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草纹样在敦煌壁画中的装饰作用
2023-05-30卢静
摘要:敦煌莫高窟中的卷草纹样作为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出现在石窟的建筑、壁画以及彩塑上,其纹样形式、装饰作用各有不同。研究敦煌壁画中卷草纹样的发展演变及装饰应用等方面,不仅有助于研究敦煌石窟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对于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壁画中卷草纹样的研究,了解其背后的传统艺术精神与审美文化,并尝试将敦煌壁画中的卷草纹装饰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为敦煌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敦煌石窟;敦煌壁画;纹卷草样
动植物图案的装饰纹样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参考素材,唯一不同的是,动物图腾常作为神灵的象征装饰于建筑屋檐、祭祀器皿和武器,而植物纹样因不具备动物的神格化特点,在装饰使用时反而没有过多拘束,使用范围也更广泛。其中,卷草纹作为中国传统植物纹样之一,起源悠久,形成了脉络清晰的发展历史。敦煌莫高窟中大量运用了卷草纹饰,遍布藻井、佛像的龛楣等各个位置,运用广泛却各有特色并不重复,装饰作用也各不相同。在现代设计中,2015年的巴黎时装周上敦煌系列的礼服造型也运用了卷草纹的装饰图案,以服饰为载体呈现敦煌文化艺术[1]。
一、卷草纹样的起源与界定
关于卷草纹的造型起源研究,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田自秉[2]认为卷草纹与其他卷云纹、忍冬纹同属一脉,是在佛教东渐传入的忍冬纹基础上结合我国本土文化与审美特点从而形成;霍秀峰[3]则认为卷草纹是植物纹和云藻纹的结合,并以佛教为依托进一步发展而来。西方学者阿洛伊斯·里格尔和贡布里希[4]从古希腊的茛苕叶旋涡纹以及阿拉伯的藤蔓花纹中找到了卷草纹的起源痕迹,从当时的建筑中也可找到西方风格的卷草纹样。笔者更倾向于前两种观点,敦煌莫高窟首先作为宗教艺术的重要代表,其装饰纹样以强化佛教氛围、宣传佛教思想为主旨,在传教目的上不断衍生出更多艺术价值,而忍冬纹传入中国后,并没有被直接照搬,而是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追求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理念影响下,与象征生生不息的云气纹相结合,形成了灵动自如的中式卷草纹。
关于卷草纹的概念,霍秀峰老师在《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中所下的定义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所谓卷草纹饰,就是在一条连续不断的“S”形波状主茎上,又饰以各种花卉、枝叶,或者其他装饰纹样,构成一个以图案化的藤蔓植物为主,既独立存在,又与整体视觉审美相联系的特有纹饰”[3]。
二、卷草纹样背后的地域性与时代性审美
(一)卷草纹发展的地域性审美差异
关于卷草纹的深入研究要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中。极具西方风格的卷草纹饰与其所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联,如希腊神庙中科林斯式柱头上的茛苕叶漩涡纹,在围绕中心点旋转后发展出自由延伸的翻卷涡纹,以此达到均衡美的效果。古希腊地处沿海区域,扼欧、亚、非三洲要冲,经济繁荣带来的文明发展萌生了浪漫奔放的古希腊艺术,纹样本身所具有的浪漫、激情的装饰氛围,使其在欧洲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盛行,形成了精致绚丽的宫廷主义风格。高缇耶2007年的高定造型即以洛可可风格为主题,通过大量的茛苕叶旋涡纹的装饰堆砌出奢华的服装来表达浪漫与精致。
通过研究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卷草纹,发现其与忍冬纹已有明显差异,从忍冬纹的本土化改造可以看出审美的地域性差异,通过忍冬纹与中国原有的云气纹、云藻纹相结合,在追求虚实结合的中式审美下,加入了更多带有美好寓意的植物花卉图案,使得中式卷草纹与西式忍冬纹展现了全然不同的审美追求。
日式唐草纹则在奈良时期受到唐代的影响,在中式卷草纹的基础之上结合日本闲寂、淡素的审美基调而形成,虽与中式卷草纹同源,但日式唐草纹在后期的本土发展中更多是以日本文化与审美艺术为土壤,古代日本战乱不断,人们迫于接受大量死亡的现实,无奈延伸出了物哀己悲的审美基调,因而也催生出特有的菊唐草和以凋零易逝的樱花为元素的卷草纹。
(二)卷草纹发展的时代性审美差异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兴建[5],才达到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规模,通过研究石窟中不同时期壁画的纹样,可一窥卷草纹样的风格發展与不同时期的审美变化。卷草纹的演变历史不仅仅是纹样装饰艺术发展的过程,更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与外来文化交流最频繁的时期之一,卷草纹在这一阶段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在题材和形式上都有了突破。唐朝自初期至中后期,卷草纹饰均有所变化,并在发展过程中趋于成熟稳定。初唐时期,卷草纹整体造型简练,枝节清晰瘦长,如图1所示;盛唐时期,纹样较为复杂,造型更加饱满丰厚,并出现了双线勾勒的叶脉装饰[6];到了中唐时期,卷草纹在延续盛唐风格的基础上,调整了花叶的大小并增加叶脉的纹路装饰;晚唐时期,卷草纹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公式化的装饰规律,从具象的花形寓意到抽象化的装饰作用。此时卷草纹不仅作为石窟壁画装饰,也延伸至器皿、服饰的装饰中。唐代卷草纹风格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唐代国势强大、精神昂扬自信的社会风气以及趋向于雍容华贵的审美风格。
三、卷草纹饰规律的公式化运用
卷草纹由模拟植物生长状态而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再设计。深入了解卷草纹的形式变化与规律体现,能够更精确地提炼出其主要特征,便于归类与研究。
(一)连续式
纹样中的连续式遵循了变化与统一原则,常见的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对卷草纹样中单一图案的连续式处理,能够巧妙搭配其他装饰形象,在变化中表现统一,统一中又带有局部变化,达到有据可循的效果。莫高窟盛唐第103窟中的卷草纹边饰,如图2所示,以“C”形卷草纹样为单元的二方连续排列,同元素的纹样以枝蔓为界分绘两种颜色,打破了连续式规律排布给人的刻板印象,体现了强烈的节奏感。
(二)对称式
对称式的卷草纹即以对称中心进行对等分割,达到和谐均衡的画面效果,体现庄重、沉稳的特点,对称与均衡不仅仅是构图形式之一,也是主要的形式美法则。莫高窟初唐第321窟中窟顶藻井图案正是经典的对称式卷草纹,如图3所示,以井心为中心向外作对称延伸,中心以莲花纹为主体,四周围绕卷草纹,形成了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以蜿蜒的卷草打破对称带来的庄重沉闷。
(三)自由式
卷草纹的自由式造型体现的节奏韵律反映着生命的律动,虽是不规则的公式变化但整体灵活而不凌乱,蔓草舒缓流畅,在细节处彰显生机与灵气。莫高窟初唐第334窟中的头光边饰如图4所示,纹样以舒缓流动的“S”形姿态蜿蜒生长,从共同起点延伸出不同方向、长度甚至弧度的枝蔓,疏密错落有致,从静态装饰中可体会卷草纹的自然生长姿态。
四、卷草纹样的装饰意义
卷草纹样的框架结构简单多变,能够结合其他类型的装饰元素,具有可塑性强的优势,因此能够根据装饰主题和所运用的位置,做出不同的造型变化。卷草纹作为敦煌石窟中运用最多的装饰纹样,不仅是石窟中边饰的重要组成,而且是组成藻井、背光等图案的主体纹样。
(一)作为建筑结构处装饰
在敦煌石窟中各壁之间的结构转折处明显可见各式不同的卷草纹样,如窟顶藻井、四面斜坡与四面立壁三者之间的相互衔接,此处卷草纹的作用更多是衔接与互动,打破转折处的生硬拼接,在视觉上起到支撑的作用。藻井转折处常常采用相同花形、蜷曲规律的卷草纹,从整体上看强化了整个窟顶的支撑结构,使得窟顶间结构更加紧密,骨架结构也更稳定。卷草纹作为窟内建筑结构处的装饰,在起到自然过渡作用的同时,也使得各装饰面积之间有了明确的区别,各壁面的内容转换也有了恰到好处的启承。
(二)作为综合性装饰
敦煌唐代石窟形制多为覆斗型顶式,窟顶藻井作为中心部分下接四面斜坡,四平八稳的造型限制了井心的图案应用,而卷草纹作对称式时能够契合井心,不破坏其稳定的结构重心,因此初唐时期卷草纹便开始大量运用于井心装饰。卷草纹自身具有的蜿蜒流动特性能够弱化井心规整僵硬的缺陷,在不影响重心和结构平衡的前提下,具有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
背光图案是石窟中佛像人物背后的装饰图案,主要包括头光与身光。以卷草纹作为背光图案能够为整个画面增添灵动生机,在几何纹与水波纹之间点缀一圈繁复华丽的卷草纹,增强了背光装饰的强弱对比,更强化了石窟内佛像人物的宗教氛围,以艺术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教。
(三)作为壁画周围装饰
敦煌石窟中绘有大量壁画,其中经变画以绘画的形式将佛教经文具象化,壁画周围饰有面积极小的卷草纹作为壁画的边框,以细窄的纹样来衬托壁画内容,以气韵生动之态增添庄严佛法世界的灵动气息。不同壁画的卷草边框颜色也随着经变画的主体色彩而改变,更好地呼应壁画内容。
通过对石窟中不同位置卷草纹饰的功能研究,发现卷草纹在发挥较强的装饰性功能基础上能够起到分隔、衔接画面甚至支撑结构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卷草纹样作为敦煌非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艺术特征与价值是继承和保护的重要前提。敦煌壁画中的卷草纹样不仅仅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产物,更是外来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交融的典范,卷草纹发展的整個过程,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审美特征与审美追求的变化。对卷草纹饰艺术的学习借鉴要坚持以史料为准,在现代设计中保留卷草纹装饰精髓的同时思考其新的发展方向,在传承文化的同时,给予卷草纹装饰艺术新的生长土壤。
作者简介
卢静,女,汉族,浙江温州人,研究方向为学科美术。
参考文献
[1]杨琴.魏晋南北朝忍冬纹样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22.
[2]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9-230.
[3]霍秀峰.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J].敦煌研究,1997(3):99-105,191.
[4](奥)阿洛瓦?里格尔.风格问题[M].刘景联,李薇蔓,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2.
[5]陈怡舟.中国古代宗教壁画中代表性装饰纹样的运用[J].牡丹,2021(24):129-131.
[6]冯佳琪.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纹在中国的样式演变研究[J].艺术品,2017(10):62-67.