版社,2018年);邓同领,袁晓琳,张金云《袁氏家族影像志》(袁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陈云峰,张志远《镜头下的布朗山 布朗族脱贫影像志》(云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等。群体影像志不再是一个人的视角,群体影像志以大量田野考察影像和文字,不厌其烦地记录一些细小卑微、很多人都不曾留意的,更不用说为之书写和大画幅拍摄的人群的肖像,以及日常生活场景。当这些平凡的容易被忽视的世俗景像,一旦被铺开来,他们的镜头语言比起个人影像志更具有冲击力。

社会影像志的著作有,如张治国,张国平《中国美丽乡村影像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年);安佑忠《我们这些年:改革开放40周年影像志》(北京出版社,2019年);唐冶泽,冯庆豪《老重庆影像志》(重庆出版社,2013年);李建《北京城市影像志》(北京出版社,2019年)。这些社会影像志中,其中既有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时刻,也有展示时光流逝的自然风光照,还有反映人民生活的微观视角,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中国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

从上文所列举的影像志来看,有关社会和群体的影像志的著作的最多的,但是关于普通人生活的影像志却是相对匮乏的,因为在以前受经济、观念、技术和社会的影响,大部分的普通家庭或个人是没有能力去支撑照相留影,这也是普通人影像志匮乏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人民生活纪录片的探讨

我国的纪录片在过去的几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央视频道还是地方频道,到腾讯、爱奇艺和优酷等视频网站,以及在近几年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都拍摄了各种类型的纪录片,但这其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题材纪录片尚处于弱势地位。笔者选取了近几年出现的有关民生的纪录片来探讨人民生活影像书写的不同形式和意义。

1.《人生第一次》,2020年由央视推出的人文纪录片,关注人们出生、求学、上班等12个人生阶段,描绘出中国人民鲜活的生活图样,在《人生第一次》里,每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都是那么平凡。构成我们人生图鉴的每一笔,往往不如影视剧里那般波澜壮阔,而只是平平凡凡的点点滴滴。

2.《中国民生影像志》,从2013年开始拍摄,围绕着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其中重点包括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从当地的年轻人到老年人,着重记录了在中国发展落后地方的人和事,展现出中国不同地区的民生变化,是一部反映国家现实民生变化的影像志。

3.《守护解放西》,该片是以湖南省长沙市派出所坡子街派出所民警为主要人物,以民警的视角展开的,记录城市派出所民警的日常工作的纪录片。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人民生活纪录片,而认为是观察类的真人秀节目,但是在笔者看来,这部纪录片的视角是从一个派出所展开的,然后去观察人民的生活百态,可以直接面对社会的深层矛盾,所以笔者认为这也是一部可以引发很多思考的人民生活纪录片。

4.《城市梦想》,是一部特殊的农民工群体影像志,是央视首部以农民工群体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系列纪实节目。现在的电视节目基本由“流量”与当红影视明星充斥,棚内综艺、户外旅游以及选秀类综艺和真人秀为了造星和吸取“流量”,都营造出“高级感”和“艺术性”,展现的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基本上是脱离人民群众的,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基本与这类节目无缘。央视于2017年播出的《城市梦想》,聚焦于城市中位于底層的农民工群体,这个特殊且庞大的群体,他们身处于全国各地,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和智力都是不尽相同的。以影像纪实的方式聚焦他们,既是记录他们的生存现状和生活理想,也是在记录一个新阶层前行的脚步,更是记录时代的转型和国家的复兴。④

普通人民群众的声音经常被“宏大叙事”的纪录片给忽视,成功的纪录片是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闪光点,并将之放大,引导观众感悟主题。在《人生第一次》、《中国喜事》、《中国民生影像志》和《城市梦想》这类的民生纪录片和乡土纪录片中,历史不再是由胜利者和精英人士书写的,普通民众甚至是底层民众也书写了属于他们的历史,这种记录“普通人嘴里的历史”的叙事策略使纪录片的表达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复调现象,它使历史素材在“普通人”日常叙事的复述行为中出现了当代化的具体解读,而“普通人”的局部记忆则在历史背景下的映衬下呈现出了壁画般的史诗性内涵。⑤

四.其他形式的人民生活影像书写

在近几年更是流行一种vlog(全程是video blog),定义是创作者通过拍摄视频记录日常生活。2018年,vlog概念逐渐走入中国,许多明星、个人视频创作者均开始拍摄vlog,每个人都可以成为vlogger,vlog开始走进大众生活,正式进入vlog时代。相较于前文提到的影像志和纪录片,这种vlog的形式更能让普通人上手,上传这种类型的视频不需要很多限制和技术,传播力度更广泛,且这种形式有明星效应,公众普遍容易接受。

首先是明星欧阳娜娜的vlog的爆火,国内掀起了拍摄vlog的风潮,欧阳娜娜的vlog多是记录工作或生活的状况,通过镜头表达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让观众切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使粉丝可以更加了解偶像,这样的形式拉进了粉丝对偶像的距离,也使得vlog开始在中国普遍流行起来。

为什么这类的视频突然流行起来,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呢?在当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获取一件事或知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更愿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快速接受信息;视频有时比文字描述更为直接,更有感染力和代入感,人们能快速接受;在已经很少有人写日记的当下,用手机记录生活成为大多数人的首要选择,年轻人更注重自我表达,手机和相机可以直接记录,不会发生像写日记的延迟,且不用人们事后再去回想和复盘。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回忆只是片段,很多人过了就过了,但是有一些有心人会把他说出来、写下来、建构起来,这就成了我们所讲的历史。

这类vlog视频是人民生活影像书写的另一种形式,不同于影像志和纪录片,它的制作周期更短,有的视频的时间都不超过五分钟,将一天发生的事情浓缩在短短的一个视频里,更加精炼,不同于日记的流水账,这样的视频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使得公众更加愿意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五.人民生活影像的创作手法和技术路径

(一)创作手法

人民生活的影像志作为文学作品和公众史学的衍生物, 公众影像史自然要从文学作品和史学的角度去谈论创作手法,根据前文笔者所列举的三种影像志,人民生活影像作品的表现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故事人物为主的,通常以第一视角的形式去展现。例如仝冰雪《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罗列了叶景吕先生从1907年到1968年间的62张照片,李润波主编的《平谷老照片——一个时代的记忆》(科学出版社,2018年),罗列了平谷区中普通人民的800多张老照片。在人民生活的纪录片中基本上都是以第一视角的形式展现的,在主人公的故事和配乐的烘托下,观众能快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且展示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的感情,观众也会有共情感,这样就产生了用户黏性。以vlog形式为主的记录同样也是以第一视角展开的,记录“自己”一天发生的事情。

另一种是以城市风光和乡村风光为主的,例如唐冶泽,冯庆豪《老重庆影像志》(重庆出版社,2013年)和李建《北京城市影像志》(北京出版社,2019年),这一类的创作手法更加客观真实,不太会加注拍摄者自己的情感,更多利用的是场所记忆,但很多拍摄者是外来者,拍摄流于形式,对乡村和城市的深入程度和了解程度是不够深刻的。这种创作手法在民生纪录片中很少看到,但在纪录片中也少不了用自然景观和建筑来转场或者表示生活的变化。

(二)技术路径

过去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大致有书本印刷传播、音视频传播、口述传播等方式。但现代网络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公众有了自我组织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和路径,公众趣味的多样化便以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⑥现代影像技术的出现,给与了文学创作的一种全新的形式,在自媒体的时代,历史传播的形式在发生新的变化。

人们在书写个人史时,通常在博客、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等相关软件,同时可能会附上当天的照片或视频做记录;在拍摄个人vlog时,除去随手拍摄记录日常生活和掌握基本的拍摄手法外,视频创作者们通常会学习一些基本的剪辑技能,对于当天的视频定一个鲜明的主题,然后可以在视频中添加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和滤镜;在拍摄人民生活纪录片时,拍摄者纪实拍摄主人公的经历,记录真实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并在各种现实生活事件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的内容加以剪辑,彰显出现实的生活内容和历史的再现。

影像的出现改变了历史的书写方式,人们利用影像的方式为书写历史和文艺作品增添了新的色彩,使厚重的歷史书变成以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现代元素的组合进行传播。

六.人民生活影像的编写价值

根据划分的三类的民生影像志、人民生活纪录片和vlog视频,现笔者想要探讨人民生活影像的编写价值。

首先,影像志是方志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方志的编纂价值主要体现在存史、资政和育人三个方面,同样的影像志也同样具有这三个功能。换句话说,人民影像志的编纂出版首先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社会文化记忆保存的需要。其次,人民生活影像志作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以及学科建设的基础材料,还承担着服务科学研究的重要功能。⑦

就个人影像志来说,是以人物照片为主题的,这些老照片也是历史研究中的新史料,我们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人物精神面貌的变化和服装服饰的变迁,人类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还可以从中解读出他们原本的生活样貌、精神状态,解读出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以群体影像志来说,作为特定的群体的影像志,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的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特定民族的生活面貌和各行业人物肖像或工作场景。以社会影像志来说,这些影像志都是从国家或者城市的变化为角度进行整理记录的,如果说个人和群体是微小的,那社会影像志就是更加宏大和宏观的。社会影像志不局限于单个的或一部分,它展现的更加全面。社会影像志记录下社会景观和城市发展的变化,社会影像志也是社会生活史,更是每个普通人的时代情怀和生命记忆。从原始手作到机械生产,从乡野集镇到摩登都市,这些都留存着我们曾经的生活记忆,照片记录着一代人的光阴,是时间的流逝,也是文明的蜕变。

其次,人民生活影像具有文化集体记忆与传承的作用,人民生活影像是人民群众内生的关于文化传承和集体记忆需求的直接反映。影像技术的简单上手,使影像的应用走向大众,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如朱靖江所列举的新世纪影像志十大代表项目⑧,有《中国节日影像志》与《中国史诗影像志》、《社区影像志》、“学者电影”系列影像志、口述史影像志、“中国记忆”影音文献项目、中国民族影像志、广西民族博物馆“文化记忆工程”项目、“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大赛、“隐没地”与“影观达茂”等实验性民族摄影项目。这些集体记忆项目,其中蕴含着丰富厚重的历史信息和真实的历史影像,也蕴含着濒临灭失的历史文化,这类影像作品的出版是有利于地方集体记忆的形成和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影像作为文艺作品的新符号,结合了现代电子技术的功能,并将之发挥最大化,同时利用网络、云盘等多种介质进行存储,可以最大程度的弥补传统文本的缺陷。然后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大众修史的参与度,影像书写的新形式给普通大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影像技术随手记录生活点点滴滴,无形中增强了大众的参与度。

最后,影像书写的及时性。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播手段的落后,历史学家书写历史,往往要在历史事物尘埃落定进行,书写的是“死人”的历史,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⑨但在今天的5G时代,无论是职业的历史学家或是普通民众,或是从年轻到年长的人们都可以依靠手机和“笨蛋相机”,随时记录日常、及时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表达对历史的看法,丰富历史记录的内容,拓宽文学研究的路径。

在对人民生活影像书写作品进行分类研究后,我们可以知道人民生活影像记录在创作手法和记述路径上的创新,通过影像记录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中国人民,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生命轨迹,从最小的历史细节出发,记录着沧海桑田,也记录着人生百态。

参考文献

[1]施琪航.公众影像史学作品的时态范型[J].南都学坛,2021,41(04):25-29.

[2]钱茂伟.中国公众史学通论[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5:29.

[3]苏雁,李锦.用影像留住乡愁[N].光明日报,2017年5月9日(09).

[4]王晖.独特的农民工群体影像志——评央视系列纪实节目《城市梦想》[J].中国电视,2018(01):30-34.

[5]曾一果,张春雨.当代历史纪录片的“新历史叙事”[J].电视研究,2008(08):44-45.

[6]陈新.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史学[J].天津社会科学,2013(03):137-141.

[7]李春伶.图像志编纂出版地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J].江苏地方志,2020(04):63-67.

[8]朱靖江.新世纪影像志十大代表项目[J].中国民族,2016(07):42-43.

[9]王记录,高聪慧.融媒体与公众史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05):85-91.

注 释

①施琪航.公众影像史学作品的时态范型[J].南都学坛,2021,41(04):25-29.

②钱茂伟.中国公众史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9.

③苏雁,李锦.用影像留住乡愁[N].光明日报,2017年5月9日(09).

④王晖.独特的农民工群体影像志——评央视系列纪实节目《城市梦想》[J].中国电视,2018(01):30-34.

⑤曾一果,张春雨.当代历史纪录片的“新历史叙事”[J].电视研究,2008(08):44-45.

⑥陈新.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史学[J].天津社会科学,2013(03):137-141.

⑦李春伶.图像志编纂出版地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J].江苏地方志,2020(04):63-67.

⑧朱靖江.新世纪影像志十大代表项目[J].中国民族,2016(07):42-43.

⑨王记录,高聪慧.融媒体与公众史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05):85-91.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