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育出版图书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2023-05-30邓丽平

传播与版权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育出版课程标准教材

[摘要]图书质量提升是出版业的永恒话题。文章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图书的探索经验,以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系列图书为例,探讨新时代教育出版图书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其他教育出版社出版高质量的教育出版图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出版;图书质量;教材;课程标准

图书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出版业的高質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出版强国建设是出版界面临的重要任务、紧迫工作[1]。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迫切需要[2]。202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将“坚持质量第一”作为出版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出版工作的生命线,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增强原创能力,构建品位健康、品质优良、品类丰富的出版生产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充分发挥出版精品的示范引领作用”[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教育出版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出版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是新时代教育出版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

课程教材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支撑。笔者结合自身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大社”)的实践经验,以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以下简称“国标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系列图书为例,探析教育出版社提升教育出版图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健全制度建设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材建设多次做出批示和指示,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建立健全国家教材管理制度。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和《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发布,从国家层面为教材建设搭建了“四梁八柱” [4]。教材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铸魂工程。因此,提升教材质量,促进教材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出版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细化质量管理要求,夯实制度基础

制度是教育出版质量管理的前提。近年来,北师大社修订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方案,如《图书质量管理办法》《图书编辑加工管理规范》《书稿印前质检管理办法》《书稿审读管理办法》等,旨在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图书质量,落实国家对出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而基础教育国标教材影响力大、影响面广,是北师大社的重点产品线。为进一步加强国标教材的质量管理,打造精品教材,北师大社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国标教材质量管理办法》,从以下两个方面细化和加强国标教材质量管理。

第一,北师大社明确和细化了国标教材的内容质量管理要求,包括教材送审、内容编写修订和组建编写团队等。国标教材送审严格执行双责任编辑、“三校一读”、专项审读和送审前质检制度,将送审前质检结果和送审结果列入编辑考核清单。北师大社强调编辑在教材内容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学科编辑要深度参与和全程参与教材编写、修订和统稿工作,并与教材编写组专家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学科编辑要与编写组共同探讨书稿的内容结构、专业特色、重点、难点、体例等,为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提出建设性意见。学科编辑要引导编写组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出版社的要求编写教材,确保教材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正确,充分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第二,北师大社强化了教材编校质量管理要求,明确第一责任编辑和第二责任编辑的职责和分工。第一责任编辑负责编辑加工、初审意见汇总整理、三审意见处理、校样处理、图片选择、清样通读、印前质检意见处理和核红核蓝等工作;第二责任编辑负责编辑加工、清样通读、核蓝图等工作。国标教材在清样通读后,须同时由两位专家进行印前质检,对清样全文进行质量检查和把关。

(二)优化组织架构,夯实管理基础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材建设的工作要求,北师大社优化了自身组织架构,夯实管理基础。

第一,北师大社成立教材建设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由出版社党委委员、总编辑任相关小组组长,不断完善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体制机制,统筹制订教材体系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第二,北师大社成立国标教材装帧设计质量提升工作小组,由资深美术编辑担任艺术总监,各业务部门美术编辑担任小组成员,加强教材装帧设计管理,建立健全教材插图作者或创作团队遴选制度,将政治立场、价值观、品德修养、专业素养等作为对教材插图作者或创作团队的考察要点。第三,北师大社成立意识形态专项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把关国标教材的意识形态,并聘请社外多领域专家对国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政治、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进行专项审读,确保重大主题教育在课程教材中得到有效落实。第四,北师大社成立品牌建设推广部,负责统筹推进国标教材品牌建设、质量管理、服务创新等工作,围绕国标教材的编写、出版、宣传、服务、配套资源建设等环节,统筹规划一体化、标准化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加强国标教材的一体化建设。

二、优化教育出版图书流程管理

科学规范的流程是教育出版质量管理的基本保障。根据原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要求,图书出版应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为提升图书质量,北师大社在规定的“三审三校”流程基础上,优化调整图书出版流程。

(一)实行全品种图书印前质检

北师大社制定了《书稿印前质检管理办法》,在图书正式付印之前,编辑部要对全品种图书的清样进行质量检查,检查书稿的政治性、知识性、逻辑性、语言文字、语法、标点符号、专有名词、计量单位、数字计算、一致性、格式等,并对印前质检结果为优秀和不合格的图书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该举措一方面能在付印之前拦截不合格图书,极大地降低了成品书的不合格率;另一方面增强了编校人员的质量意识,促进其编校能力的提升。

(二)规范和加强重印书发稿管理

《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提出,鼓励编写单位在教材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教材。为不断提升教材质量,国家教材委员会加强了教材日常修订管理工作,建立了教材日常修订定期送审机制。为适应国家对教材管理的新要求,北师大社加强对国标教材重印书的质量管理和过程监控,完善重印书发稿流程,在重印书发稿原有的“三审”基础上,增加专家审读、校对和印前质检环节,明确编辑在重印书发稿各环节中的职责。

第一,明确重印书发稿过程中双责任编辑的职责。两位责任编辑相互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发稿前,第一责任编辑和第二责任编辑均要通读教材,付印前均要进行印前通读。第一责任编辑负责稿件的全发稿过程,及时处理并反馈相关问题和意见,排版后由第二责任编辑负责校对稿件。第二,加强审读和质检。北师大社在编辑通读稿件的同时,安排专家审读,重在提出问题和修改意见,将审读意见作为修订国标教材的依据之一;在编辑签字付印前安排质检,重在消除付印教材的差错。第三,明确复审及终审职责。复审和终审均应严格把关修改后的教材内容。复审重点核实教材内容是否按照专家审读、编辑通读和编写组审核意见进行修改;终审重点检查发稿各环节的审核意见是否落实到位。

(三)探索装帧设计规范流程

针对国标教材插图量大、版式设计要求高的特点,北师大社根据国标教材的插图绘制和设计排版,提出了插图试稿、插图绘制、版式设计、排版等流程。北师大社前期加强对插图和排版设计工作室的考察,包括作品考察、人员考察、实地考察等。国标教材插图采用“3×3级”审核制度,即针对插图草稿、线稿、色稿三个环节,实行美术编辑、责任编辑、编写组三级审核。教材版式设计实行“3+2级”审核制度,即在美术编辑、责任编辑、编写组三级审核的基础上,逐级提交分社负责人、集团分管领导审核。

三、探索创新项目化管理模式

对出版社承担的国家级、省市级的重要项目而言,项目化管理是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通常包括独立的项目管理部门组织模式、跨事业部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事业部下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等[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系列图书是北师大社承担的省部级重点项目,因其涵盖的学科范围较广,主要采用事业部下的项目管理与跨事业部的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组织模式。为提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图书质量,北师大社在项目化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

(一)编辑提前全程参与,提高图书原稿内容质量

教育部自2018年起,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版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自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启动至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定稿发布,北师大社编辑团队持续深度参与课程修订工作。为确保内容文本质量,北师大社为每个修订组配备了1名编辑,组建了课程標准项目组,全程跟进课程修订工作,包括全程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各轮课程修订全体会、各修订组内部讨论修改会、审议会等,深入了解课程修订背景和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为课程修订和内容打磨贡献智慧,并按照课程标准修订审议流程并完成各环节的稿件编辑加工工作,提升稿件的内容、编校质量。北师大社编辑团队的提前全程参与,不仅有力地提升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图书质量,还有效地促进了编辑队伍建设和编辑专业发展。

(二)创新工作模式,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为确保教育出版图书的出版质量,北师大社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项目中探索和建立了一系列项目管理和质量提升机制。

一是加强意识形态把关。在义务课程标准系列图书出版过程中,北师大社增加了意识形态专项梳理和把关环节,即由各学科责任编辑提出意识形态关注点,项目组安排专人比对国家文件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官方表述,梳理表述存在出入、用法值得商榷、用词陈旧等问题,然后提交作者和有关部门进行研判。二是建立小组把关机制。北师大社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项目组内部成立了质量把关工作组,将17个学科的责任编辑分为6个小组,由质量把关工作组成员担任小组长,在每一轮学科编辑加工后、反馈修订课程标准文本内容前,对课程标准文本进行把关。这一举措既提升了课程标准文本质量,又使年轻编辑得到资深编辑的指导,还使编辑的专业性获得修订组专家的认可。三是组织多轮审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系列图书在修订送审过程中经历了反复修改,为避免编辑对课程标准文本产生心理疲劳感,北师大社组织多轮审读,包括编辑团队内部交换通读、集团内部专家审读、其他出版社资深编辑审读等,有效地提升了课程标准文本的编校质量。

(三)加强横向统筹管理,增强学科间的一致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系列图书作为引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对关键问题的处理和关键词的用法需要体现一致性。为此,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系列图书修订期间,北师大社组织项目组编辑进行了若干轮交换通读。编辑在通读其他学科课程标准的同时,对学科间不统一的说法进行梳理。项目组则不定期召开课程标准工作会议,针对各学科编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就学科间内容本身的共性问题和横向统一性问题进行梳理,并提交有关部门进行研判。

在编校方面,项目组对不同学科在编辑加工、交换通读和审读过程中发现的共性编校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如出现频次较高的词语搭配、图表排序方式和格式、“教科书”和“教材”的用法、“做”与“作”的用法等,经研判后给出统一的解决方案。此外,项目组还组织美术编辑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系列图书出版稿的版式进行专项检查,梳理各学科在目录、书眉、篇章页、标题、图表等方面存在的格式问题,确保出版稿在物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

四、结语

图书质量提升是出版业的永恒话题。国标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系列图书是北师大社的重点产品线,北师大社在国标教材出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项目运作过程中探索形成的一系列质量保障机制和组织管理经验,可为其他教育出版社提升教育出版图书质量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邬书林.坚持高质量发展 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出版强国建设[J].中国出版,2021(01):5-9.

[2]李治堂.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内涵辨析[J].中国出版,2022(14):15-18.

[3]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2021-12-30)[2022-11-07].https://www.nppa.gov.cn/nppa/upload/files/2021/12/76aed0bla2a60056.pdf.

[4]许航,孙绵涛.中国共产党教材管理政策百年历程、特征和趋势[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05):49-57.

[5]戎炜.图书出版项目化管理的模式、机制与控制[J].现代出版,2016(06):36-39.

[基金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北师大出版社)重点实验室“基础教育教材生产运营一体化研究”课题(项目编号:BSDRHR2020-01)成果。

[作者简介]邓丽平(1980—),女,山东威海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副编审。

猜你喜欢

教育出版课程标准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务实之路
教育出版在互联网时代融合发展的思考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