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历史与逻辑
2023-05-30王天民郑丽丽
王天民 郑丽丽
摘 要:习近平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结合”思想的全新认识,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指导方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有着积累演进的历史过程。“一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基础,“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拓展深化,两次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以认清和把握中国发展具体实际为立足点,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落脚点,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必然;发展逻辑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3-0092-07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开放课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文化自信研究”(2021SZZX05);北京师范大学博一学科交叉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重大主题宣传教育研究”(BNUXKJC2109)。
作者简介:王天民(1970—),男,山东济宁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郑丽丽(1995—),女,山东日照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結合”[1](以下简称“两个结合”)的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下简称“一个结合”)所作出的最新论断,是在深刻把握百年建党历史和科学锚定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提出的指导方针。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深刻把握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与发展逻辑,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有着积累演进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依据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实际先后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等概念命题,充分展现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一经提出就受到人民热烈欢迎,并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同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要同革命建设时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革命初期,毛泽东就指出马克思主义“本本”的学习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党内初步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思想。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表现都必须带有中国的特性。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2]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发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严厉批评照搬苏联经验的教条主义,指出“苏联的经验要择其善者而从之”[3]366,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经验、符合国情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的结合,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在整风运动中,他批评很多同志在思想上“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4],从文风和思想路线出发强调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使命。我们党开展整风运动的目的就在于“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5],使全党同志更好地承继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虽几经沉浮,但整体上仍在不断向前发展。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提出文化发展的“中西有机结合”论,指出文化建设要有本民族的形式与特点,要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交流结合中“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3]83,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审慎立场与开放积极的文化创造心态。
(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提出:“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6],这一观点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标志,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基本原则和中心任务。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同四个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才能不断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的实际运用要随着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而进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要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进展。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结果。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则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思想沃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深厚的文明积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土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邓小平主张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江泽民提出结合时代精神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提出通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注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善于从中华文化的古老思想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当代智慧。诸如,借用《礼记·礼运》中的“小康”概念,表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念;发展《易经》中的“与时偕行”观点,提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命题;传承古代“和合”思想,构建现代化的和谐社会。这种“旧词新解”的结合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中华文化的练达之语来表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发展历届领导人关于“一个结合”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结合”的原创性论断。
习近平关于“两个结合”论断的提出,经历了逐层深入、不断强化的过程。2014年9月,习近平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文化。”[7]在继承发展“一个结合”论述的基础上,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文化间的紧密关联,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与科学态度。2021年3月,他在考察福建朱熹园时提出:“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8]该论述越发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关系,表明习近平对于“两个结合”的思考已渐趋成熟完善。随后,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两个结合”的论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两个结合”总结为党坚持理论创新的重要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着重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指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9]这是对我们党百年来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理论创新创造的科学总结,也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中华民族最醇厚的文化营养,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果丢掉根本、抛弃传统,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与精神追求,并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历史底蕴与前进定力支撑起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两个结合”的时代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深邃的文化感染力、历史穿透力和思想感召力推动党和人民肩负起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使命。习近平要求党员领导干部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性修养。“一枝一叶总关情”传达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意蕴;“咬定青山不放松”传递出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天下为公行大道”传导出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视野。这些华章佳句的引用诠释,使古籍里的文字同朴素的现代化语言在融合中焕发出鲜活生机,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文化优势。
二、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发展逻辑
“一个结合”和“两个结合”既是两个相互独立、相互区别的整体,有着明显的时间差、历史别、内涵异,同时又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一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与基础,“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拓展与深化,两次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一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基础
“‘一个结合与‘两个结合的关系,是从‘一个结合的整体具体展开为‘两个结合的整体的过程。”[10]没有“一个结合”的存在,“两个结合”就无从谈起。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发展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实践发展过程,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抽象原则具象化的理论演进过程。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一个结合”中的“中国具体实际”包括社会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国情两部分。也就是说,“一个结合”内在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现实国情相结合、同历史文化国情相结合的双重意蕴。由于革命建设时期的现实需要,党和国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现实国情的结合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历史文化国情的结合则服从服务于现实国情的发展,较少被单独阐述。因此,“中国具体实际”在实践中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社会现实国情。但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形势出现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转变,增强历史自觉与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任务要求对“一个结合”的内容进行深化拓展。习近平适时提出“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历史文化国情的结合单独列出并予以充分阐述,表明我们党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演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发展密不可分,体现出“两个结合”时代发展与实践要求相统一的显著特征。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抽象原则具体化的发展过程。“一个结合”是抽象程度高、独立且完整的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现实国情、历史文化国情的高度概括与理论凝练。“一个结合”在理论上指的是广义表述的中国国情实际,现实中却被理解为狭义表述的社会现实国情。同一命题表述在理论和现实中兼具广狭两种不同的语义,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误解和混乱,增加宣传教育的表达困难。同时也使得在“一个结合”框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文化國情的结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基于此,“两个结合”在继承发展“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对易混淆的概念内涵作出区别化阐述和具体化表达,表现最为显著的是“中国具体实际”的语义转换。“中国具体实际”由“一个结合”中的广义表述变为“两个结合”中的狭义表述,仅仅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现实国情的结合。这一转变不仅使两次结合的内容表述更加清晰明确,也更加符合大众长期以来的习惯性理解。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实现了由高度概括的抽象化命题到系统科学的具象化阐述的发展转变,体现出“两个结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显著特征。
(二)“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拓展深化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递进过程。“两个结合”源于“一个结合”,是对“一个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解读,是科学理论与民族文化新时代结合的鲜明标识,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两个结合”是对“一个结合”的深化发展,鲜明标识着科学理论与民族文化的新时代结合。“两个结合”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历史文化国情的结合,突出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普遍、最基本、最具长远指导意义的部分。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总的指导,这些原理的具体应用在西欧不同于俄国、在俄国不同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与核心,其在中国的应用对应结合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精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全部文化,不仅有精华的部分,也有封建、落后的糟粕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与包容性决定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科学理论与民族文化的新时代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历史文化国情相结合的具体理论阐释与精准分析解读,意味着要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坚决反对非此即彼、简单对立的教条主义态度。
“两个结合”是对“一个结合”的理论跃迁,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文化根基。“一切当代、当下的实际都是以往历史文化的结果,历史文化是当代、当下实际成为可能的根基。”[11]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与发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把握滋养中国人民心灵世界的文化沃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决定了中国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国情实际,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生成离不开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的性质禀赋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还能够为应对全球挑战和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有益启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理论跃迁,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文化根基和宽广实践视域。
(三)两次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次结合虽有着不同的理念架构与实践进路,但都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在接续奋斗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前进发展,体现出党性、民族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的使命担当。
两次结合彰显党性、民族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导,是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方向指引。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善于学习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用透彻的学理分析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担当精神的思想源泉,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经典思想与智慧结晶。中国共产党坚持用中华文化以文化人,善于总结运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借助中华民族的道德禀赋、精神品格、文化特质,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生动诠释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党性、民族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两次结合接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与行动指南。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所有奋斗、牺牲、创造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年初心如磐,党带领人民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迈进。在建党百年的关键节点,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刻,“两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迎来了光明前景,还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间正道。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自己的路”是依据现实国情、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考量后作出的道路选择,是真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始终沿着这条人间正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以充足的信心、足够的耐心、坚强的决心,不可阻挡地向着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前进。
三、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共产党人在过去的百年中顺利实现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重要转变,并在新的百年中继续坚持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深化发展“两个结合”,要求以认清把握中国发展具体实际为立足点,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落脚点,在实践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一)认清和把握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明确结合的立足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深化发展“两个结合”的根本立场与行动准则。只有认清中国发展的世情国情党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才能以客观理性的方式定位“两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整体性架构中的时代坐标。
“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12]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首先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世情国情党情。从世情来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对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造成全方位冲击,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彰显出卓越的世界价值与世界意义。这使得中国要在“两个结合”中呼应全球时势变化,契合人类共同关切,推进民族复兴与人类和谐共同发展。从国情来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数量短缺型”供需矛盾转化为“优质不足型”供需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两个结合”中把握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供需变化,把握好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最大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不变实际。从党情来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中坚守初心使命,在强化党的自我建设中守正创新,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党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新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社会发展实践逻辑与传统文化历史逻辑的当代表达。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劲的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践标识。新时代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坚持一切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在“两个结合”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方能在接续奋斗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辉煌。
(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准结合的切入点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化发展“两个结合”的题中之义与必然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佳切入点。
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相适应。一要以辩证性批判为前提,着力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传统文化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陈旧过时或封建腐朽的部分,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使其内在价值核心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永葆魅力。二要以创造性转化为基础,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当代融合。结合时代语境与实践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式、话语表达的时代化、生活化、潮流化。运用全媒体信息传播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形式,通过国民教育、文艺创作和文化遗产传承等途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视域融合。三要以创新性发展为关键,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相结合,丰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样态,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彰显中华文化内涵、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作品。坚持在“两个结合”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相融互促,在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建构贴近现实实际、具有民族特点和鲜明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效推进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中国形态的创新发展。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是以中国现实实际为根据,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形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原因是其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相通。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要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灵活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要使人民群众真正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认真学习中华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习惯,用明白流畅的通俗化语言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二要让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故事”,借用诗词典故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内涵。用“实事求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讲明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实干笃行、奋楫争先的责任担当;用“为政之道,民生为本”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基本原理,讲明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要让马克思主义有“中国形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之根牢牢扎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土壤。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夯实结合的落脚点
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深化发展“两个结合”的未来指向与实践要求。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度展开,是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落脚点。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1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两个结合”的时代产物,在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深化发展“两个结合”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遵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理性之路,还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和谐之路。百年党史的辉煌成就是党带领人民在“两个结合”中探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写照与历史确证。中國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创造重要前提,也为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成功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成功破解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依附”发展或“脱钩”发展的二元难题,为世界上那些既追求现代化发展又希望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思路,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通向“真正的普遍的文明”[14]的现实途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立足自身和世界发展而“创造的一种符合人类公共价值追求和通向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选择”[15]。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是对中华文明的现代承续和创新发展,是“两个结合”的现代性彰显与时代性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植根于中华古老文明,博采东西各家所长,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仁者爱人等思想在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类存在观念等的结合中更加突显出中国特色的尚和、重情、贵德、系天下,而这些正是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极为缺乏的价值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构建起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所能达至的真正共同体文明,描绘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图景。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为人类对更好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理念的引领、中国行动的领航、中国方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4.
[2]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9.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
[5]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3.
[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8]“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记“十四五”开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调研[N].人民日报,2021-03-27(01).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10]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6):16.
[11]沈湘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5):10.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0.
[1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24):7.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25.
[15]田鹏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理探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7.
【责任编辑: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